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学通:美国对“新型大国关系”的立场是明确的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983 次 更新时间:2014-11-19 21:20

进入专题: 新型大国关系  

阎学通 (进入专栏)  

 

北京习奥会期间,习近平时时处处都在讲要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并且提出了六个重点推进的方向。尽管中国官方媒体报道显示,奥巴马也表示要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但白宫公开的奥巴马在北京期间的部分谈话和演讲实录中,却找不到“新型大国关系”的字眼。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事关中美避免重蹈崛起国与守成国难免冲突的覆辙,习奥会后中美双方在这方面工作的现状与前景如何,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就此专访了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教授。

澎湃新闻:这次北京习奥会上,习近平对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又提出了六个重点推进的方向,这与他此前所提的“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和合作共赢”有什么本质区别?

阎学通:这次习近平提出的六点建议与原先新型大国关系的三点内容最突出的不同表现为,这六点建议比原先的三点具体了。

首先,把双边关系的合作领域具体化为“经贸、两军、反恐、执法、能源、卫生、基础设施领域的务实合作。”其中关于两军和反恐的合作可以加强中美真正战略意义上的合作,而执法是指反腐,这是中国政府迫切需要的。其次,是在多边国际问题上的合作领域明确了,包括伊朗核问题、朝核问题、阿富汗问题、国际反恐、气候变化、传染病防控等。

美国人认为要建设新型大国关系需要有具体化的措施,我认为习近平的六点建议正是要推进新型大国关系的具体化。此外,管控分歧和敏感问题成为六点之一,这表明中国坦承中美之间的矛盾是必然的,是双边关系中的主要问题。我认为只有承认中美关系中矛盾是主要方面,才会增强防止矛盾升级的动力,也才会认真建立防范危机的措施。否认中美关系矛盾是主轴,是不利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的。

澎湃新闻:在六点中,还能看到“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字眼和意思,但为什么反而看不到“不冲突、不对抗”的字眼了?还是说其中第一点里面的“增进战略互信”可以理解为“不冲突、不对抗”呢?

阎学通:在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问题上,中美在“不冲突和不对抗”这方面没有分歧,中美的分歧在于“相互尊重”。美国不接受这个提法,认为中国的核心利益不断增加,美国无法确定什么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因此不接受这个提法。

我想正是因为美国不愿接受,所以中方坚持这一提法,想向美方讲清楚“相互尊重”为什么重要。根据媒体报道习奥会的情况,明显习近平在向奥巴马介绍中国历史时,特意说明了为什么中方有必要坚持“相互尊重”这一立场。此外,从现实的角度讲,中美实力对比是美强中弱,弱方提出要求强者尊重是非常符合情理的。这在历史上是经常发生的现象。

澎湃新闻:另外,其中新增加的内容,比如建设性管控分歧、应对地区和全球挑战,看起来似乎是把美方所强调的观点加了进来,是这样吗?这是想进一步争取美国对这一概念的认同吗?

阎学通:美国对管控分歧非常重视,特别是在中美两军在南海发生军机和舰船两起对峙事件后,美方认为有必要加快建立防范危机的管控机制。这一点中国不持异议,中国也认为有必要建立管控机制。我认为建立管控机制是双方的需要,恐怕不是美国单方面的需要。接受美国的建议对中国并无损害,而且这也是需要做的。

澎湃新闻:从您对这次习奥会的观察和了解来看,美方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一概念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吗?

阎学通:我不敢判断说美国对“新型大国关系”这个概念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无论从正面讲还是从负面讲,应该说都没有发生质变。美国对这一概念的认识是反复不定的,一开始不接受,去年11月赖斯在乔治敦大学讲话时正式接受,但是不久又退了回去。尽管奥巴马对这一概念没有表示异议,但还很难断定他已经真心接受了这个概念。

我认为重要的已经不是美方是否在官方讲话中使这个词组,而是美国的对华政策是否能向积极方面发展。这次奥巴马来华访问,没有背负国内的政治压力。共和党赢得两院选举后,提出要奥巴马采取强硬外交政策,但是指叙利亚、伊斯兰国和乌克兰这三件事。政策矛头没有对准中国。在东亚峰会和G20峰会上奥巴马都没有把中国作为主要攻击对象。在G20上,奥巴马主要攻击的是俄罗斯,致使普京气得提前离会。我认为,奥巴马在任的最后两年里,不得不把外交精力主要用于叙利亚、伊斯兰国和俄罗斯,因此他主动对中国挑事的政策不会太多。

澎湃新闻:此前,不少人认为,由于美方不能认同习近平三点中的后面两点,即“相互尊重和合作共赢”,而开始回避公开使用这个词。据您的观察,这次习奥会,这个趋势是否是坐实了?

阎学通:美国对“相互尊重”和“合作共赢”的态度并不完全一样,前者美国不接受,后者美国不相信。美国人认为接受“相互尊重”是美国吃亏。美国实力比中国强,应该中国单方面尊重美国的战略利益,美国没有义务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关于“合作共赢”美国人认为中国对美国关注的国际安全问题不配合,总是支持俄罗斯,没法共赢。所以美国是不相信能共赢。我认为,这次习近平提出的六点中明确使双边合作的领域具体化了,这有助于美国向相信合作可能共赢的方向发展,但对于“相互尊重”美国还不会接受。

澎湃新闻:上次在清华举办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研讨会上,您告诉我您也认为“不冲突、不对抗”才是这个概念的真实意图,而且美方也能接受。那为什么不能先缩小这个概念的范围先达成一致意见呢?达成“不冲突、不对抗”的一致意见,与暂时放弃后面两点“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冲突吗?如果中方这么做,是损失了,还是收获了?损失更大点,还是收获更大点?

阎学通:中美在“不冲突、不对抗”上有了共识,而且这次也达成建立管控机制的共识,这有了实质性的内容,因此双方都认为这方面的合作是可操作化的,是能向前推进的。既然可以开展合作了,因此主要精力就集中于如何解释仍具体化、操作化不了的方面。

中方认为“不冲突、不对抗”仅是最低标准,因此希望把中美新型战略关系的标准再提升一点。我认为,提出高一些的目标,即使达不到,能达到比低水平目标略多一些的成果也还是可以的。我不认为提出的目标高或低对中国有任何损失,我关心的是目标高和低哪一个更容易实现。

由于我是道义现实主义者,因此认为目标低一点有助于实现。取得一些实实在在的成果,有助于提升双方的信心和信任。从政治理想角度讲,中美双边关系的战略目标高一些合理;从实践效率角度讲,目标低一些更为现实。这也许是政治家和专家在认识上的分歧。

澎湃新闻:在我的采访中,华盛顿的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费和中国研究项目亚洲事务高级顾问邦尼?格拉泽(Bonnie Glaser)告诉我说,美国也不想突出美中在这一概念上的分歧。您是否认同她这一观点?如果真是这样,据您了解美方这么做的考虑是什么?

阎学通:中国和美国都不想突出在这一概念上的认识分歧,但分歧是客观的,是躲不开的。现在的问题是双方如何能就“新型大国关系”这个概念达成共同的定义。这就如同,中美双方在反恐问题上都不想突出分歧,都想进行合作,但是双方在“恐怖主义”这个概念上没有共同定义。对于新疆暴恐分子和组织,美国不接受我们的判断。因此,我认为中美要使新型大国关系能较快建立起来,解决共同定义的问题是必要的。

澎湃新闻: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凯利?布朗(Kerry Brown)最近在CNN有一篇评论,其中提到说中美关系公开表现出更多言语冲突,私底下却比以往多了很多共同联系和共识,中美总是假装双方的分歧大于双方的实际共识。您如何看?这个观点是否适用于双方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上的言行?

阎学通:我的认识与他的观点相反。我写过一篇文章提出中美是假朋友关系,我认为中美之间有结构性矛盾,双方总是要否认这个结构性矛盾,总是用好话来掩盖中美之间的利益冲突。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都说过“中美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自从冷战结束以来,中美战略关系从没有达到过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当时美国为中国提供武器,现在是美国对中国实行军事禁运。连韩国想派先进一点的军机到中国参加航展美国都不同意。

我认为,正确认识中美关系现状可遵行两个原则。一是历史的原则,即从1950年朝鲜战争以来的历史看中美关系现状,看现状比哪个时期好,比哪个时期差。二是全面的原则,即从经济、政治、军事和社会四个不同方面进行比较。看哪个方面的关系是好的,哪个方面的关系是差的。遵循这两个原则观察中美关系,就可能得到较为客观的判断。

澎湃新闻:从这次习奥会上,双方共同发表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以及双边投资谈判协定、军事交流、反恐等方面的共识来看,是否可以说,即便美国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个概念态度暧昧,但并不影响双方朝着实际的合作推进,并通过合作逐步建立战略互信?

阎学通:我认为美国对“新型大国关系”的立场是明确的。一美国不持反对立场,二美国不会全部接受中国的定义,三美国以具体内容为判断标准而不关心语言表达方式是什么。

我想美国的这个立场在奥巴马今后的两年里不会发生重大变化。因此我认为,中国要鼓励奥巴马不持反对的立场,要与他商讨共同定义的问题,把具体内容作为推进新型关系的主要工作。

今后两年,中美的结构性矛盾还会深化,同时合作的领域也会增加。因此,我认为双方推进新型大国关系的原则是无论有无互信都要进行合作,通过合作增强互信,而不是通过增强互信发展合作。结构性矛盾的深化意味着提升双方的战略互信是困难的,因此中美需要在没有互信的基础上发展合作。以没有互信为理由而不发展合作对双方都没有好处,而增强不了互信也合作则对双方都有好处。


进入 阎学通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新型大国关系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027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澎湃新闻,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