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明: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01 次 更新时间:2014-10-28 19:36

进入专题: 媒介批评  

刘建明  

【内容摘要】分析新闻要在一定环境中论证新闻与其他事物的互动和对应关系。第一,新闻客体的生命遵循某种自然之道,拆解新闻客体的结构不应静止化;第二,批评的方法首先应从新闻客体外部结构对内部结构的作用入手;第三,批评主体只能对局部与整体的相互关系进行多次反刍性研究,并不断拂去二者冲突的对峙性因素。

以结构主义方法分析新闻,开展媒介批评,有助于把握新闻这个生命体的内在密秘。新闻作品作为人化的"第三自然",蕴含和投射着主体的独立品格。这个第三自然处处都有记者的影子,愈是深入地剖析它的内因,就愈加清楚地发现新闻生命结构的许多相通之处,在批评过程中发现新闻报道者的随意性。结构主义理论认为,任何文化传播都是一种社会体制,包含着一个内部关系上的自我决定的结构。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是指分析新闻要在一定环境中论证与其他事物的互动和对应的关系,构成一种社会结构分析。

一、新闻实体的结构拆解

新闻实体就是作品中的新闻事实及其陈述的形式。从新闻实体与环境的联系看,结构特征不是社会进程的直接投影,而是记者意识创造的结果。新闻作品被感受的深浅、接收的程度、作用的方向,取决于体裁形式、语言媒介等内在的结构。每一个社会发展时期都可以对新闻实体有一种概括的规范,但特定的社会制度必然反映在对应的新闻作品中。

新闻实体与其对象之间联系的相对恒定性,具有超时空的普遍适应性,在社会生活的链条上留下了相对松散的空间。许多同样的新闻不断发生、不断被报道出来,表现为同时代人的生命过程。这种生命过程使新闻衍生不息,人类的生存和思想特征都在新闻中反映出来,形成新闻的生命结构。由于结构主义理论的出现以及语言理论的发展,"结构"这个词成了具有哲学意味的专门术语。但持有不同哲学观点的学者对"结构"的解释也不相同,尤其是在某些关系中来理解结构的时候更是如此。

结构是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结合形式,一篇新闻作品的一定组织方式作为一个整体,是对新闻结构概念的狭义解释。结构表征把一要素和其他要素联结起来,具有中介性,认识媒介和新闻的时候,实际上不可能离开结构,即使不使用"结构"一词,也必定包含了"结构"的驱指。结构和要素不可分离,对象只有在结构中才成为要素,结构的独立性仅仅为了认识的需要而分离出来。实际上,结构不过是媒体活动的程序性、连续性和各个部分的作用,因而它对媒介批评是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批评对象内部存在结构关系,没有内在的有机联系的某些客体不成为一个整体。第二,要判别一个事物,要认识这一客体的组成部分,必须找出事物的内部结构,寻求已知诸客体间的联系,否则就没有说服力。第三,结构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一个给定的批评对象之上,而且体现于给定的同类型的对象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分析新闻实体或媒介活动,都要拆解结构,对各个要素分别进行分析。

新闻实体既然是一种生命结构,它的自主性便不仅仅表现为静态的历史延续,还体现在自我控制的运动形式中。这是记者自主性的影子。新闻作品每一种追求、风格的产生、发展、衰失,都在其内在构成的规定性中演变。新闻传播的规范一经建立并臻于完善,其构成活力与发展余地也就越来越少,孕育着从成熟走向僵化的可能。新闻报道格式的有意重复,以最理想的好消息企图建立精巧的平衡来维系这类构成,实际上暴露了结构上的通病。新闻报道模式的发展,落实到新闻实体,便是不同结构规范的建立与规范突破,构成自身生命力相互冲击和替代的运动过程。如果深入到新闻的内部结构,记者的自主性有两层意思,一是建立新闻各要素组合的有机状态,二是使这种有机状态对新闻实体的功能产生意义。前者是新闻的结构生命,后者意味着客观事实的生命。作品的统一性,作品类型、内容细节、叙述者、人物、修辞手段,以前被视为新闻作品的主观特征。以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来分析,把它们转变为记者的预期反应,则产生于受众以前获得的某种规范。这类规范实际先前已经形成,它不仅统制着我们,而且决定我们对新闻的理解。

任何新闻实体都有恒定的结构内容。从里到外,从内容到形式可划分为5个层次:主题意义、材料组合、存在要素(5个W)、叙述方式和语言运用。当它们凝聚成特殊的结构之后,便有了不可拆移的稳定性。在成功的作品中,材料组合、存在要素、叙述状态,恰恰是它应有的样子。进一步说,新闻中的诸要素不都处于一个层次,它们分别处于至少两个不同等级的地位,从而至少从两个层次上发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这种情形下,某些要素和另一些要素也分别属于不同层次,整个结构必须包含这些层次。复杂的新闻结构不只是诸要素的组织方式,同时还是诸多层次的联结方式。一方面存在不同层次的要素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存在那些要素分别形成的层次之间的关系,一个层次乃是这个层次上的诸要素的关系的总体。这样,拆解新闻实体的结构不应静止化,明确性与稳定性也不是它唯一的最后状态。它既有明确与稳定的必然性,又有"不可思议"的活跃性。新闻实体的结构生命是这两方面冲突性的结合,遵循着某种自然之道,超越一些稳定不变的法则。

事实重于思想,但思想却改变着事实,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些都是新闻结构关系创造"剩余价值"的体现。对结构主义的批评来说,其任务不仅仅是"拆析"结构要素,还应把握其结构的整体效能。一篇新闻不是要素与系统、构成与意味随意进出其间的灵魂容器,相反,"意义在于结构","哪里有意义,哪里就有结构","没有结构就没有任何意义"(注:夏基松:《当代西方哲学》1版,第334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结构性批评正是重视新闻结构中蕴含的意义,并从结构机制中挖掘意义。

二、由外部结构透视内在结构

批评的评析方法,是指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揭示新闻实体的主观世界,这首先涉及到新闻实体外部结构对内部构成的作用。

在这方面,西方文学的结构主义批评方法是有借鉴意义的。划分文字作品内部的构成,在西方影响较大的有这样几种模式:亚里士多德提出六因素,即情节、性格、思想、语言、歌曲、形象,其重要性依次递减;波兰的罗曼·英格尔登分为"词语--声音"、"意群"、"系统方向"、"客体所体现的"等,四个依序推进层次。美国的艾伯拉姆斯把眼光扩展到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法国的罗兰·巴尔特划分出功能层、行为层、叙述层。新闻的结构主义批评同文学实体内部定向外部关系,有基本相似之处。一篇新闻作品涉及到世界的折射,记者的理解、作品的"第三自然"及受众的认识,构成了新闻的外部结构,即社会构成要素。新闻作品的内部要素契合成内在结构,表现为作品的层次、内容与主题的关系,在受到外部结构的牵扯时,分析新闻不能忽略外部结构对内在结构的作用。新闻结构的理论批评模式由此可以归纳为两类:平面展开式和层次推演式。

平面展开式批评,立足对构成要素做平行的分析,指出每个要素的真伪,介绍意义的分别界划;把作品分成组合要素,指出各自特性,说明事实背后的抽象意义。这种分析方法使人们陷于概念的内含、外延的缠绕,把作品看成是形式诸要素相加之和,难免不损害作品的浑然完整。用主题、人物、情节、语言等具体要素来说明内容与形式,相互间仍然体现不出有效的联系契机,更显得缺乏统一性。为了克服平面式批评的缺陷,西方批评家提出了不少新的要素概念来代替内容与形式,诸如符号与信息、载体与被载体等。雷内·威莱克下面这段话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经过仔细考虑才形成的符号和意义分层结构的概念,正是克服内容与形式分离这个老矛盾。……通过被称为'内容'或'思想'的东西,作为作品的形象化意义的世界的一部分,是融合在艺术品结构之中的。……在我看来,唯一正确的概念是一个断然'整体论'的概念。它视艺术品为一个多样统一的整体,一个符号结构。但却是一个有意义和价值,并且需要用意义和价值去充实的结构"。我们把这一观点移植到媒介批评中来。所谓符号,可能是社会制度影响新闻内容的象征,也可能是各种理念支配记者写作动机的定势,新闻整体包含的意义不能不通过人物、情节或哪句语言表现出一贯的模式,各种社会符号和载体地位决定了新闻作品的一般含义。雷内·威克莱的观点虽然就文艺作品而说的,但它的实质也适合新闻作品"整体论"的"结构"和"意义",避免了平面分析缺乏有机统一的弊病。

层次推演式批评,把新闻各要素划分成单向延伸的层次序列,揭示各要素的递进相关性,重建对象的整体性结构。采用层次推演式,划分出从里到外延伸的五个因素:主题意义--材料组合--存在要素--叙述方式--语言运用,体现新闻结构的全部内容。层次推演显现为一种直线运动的系列程序和因果链,缺少横向的开放性,因此,结构批评有必要选择一个全方位的立体视角。无论怎样界定新闻的特征,都不能忽视新闻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语言表达形式;新闻是记者根据一定规则选择出来给受众收阅、感知和评断的信息。从这两点可以引伸出新闻实体构成的两条线,一条是对象内容语言物化线,一条是主体情意交流线,新闻实体恰好处于这两条线的垂直点上,其四端指向是四个基本要素,构成一个作用"场"。场的合力规定着新闻实体的全部内容,也规定了分析新闻实体的四个基本视角。用这种理论分析新闻作品,可以表达新闻含义受制于多种外在因素的作用。

报道对象的语言物化线,构成新闻实体的事态链,主体情意交流线则形成新闻实体的意义功能。新闻实体的这一运动过程呈现为材料信息--传达方式--事象显现-一功能意味等层序递进,与社会系统有着惊人的同构性。其中,材料信息来自社会,和社会生活样式及体制的封闭或开放有关;传达方式受到传播对象、传播体制的限制,决定主体的方向-一新闻的采写意图、记者的情意表达,新闻的功能是指对社会的作用,受众能否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等等。由此看来,分析新闻的构成内容包括:生活世界、采写世界、实体世界、接受世界。全面评价一篇新闻作品或媒介状态,不是仅仅就媒介行为本身,而是通过对外部的分析考察,认识新闻内容结构的各种属性。

时代与媒体制度,对于新闻作品来说也是外部结构,这是指根据语言的特征来断定印在纸张上的文字究竟告诉我们什么。由此组合起来的意境、暗示,是批评家常说的那种象外之象、象外之意,使新闻价值有自我完成、自我实现的内在机制,从而能够满足受众对生活追求的期待。批评媒介活动是要把意义展示出来,探索从结构到意味、再到意义这一转化过程。

三、局部分析与整体分析

新闻作品的某一段、某一句话都是作品的局部,一篇新闻是整个版面的局部,如此等等,任何媒介行为在理论批评中都可以分为不同的局部,越是复杂的媒介行为,越适应、越需要采用局部拆析。各局部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对整体的构成作用,不是表现为静态的接近、吸引、排斥、对立,而是形成一个稳定的秩序。这一秩序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其中每一局部的强弱变化,影响别的局部,导致整体意味的变动。媒介的整体意义是在局部组合中形成的,局部分析对于整体模式重建,绝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枝节,而是媒介批评的必经途径和前提。具体来说,媒介批评无论运用什么方法,都必须通过局部分析来认识它的整体价值。

新闻现象各局部要素具有相对独立的特性和作用,在整体中称之为基元效应。一个媒介的各个部门谐调运作,各个部门的合力将要成倍的增长。反之,各个部门矛盾重重,相互冲突不断,特别是经营和编采播部门发生利益掣肘,整体效应就会败落。一篇新闻作品的各局部要素在有机的秩序中往往超出、放大或等于或缩小基元效应或整体效应。这要看各个局部要素如何结构,结构的有机性是否大大超出单一局部的意义。如果把一个很有价值的单一事实淹没在一堆无关紧要的材料中,这个单一事实的新闻价值也会消失,这就是结构效应小于基元效应,即整体之和小于局部。

新闻的结构效应对整体特性有更大的规定性,就多数情况而言,取消整体结构,还原到各局部要素,新闻的结构效应则会消失。这并不排斥结构效应可以区分为不同的价值部分,也不否定新闻作品的意义必定要由相应成分来实现。但是,局部成分在结构中所实现的结构效应,与它们在脱离秩序状态下所具有的基元效应是不同的。新闻实体的整体结构,赋予个别成分以更新的意味,是一切新闻作品结构特有的性质。媒介批评只有从局部分析探索整体的意义,才能认识整条新闻的功能,同时也才能更真切地认识每个单一事象的特殊含义。正像索绪尔在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所论述的语言结构一样,"语言是一个相互依存的词语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一词语的确切意义都仅仅是与其他词语相互储存的结果"。但是,如何通过分析局部要素把握新闻的整体倾向,那就要探索记者组合每个单一事实的用意是什么,这些单一事实的相互关系和在整体中的地位如何。

此外,结构主义批评在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时,明显存在着相互冲实的循环:整体意义要从局部要素的组合中来理解,而局部要素的把握却又须以对整体的理解为前提。这就出现了等级性悖论和整体性悖论。"要想摆脱这个逻辑循环的干扰,批评主体只能对局部与整体的相互关系进行多次反刍性研究,在每一次"反刍"中拂去二者冲突的对峙性因素,最后在最大限度内化解这个怪圈。值得警惕的是,有相当多的批评家对新闻的分析,凭借个人的印象对作品的内容做出粗浅的理解,然后确定主观假设的结论,力求一种完满的"自圆其说"。这种批评是和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背道而驰的。

    进入专题: 媒介批评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理论新闻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934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国际新闻界》(京)2000年06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