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思想舆情主流继续呈现出稳定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社会舆论中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凸显,争论有所升级,引发一些新的困惑和迷茫。为此,应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妥善处理思想理论领域存在的问题,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让人民群众成为中国梦的参与者、实现者。
一、思想舆情主流态势及积极表现
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日益成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的显著标识。社会舆论延续十八大以来的良好态势,呈现出近年来少有的良好局面。特别是互联网社交媒体上,支持拥护党和政府的声音不断聚集壮大,牢骚不满声音明显减少。
1.民众对新一届党中央和中纪委的反腐决心非常认同,也非常支持
7月,中办、国办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明确了公车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这一政策的正式出台,无疑彰显中央反腐的决心,在网上赢得网民的掌声。一直以来社会上流传着"刑不上常委"的说法。7月29日,"新华社发布"新闻客户端发布消息称,鉴于周永康涉嫌严重违纪,中共中央决定对周永康立案审查,迅速成为舆论焦点,各大媒体和专家学者给予高度评价,称周案处理在中共党史上是一个里程碑事件。普遍认为,展示了中央从严治党、反腐不设限的意志与魄力,是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断腕之作;消除了人们对"大老虎"久打不出的猜测和疑虑,是顺应民意、收获人心的得分之举。专家认为,腐败分子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最顽固的阻力,此次下重手搬走阻碍改革的绊脚石,对准了问题的症结,有利于突破改革僵局。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发表《从严治党 坚定不移》《周永康被查再次表明:任何职务都不是"保险箱"》等评论文章,认为周永康案将对领导干部起到极大震慑作用,对党员、公务员行为产生重要和长远影响。舆论认为,中央在同一时间节点宣布四中全会将研究依法治国,释放强烈信号,有助于将反腐败纳入法治轨道,周案不是反腐的句号,而是开启了反腐新篇章,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一条主线将更加凸显。总体而言,党的十八大之后掀起的高压反腐败风暴使全国人民的精神为之一振,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更加充满信心。
2.民众对新一轮深化改革的热情和冀盼进一步增强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8月22日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全国掀起纪念热潮,各种关于邓小平的书籍热销,纪念邓小平的网站出现,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央视热播。网民深切缅怀邓小平同志并赞扬邓小平对中国的深远影响。环球舆情调查中心在全国7个城市的普通公众中进行的调查显示,超九成受访者对邓小平的态度是"崇敬"或"尊敬"。8月20日,中共中央举行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政治局常委全部出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回顾了邓小平一生的丰功伟绩,称邓小平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并重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网民高度评价习近平的重要讲话,认为讲话既是对邓小平精神的肯定与延续,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强音。舆论认为,习近平纪念邓小平讲话传达了未来坚定改革开放的执政理念;认为对邓小平的6个评价,无一不是在谈当下的问题,其中的红线就是"改革";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纪念都凸显出"改革"的主题,是对改革共识的再凝聚、对改革意志的再彰显,对改革智慧的再创新。
3.民众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充满期待
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用一个"前提"、一个"贯彻"、五个"体系"、两个"三位一体"、四个"环节"和一个"目标"对其丰富内涵作了概括,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连日来,舆论场上不断围绕着四中全会展开讨论,法治成为全社会的热词和高频词。学者们普遍赞同在坚持共产党执政的前提下推进依法治国。认为法治的目标是约束权力,实现社会正义,因此,执政党"依法执政"与政府"依法行政"应当成为中国法治的核心内容,要通过法律制度制约权力,希望四中全会能够在制度建设上提出一些比较重大的举措。有人分析,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法治建设,重点是在立法工作方面,现在仍面临如何落实"有法必依"的挑战,未来重心将转移到知法守法方面。还有人提出,中国法治不能仅仅关注国家法律,还应关注中共党规党法及其他社会规范,特别要把党规党法提升到国家法治建设的战略地位上,以党内法治带动国家法治。网民普遍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4.民众对新疆暴力恐怖主义有了更清醒认识
昆明3.01和鲁木齐5.22严重暴力狂恐怖事件引起理论界对恐怖主义的极大关注。有学者认为,近年来,东突分裂势力制造的恐怖事件的频度和强度都在增加,危害在扩大,对此影响最大的是伊斯兰极端主义。"双泛"思潮在新疆的传播为"东突"民族分裂主义提供了思想基础。有分析认为,宗教极端主义已经引发成为恐怖主义行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境内外"三股势力"正加紧对新疆的渗透破坏,拉拢、裹挟信教群众,强化宗教极端思想,煽动民族仇恨。以"东伊运"为首的"东突"组织极力推行"思想上打入新疆"、"行动上拉人出境"计划,要将"圣战"引向"东方帝国",并企图建立对我国西北边疆武装渗透的前沿阵地。在"三股势力"的合谋下,部分地区极端宗教氛围浓厚、非法宗教活动猖獗。从传播对象看,缺乏教育的底层民众和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容易受到诱惑,是重点渗透对象,也成为暴恐事件的主要参与者。从传播手段看,互联网、二手手机、移动介质、便携电脑等已成为重要传播途径,这些新媒体在南疆维族青少年中快速普及,他们很容易获得一些极端宗教的视频、音频与图片,更加容易受到宗教极端思潮的影响。从传播范围看,宗教极端思想具有从南疆向全疆扩散的趋势。维吾尔族信仰呈从温和向保守转化的趋势。而坚定地发展经济,提振民生,发展教育,可能是对抗极端保守宗教势力的最有效途径。
二、思想舆情中值得注意的倾向性问题
当然,我们在肯定思想舆情主流是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同时,也必须清醒的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快,各种思潮和观念也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社会政治态度、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倾向。少数人政治信仰淡化甚至出现信仰危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掌握不够,对现实情况了解不多,对重大政治问题理解片面,产生了一些不良思想舆情问题。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混为一谈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关于此24字内容的讨论不绝于耳。有一些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混为一谈,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普世价值"观,而绝不是中国特色。有人歪曲说: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肯定普世价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普世价值列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还有人干脆将其与西方世界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进行比较,认为"中共十八大的一些新提法也值得关注,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普世价值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志着中共在理念上开始向现代社会靠拢。"在"普世价值"信奉者看来,党的十八大倡导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他们一贯所说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概念。《求是》发文指出,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对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的理解存在根本差异"。
2.担忧反腐败斗争会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
怎样看待新形势下的反腐败斗争?有人认为自从"八项规定"出台并逐渐严格执行后,干部的吃、喝、住、行不像过去那样随便,干工作的积极性下降,诸如带头"招商引资"一类等不像过去那样热心,因此经济持续下行。社会上出现了"反腐拖累经济"的言论,在一些人看来,反腐实际上妨碍了经济的增长,认为反腐导致来自政府的公款消费锐减而导致内需不足,将造成经济增速持续下降,更有外媒频频出台所谓的"分析报告"说,反腐败会拖累中国经济多少个百分点。言外之意就是说,反腐败要适可而止了;还有人认为,"反腐导致为官不为",称让地方官员"无所适从",丧失工作动力,造成经济发展缓慢。有些人担心持续高压的反腐败斗争会不会影响党内团结,政治稳定?甚至有人认为反腐败存有风险,"大老虎"们会死鱼破网,孤注一掷,联手反扑。更有民众认为,反腐败到最后是不是一个群众性的运动?
3.意识形态管理举措引起"收紧"议论
7月,多家网站报道"中国禁止新闻从业人员担任境外媒体特约记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将意识形态列入干部考察"、"社科院多维度整改意识形态"等,有分析认为是在收紧意识形态和舆论空间。中纪委常委姚增科说,前苏共允许党员发表异见,最后导致苏联解体,中国必须引以为鉴。外媒评论,中国领导人与官方媒体反复强调前苏联解体的教训,显示"担心中共统治权威受到挑战"。中组部发布《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的通知》,要求各级干部"防止在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等言论的鼓噪下迷失方向","防止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有外媒分析,由中组部出面加强干部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显示中共对党内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混乱现象"和"被渗透危险"十分担忧;在强力反腐、整肃党纪的同时,有意进一步强化党内的组织观念和思想统一。有人则担心,"经右政左"难以长久持续。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领域也需要开拓创新,应更多地借鉴而不是批判西方有价值的思想文化,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创造出更具活力和生机的"理想信念"。有学者提出,应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形成新的道德价值观念。
4.围绕"法治"议题的思想争论日趋显性
9月23日,《红旗文稿》刊发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并不输理》一文,重新强调阶级斗争不可能熄灭,引起不小波澜。支持者称,王伟光讲出了中国社会阶级分化、阶级斗争依然存在的实情;"越是搞改革开放,越是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一些人痛批王伟光重提阶级斗争是鼓噪复辟极左路线。评论认为,中国"文革"的国家悲剧和民族灾难,已经证明"阶级斗争"理论的荒谬;文革根本拨乱反正是否定阶级斗争为纲,这篇文章漠视了历史事实。重提阶级斗争还有一个潜在的危险,就是挑起工薪阶层与私营企业主的斗争、贫困阶层与新富阶层的斗争,可能会引起社会矛盾的总爆发,整个社会和谐毁于一旦。而王伟光为何要发表这样的文章,也引起关注。有文章提出,王院长高举熄灭了的"阶级斗争"火把,突兀而立,令人生发诸多疑惑和不安。"在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之际,王院长大谈特谈阶级斗争是否离题太远?"10月11日,《红旗文稿》再连发两篇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文章,分别是刘润为的《依法治国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及梁柱的《人民民主专政不可须臾离开》,使"法治"与"专政"之争再起波澜,引发自由派人士回击以及对文革再现的担忧。这场争论被海外媒体视为左右两派的话语权争夺,称党内外左右势力都试图对四中全会施加影响,与三中全会召开前的"宪政"之争如出一辙。对全会决定的通过,左派和右派也发出了不同的声音,都有支持派和反对派。左派支持派以《决定》有"党的领导"类文字自认赢了;反对派认为不提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依法治国是彻头彻尾的资产阶级政治。右派支持派以依法治国这一资产阶级政治理念被高度认可自认取得阶段性胜利;反对派则认为法治前面加上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不过是表面文章。分析认为,左右两派都很难代表中国社会"沉默的大多数",这些争论对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的影响有限。
5.《辽宁日报》致高校老师公开信遭炮轰和围攻
11月14日,《辽宁日报》以一个版面刊出《"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公开信中指出"呲必中国"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有的还很过分,必须引起教育界的警觉和重视。《辽宁日报》的文章激起巨大反响,支持者与反对者的论战迅速在互联网上蔓延开来。支持评论,要求学者遏制消极态度。但也有学者对其新闻操作的规范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出批评,有人认为言过其实,更有人感叹媒体竟派记者潜伏到大学监视教授,认为这是新一轮打压自由派知识分子的先声。特别是微博舆论中,呈现一边倒的态势,基本全是攻击、谩骂辽宁日报的文字,鲜有支持辽宁日报的声音。有人发微博说,"印象中,文革时都没有一级党委或机关报发出面对全国的公开信。只有造反队会发这种东西。"还有人在微博上点评:"一直有人警告说要有新的反右斗争,开始还不信,看到辽宁日报给高校教师的公开信,信了。这回,要抓多少右派呢?"更有学者认为,《辽宁日报》的本质是反改革反开放。
三、对策建议
1.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在全社会形成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热潮,发挥其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关键作用,增强民众的信心和对于党的政策的支持。中央主要媒体和地方党报党刊要继续及时刊发新闻报道和社论评论,大力宣传、深入阐释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和重大决策部署,阐明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要主动设置议题,围绕全会精神、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浅出地进行解答,积极引导社会热点问题、重大问题,在全社会形成和发展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坚定不移地把中央的要求贯彻好、落实好。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核心价值观之争,就是思想主导权之争。我国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倡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方敌对势力必然会趁机扭转提炼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方向。对此,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全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意志和决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当然,在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塑造民众认同的问题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这就要求各级党政工团、学校、新闻媒体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形势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积极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客观、全面地看待我们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坚定不移跟党走。
3.有选择地开展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这对于全党全国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要加大理论研究和阐释力度,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提供学理支撑。对理论性和学术性较强的重大敏感问题,应当组织专门力量,展开内部研究和探讨,形成系统且有说服力的理论成果,引导干部群众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要注意区分思想认识问题、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既不把学术问题上纲为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归化为学术问题。对错误的思想政治观点和言论,必须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理直气壮地予以批驳和抵制,决不允许其任意滋长,动摇主流意识形态。要加强宣传舆论阵地的管理,不允许为错误的思想观念提供传播渠道。
4.持续反腐以争取更多的民众支持和拥护
尽管党中央反腐败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指出:"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这为推进新形势下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指明了方向。现在反腐实际上是与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依法治国紧密联系的,彻底反腐就要靠全面深化改革,要靠完善各方面制度。"老虎"地位显赫、数量有限,"苍蝇"数量众多、并不起眼,但却无处不在。很多贪污腐败分子都是由"小苍蝇、到豺狼、再到大老虎"不断演进的过程,只有铲除"苍蝇"滋生的环境,大老虎才不会产生。要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切实把各种权力关到法律制度的"笼子"。同时,遏制腐败,需要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积极有序的发动群众参与反腐,是反腐治本的重要途径。
(作者:姜胜洪,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研究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