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职工王某因患感冒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打了两次吊针花去了300多元,相当于他全月的基本生活费。之后,他再也不敢去医院看病了。结果,小病拖成了大病。为何一些人有病后,不愿就医,主要是医药费太贵。而在这高额医药费的背后,则是昂贵的药品价格。
我在药房工作40多年,从配药到制药基本过程我都了解。依我看目前药价居高不下有以下原因。
首先是由卫生部颁发的《中国药典》、《基本药物目录》难以执行。
医务工作者都知道,《中国药典》和《基本药物目录》是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后颁布的,具有权威性。而事实上,目前在执行过程中却变了味。比如说,对于一般感冒所采用的基本药物———阿司匹林,每片只有两分多钱,医院不是没有,但医生在开处方时,却说没有。患者不懂医,只好任凭医生开高价药。一盒10片装“巴米尔”6元多,其成分就是“阿司匹林”。又如,缺铁性贫血常用药———硫酸亚铁,过去1元钱可买100片,如今在医院再也见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商品药“福乃得”,每板7粒价格为20多元,其成分还是“硫酸亚铁”加上若干维生素(价值几分钱)而已。再如,当前盛行的“补钙”药从医疗角度看,100片乳酸钙或葡萄酸钙加服维生素AD总共不过几元钱,其疗效不亚于每瓶30片40多元的“××钙”之类(注:此类药品的成分其实就是普通钙加维生素AD)……但医院一般不给患者开普通钙片加AD,而热衷于开高价的“××钙”之类。更让人气愤的是,对于一些青霉素适应症患者,几角钱一支的青霉素理应首选,却偏要你打近百元一支的进口药,一些并非疑难病症的普通疾病,动不动就要你作CT检查等等……患者不懂医,若实在看不起病,就只好听天由命了。
其次是医德医风太差。我早期从事药房工作时,药品价格一直很规范。那时在医务工作者的心目中,医德医风是至高无上的,药品毛利率被严格控制在15%至18%,即使医院自制的药剂,也不得超过成本价的50%,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否则,将被视为犯了政策性错误。有些患者盲目追求用好药,医生还得耐心地作合理用药的宣传工作。如今却出现了怪现象:不作科学宣传,反倒搞价格欺诈,改了名称的普通药,价格竟翻了上百倍没人管,就连医生们对此也很有看法。明明知道“巴米尔”的成分就是“阿司匹林”也无可奈何。因为医院没有“阿司匹林”,只有“巴米尔”。不少医院为了鼓励医生多开高价药,竟把处方权与医生的经济利益挂钩,强迫医生做违心事。更令人气愤的是,许多药品的出厂价并非实际出厂价,批发价也非实际批发价,“暗箱操作”是各级医疗管理部门心照不宣的问题。厂家有厂家的苦衷,医院也有苦难言,其结果是纵容了暴利行为大行其道。
据我了解,一种名叫“迪恩安”的干扰素,每支50元,还包含了邮资费(该厂是卫生部批准的专门生产干扰素的厂家)。但在一些大医院见到的另外一厂家生产的干扰素,品质一样,每支价格却在180元。后中央电视台曝光了此事,该药才恢复了正常的零售价格(每支66元左右)。显然问题主要出在流通环节上。中央电视台不可能对每一种药都追踪曝光。
常用的抗过敏药“特非拉丁”,出厂价每板3.5元,到了医药公司手里就变成了7.3元,到了医院每板就是10元。常用于冠心病的药物“卵磷脂”,在医药公司的批发价为每瓶91.3元,其实出厂价每瓶是50元。医院50元购进,零售价却卖到每瓶107元,翻了一倍。肝炎用药“病毒唑”,出厂价每板6元,经医药公司一倒手,再到病人手里每板就成了16元。这中间的暴利谁来管呢?
厂家、医药公司、医院谈及高价药品好像都有苦衷。厂家说,广告费、招待费以及各种让利均是要计入成本的,否则难以维继。而医药公司说,作为中介机构,不盈利怎么生存?医院则更是有苦难言:药物进价就不低,加之特殊保障的公费医疗,占去了经费的相当部分,设备要添置,自身要发展,单靠上级下拨的经费怎么够?不这样不足以减轻国家负担……等等。
我认为,解决药价偏高的顽症,关键是政府职能部门严格执行《中国药典》和《基本药物目录》,建立严格的质价审计制度和专家监督下的合理用药制度。严格成本核算,严格成本价到零售价的极限价差,确保质价相符。坚决打击中间环节的暴利行为,必要时取消中间环节,由药厂直接面对医院及药店,绝不允许非生产性的开支乱充成本,更不允许假借“新药”之名,行暴利之事。对于广告费用问题拟应提倡公益广告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老百姓的基本医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