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国工业基础能力的目标与思路
(一)战略目标
围绕《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及重点工业领域发展要求,以提升工业基础能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为目标,以“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 (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四个领域为突破口,以“工业强基工程”为抓手,用5年—10年的时间,力争在上述领域取得较大进展,夯实工业发展基础,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推动工业绿色安全发展,逐步摆脱受制于人的状况,实现自主保障,基本满足高端装备、国家重大工程的需要,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提供有力支撑,增强我国工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二)战略思路
坚持突出重点与全面提升相结合。以装备和电子信息两大行业为突破口,选取一批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带动作用强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工艺和知名品牌。在实现局部突破和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提升整个工业基础能力,带动产业全面发展。
坚持需求牵引与应用主导相结合。坚持以用立业、以用兴业、以用强业,从促进工业经济“由大变强”的目标出发,围绕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急需的“基础”,以重大示范应用为先导,开发量大面广和特色专用“四基”产品。鼓励企业积极采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四基”产品,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坚持产业链整体提升与产品工艺升级相结合。围绕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立足现有企业、产品和资源,积极构建若干从基础到高端、上下游相结合的产业链,并加强设计、材料、工艺、装备、产品等上下游的互动合作,通过整合发展、协同优化,实现产业链的整体提升。
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着力解决影响“四基”产品性能、质量和稳定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行业公共研发与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再创新。
提升我国工业基础能力的战略重点
围绕《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及工业各行业规划及专项规划,在综合考虑技术和产业基础、重点需求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以下“四基”产品。
(一)关键零部件
1.装备行业
重点支持以下9个方面:①轴承。②超大型、高参数齿轮及传动装置。③高压液压元件和大功率液力元件。④高可靠性密封件。⑤高强度紧固件与高应力、高可靠性弹簧。⑥大型、精密、高效、多功能模具。⑦工业传感器及关键功能部件和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化。⑧高端特种阀门。⑨轨道交通装备。
2.汽车行业
重点支持商用车发动机及关键核心部件、汽车自动变速箱及关键零部件和车用动力电池关键材料、装备三个方向。
3.船舶行业
支持船用柴油机及二轮配套产品;支持船用低、中速柴油机关键零部件;支持舱室设备等。
4.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支持满足新一代电子整机发展需求的新型片式化、小型化、集成化电子元件产品;支持全光网络建设需要的光通信器件;支持基于MEMS技术的智能传感器等。
5.纺织产业
重点支持化学纤维及高性能纤维装备的专用基础件和纺纱织造基础件的发展。到2015年,主要纺织机械产品30%以上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纺织机械基础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基础件的质量稳定性、可靠性明显提高。
6.轻工产业
重点支持以下2个方面:①家用电器关键零部件进口替代工程。重点支持高效直流变频控制器和压缩机等方向。②造纸装备关键零部件国产化。重点支持造纸装备关键零部件宽幅高速流浆箱、高速靴压机、高压烘缸等开发及产业化,到2015年,基本满足我国高速造纸装备制造需求。
7.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支持核心技术创新和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保障两个方向。
(二)基础工艺
重点支持以下2个方面:① 铸造工艺。②热处理工艺。解决重大技术装备及关键基础件研制、生产、使用中普遍存在的设计、选材、制造、控制等共性问题,形成有效的供应链,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率与效益。
(三)基础材料
1.装备行业
重点发展新型合金材料、高品质特殊钢、工程塑料、特种橡胶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加强纳米、生物、超导、智能等前沿新材料方向研究。
2.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重点支持应用与高端PCB和IC领域器件封装的高频高密度耐高温封装基板及其相关材料、高端通讯用高端磁性材料、高端光纤材料及其原材料、石墨和碳素系列保温材料的研发生产,满足元器件产品升级换代需求。
3.纺织行业
到2015年,国内高性能纤维总产量达到16万吨左右,高性能纤维行业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量占全行业纤维加工总量的比例达到25%。增强天然纤维国内保障能力,提高产业安全。
4.轻工行业
重点支持高性能功能性塑料的发展,主要包括功能性超临界CO
2
发泡材料、太阳能电池背板膜复合氟塑料、耐高温环保过滤用氟塑料材料、水净化过滤用PVDF中空纤维膜材料,实现绿色制造和加工技术的进步,促进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
5.石化和化工行业
重点支持以下方面:①高性能基础件用石化关键材料。②农用化学品基础能力提升。
6.钢铁行业
重点支持以下2个方面:① 高性能基础零部件用关键和特种专用钢材开发应用。②高端装备及新能源等产业发展用关键钢材开发应用。
7.建材行业
通过本工程的实施,实现高无机非金属关键材料本土保障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需要。
(四)技术基础
1.装备行业
重点支持以下7个方面:①重型装备用高品质大型钢锭的制造技术基础研究及研发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大型铸锻部件的制造技术。②工程机械传动系统及其智能控制系统技术,重点支持混合动力技术及其传动装置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研究,液压传动系统及其相对应的智能化控制技术开发,节能装载机双变系统研发,300kW大型电液换挡变速器开发。③高性能特种工程材料技术,重点支持高性能特种合金材料、新型传感器材料及元件、油气勘探专用高性能合金、新型智能传感器敏感材料及元件、大型电站及航空等用高性能测温材料及元件等方向。④高精尖轴承,重点支持高精尖轴承设计及润滑技术,高精尖轴承实验与故障诊断技术,高性能轴承新材料技术,高端数控装备传动整体解决方案相关技术,高速、高刚度大功率数控机床电主轴的设计、制造、测试技术。⑤工业润滑材料和高性能橡塑密封技术,重点支持微量润滑和油雾润滑、汽车自动变速器专用传动油、超高压抗磨液压油、成形加工润滑剂、绿色环保长寿命切削液等产品的研发生产。⑥ 新型结合剂制备技术,重点支持树脂/金属复合结合剂、金属/陶瓷结合剂、低温烧结高强度陶瓷结合剂、纳米陶瓷结合剂、多气孔金属结合剂等方向。⑦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产业技术,重点支持环境适应性数据库建设和服役寿命预测理论、汽车环境适应性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光伏组件和关键材料的环境适应性、风力发电装备在我国湿热环境中的环境适应性、高速轨道交通在我国特殊环境条件下的环境适应性等方向。
2.轻工行业
重点支持纺织、染整、服装家纺加工和产业用纺织品加工四个方向。
提升我国工业基础能力的战略举措
(一)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在国家层面,加强工业基础能力的统筹协调,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明确工业基础能力提升的目标和框架体系,制订详细的行动计划。加大中央财政对“工业强基”工程的大力支持,设立“工业强基工程”专项资金,采取投资补助、贷款贴息、事后奖励等方式,对当前国内产业基础薄弱、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严重依赖进口、制约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和技术基础进行重点支持。
(二)注重基础研究工作,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应加强基础研究,围绕符合国家战略目标、关系国家安全和长远利益的能源、信息、材料、技术、资源环境等重点领域,加强基础研究的储备和积累,攻克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基础瓶颈,增强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鼓励企业和社会其他机构从事基础研究,促进有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与高技术研究、技术开发工作相衔接,建立一批水平高、实力强的国家基础研究基地;创新基础研究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推动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提高基础研究的社会生产力。
(三)加强基础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保障
应围绕国家宏观战略政策和行业发展需求,特别是工业行业在“四基”领域,花大力气培养、吸引、凝聚国内外优秀人才,全方位、多层次加强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推进海内外人才集聚工程,面向全球引进一批重点产业基础研究人才,加快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加快基础人才培养,加大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基础学科建设,形成从初级到高端的基础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健全对基础人才的激励机制,加大对基础研究人才的生活、工作配套支持,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
(四)优化财政资金投资方向,发挥政府统筹引导作用
在当前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强国建设的背景下,应进一步突出对工业基础的支持。在支持对象上,逐步由支持整机向工业基础领域倾斜,从支持前端研发向支持后端市场转变;支持方式上,继续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收政策的同时,对研制国家鼓励发展“四基”产品,和从事“四基”产品生产的企业,给予增值税返还、所得税优惠等政策。
(五)完善产学研联盟,加大“四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应围绕“四基”产业建立企业、学校、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相互协作的产业联盟,促进各成员开展技术合作攻关,突破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组织成员单位研究制订并实施联盟技术标准,并积极参与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化工作,提高标准话语权;推动联盟成员知识产权共享;推动检验检测、计量、认证、试验、实验、生产等环节通用基础设施的共建或共享;组织开展示范应用,合作开拓国内外市场;组织开展对外技术合作和交流等。
(六)创新公共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运行机制
应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建设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开发、产品设计、质量认证、试验检测、节能与污染治理、信息网络服务、人才培训等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形成专业化的公共服务能力;深化“四基”企业与主机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建设若干跨行业、跨地区的产需对接平台,促使“四基”企业与主机企业形成有效的供应链,提升“四基”产业发展的效率与效益;完善政府、行业团体、金融组织、科研院所、企业共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公共管理机制,最大化地发挥公共服务平台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