陈乐民:此“封建”非彼“封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195 次 更新时间:2018-08-26 10:47

进入专题: 封建社会  

陈乐民 (进入专栏)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思考一些历史上的问题时,出现了两种“封建”的概念。一时间,我有些犯迷糊。

本来是清楚的。当初念古文,柳宗元两篇讲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的文章《封建论》和《桐叶封弟辩》,已经把中国什么时候叫“封建”时期交代清楚了。

唐太宗时有过一场关于“封建”的辩论,探讨了分封宗室对不对。萧瑀、魏徵、李百药、颜师古、刘秩、杜佑、柳宗元等在不同时期发表了意见。柳宗元那篇《封建论》具有总结意义。除了很多议论以外,柳宗元把自有古史以来至“秦有天下”以前叫做“封建”时期是很清楚明白的。其特征是:“夫尧舜禹之事远矣,及有周而甚详: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他说,这种形势是自然形成的,不是哪个圣人策划的。这种形势到秦始皇吞并六国发生了变化。所谓“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后来简化为“废封建,立郡县”六个字。

这一废一立的制度,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说“二千年弗能改矣”。中国历史,从商周起,无论先秦的封建,还是秦始皇以后的皇权专制,都是以“礼”治民,等级制度和观念一路贯串下来,这是中国文明史最难改易的。

这些资料说明中国的“封建”时期在先秦。当然,秦汉以后在皇权统一为主的制度里,还有封臣(分封宗室)之类,时时闹得纷争连连,甚至刀兵相见。但作为时期,“封建”是先秦的事。我先前是这样理解的。

自从进来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生产方式”之后,特别是读了郭沫若、范文澜等不少权威的论著之后,我脑子里产生了一种“革命”,但也因而虽糊涂却顺从之。原来我所理解的“封建时期”在先秦的早期有很大一段该算是“原始共产主义”和“奴隶制”。只是“奴隶制”和“封建制”交接处划在何时,专家们莫衷一是。所谓“封建”则一直贯串下来;我钻牛角尖的是,秦始皇不是已废了“封建”么!?总之,历史唯物主义说:那不算,秦汉以后才是“封建”时期;要不是帝国主义打进来,否则,中国也会像西方一样进入“资本主义”的,毛主席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不是这样说的么?那么再经过革命进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中国历史就完全可以合了历史唯物主义五种“生产方式”的辙了。不过这个“辙”合得十分勉强。

老天不睁眼,偏偏杀出个帝国主义来,把上面的纸上谈兵画出的路线图打乱了,于是插上了一段“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这时的“封建”二字早已不是柳宗元的意思了。

我在念中国史时,在学校里也读世界史西洋史。其中在资本主义形成之前有一千来年的“Feudality”时期,不知最初出自谁手,把这段时期译为“封建时期”。“封建”一词中国古已有之,顺手拿来,这译名倒是既现成,又很确切、实在,在西欧既有“封”也有“建”。就这样,中国的“封建”和西欧的“封建”画上了等号。不过照我理解,笼统译为“封建”并没有表达出在西欧其实是“建”多于“封”。Feudality源于“Fief”,译为“采邑”,发展为独立性很强的庄园领地,(如果我把Feudality译成“采邑”时期或“庄园”时期,定会引起我难以回答的学理问题),渐有了各自的法和权,特别是有了各自的工商业、税收、司法、宗教、教育、医疗等等,市民社会的理念和萌芽以及民族国家都已在这个时期孕育当中。在精神领域里,则从十三世纪起逐渐产生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发为近代自由、民主思想之滥觞。“文艺复兴”出现在“中世纪”的尾声,这些事情谁都知道,西欧的“封建时期”接着的是近代资本主义,直到今天是什么样子,大家都在亲临着,无须我多嘴了。

至于中国的“封建”,它的直接后续不是像西欧那样接上新世纪,而是孟子说的“定于一”,是“两千年弗能改矣”的皇权专制制度,自秦汉启始,经隋唐两宋,到明清两代而集大成。所以,此“封建”非彼“封建”,所处时期不同,内容更不同,一为上古,一为近古。如果不是在十九世纪中叶历史的际会与西方文明相遇,几乎可以肯定,中国皇权专制还会岿然不动。西方文明进来了才催化了固结不解的中国古代社会,才有了发生变异的契机。郭嵩焘曾经说:“西洋立国,自有本末,诚得其道,相辅以致富强,由此而保国,千年可也。不得其道,其祸亦反是。”康有为《上皇帝书》说:“若使地球未辟,泰西不来,虽后此千年率由不变可也。”我曾经把皇权专制比作“易拉罐”,必经外力才能把它打开,它自己是不会自动打开的。康有为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二十一世纪的人,总不能比一百多年前的康有为和郭嵩焘后退吧。

改革开放后,有人提出我们反封建主义不彻底;这话说得一点儿不错。但这个“封建主义”必须指更加祸害严重的专制主义。因为中国历史在先秦封建之后是一以贯之的皇权专制制度,它的流毒影响才是我国政治文明身上的病灶,只一般说反封建主义容易打马虎眼;因为在我们一般人的了解,最容易的是把那些落后的风俗习惯称作“封建”,是很“泛化”的,如父母包办婚姻、上坟烧纸等等,不知不觉地“淡化”了专制的根本主题。

最近发现,有把秦汉至明清称作“中世纪”的,这也是似是而非的。“中世纪”是西欧所特有的时段,相当于它们的“封建时期”,所以在书里从来是大写的,如Middle Ages,套在中国历史上不合适;中国自身根本没有那么一个为近代作准备的“中世纪”。这个问题涉及中国历史上有没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我认为是没有的。若详加论证是很复杂的,超出了这篇文章的范围,就此打住,待以异日。


来源: 《书屋》2008年第7期 

进入 陈乐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封建社会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历史学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338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