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伦:社会学是什么?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59 次 更新时间:2014-10-10 10:39

进入专题: 社会学意蕴   学科  

乔尔·M·卡伦  


社会学是纯学术的

大学的课堂一般不会教给我们一些确定不移的东西。如果它所提供的都是我们知道的不变的东西,那么我们将会丧失求知的欲望并且会显得自大无比,以为我们已经知道一切事情了。如果我们想要更好地了解什么,就必须小心谨慎并且避免自己滑入纯理论的深坑

大学里有许多纯学术的学科。之所以这些学科是"纯学术的",是因为它们只存在于大学之内,并且研究者和辩论者聚集在此探讨问题。之所以还是"学科",是因为它们大多已经有一段很长的历史并积累了很多知识传统,因此都有系统而且严谨(因而是"学院派的")的研究视角。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物理学、数学、艺术通常都被认为是纯学术的学科。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关注的焦点,其中所使用的视角都极为不同,每一种视角都研究现实的不同侧面。因此每一种视角都会强调一部分东西而忽略另一部分。心理学关注个体的发展,化学将现实看做化学物质的混合物,生物学将世界理解为基因和环境。没有任何一个单独的视角可以面面俱到地把握现实的各个侧面,但是每一门学科都提供了有用的视角。

社会学是一门纯学术的学科,是一门存在于大学中的学科。它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有人认为更早)。它已经积累了很多知识,并发展出一整套观察和理解世界的系统方法。对很多人来讲,社会学是一种很有用的视角;对有些人来讲,社会学提供一种激情,因为它总是能够促使人们把它应用到现实生活与自己的经历之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他们看待世界的视角。

社会学关注社会现实

社会学试图理解人类这种存在物,它关注我们所经历的社会生活。社会学并不是将个体的个性视作其行为的缘由,而认为社会互动、社会模式(比如角色、阶级、文化、权力与冲突)以及持续的社会化是个体行为的动因。比如,社会学家会观察人们在互动中演化出来的各种规则与预期以及他们所共享的价值观。社会学家注重个体作为"学习者的角色",即他们在当代美国社会是如何变成"中产阶级",成为一个标准的男性或女性,这一演变过程在历史上又是怎样的。我们注意到,当行动者处于不同的群体或组织中时,他们的行为模式发生了变化,他们受到这种不可避免的社会化过程(组织中的人们塑造他们的企图)的影响。社会学始于这样的一种理念,即人们在其生活的社会情境之中被理解,他们都是会受到互动、社会模式与社会化影响的社会性动物。

大多数人习惯于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他们会认为行动应当是从个体特征而不是互动或社会模式的角度加以理解。从这种视角出发,人们会将某一宗教教派的大规模自杀活动的原因归结为宗教狂热主义或者有吸引力的领导与非理性的病态追随者导致的。虽然这确实解释了一部分原因,但是社会学家相信任何一个宗教群体必须被理解为一种社会类型、一种有着共享文化的有组织的群体,在其中个体之间通过社会互动相互影响;或者被理解为一种结构,人们在其中占据各种位置并根据自己所应扮演的角色采取行动,以符合他人的期待,由此受到一种权力结构的影响,就像其他社会群体一样。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例子中看出这种差别。社会学家一般不关注那些进监狱的人身上具有什么特点,而是对他们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更感兴趣:穷人的"社会位置"如何影响犯罪行为;社会中的权力在判定犯罪行为时所发挥的作用是什么。社会学家会研究犯罪率,社会中法律和罪犯的角色,社会中惩罚与矫正的历史与理念,犯罪惩罚体系的运作及其在维持秩序和(或)保护社会的财富与权力中的作用。

因此,社会学是一种视角,是一门纯学术的学科,在社会情境之中研究人类。

社会学提出三个问题

理解社会学的一种方式是找出将这门学科统合在一起的那些因素。在我看来,将这门学科统合在一起的,是人们经常尝试着对人类及其行为提出三个问题:人是什么?社会(或者所有的社会组织)是如何整合在一起的?社会不平等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从社会学诞生那一天起,社会学家就一直试图理解人类的本质--人是什么?法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答案:人类是在社会中被社会化的。社会构成了我们的本质。我们遵循社会的准则、道德观念、真理教导与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讲,个体变成了社会。查尔斯•库利和乔治•赫伯特•米德这两位知名的美国社会科学家强调,人类自生来就处在未完成的境况之中:人类的本质是习得的,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获得的。互动伴随着人的一生,所以当遇见不同的人、遵循不同的规则和理念的时候,我们总是在变化。通观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学家一直专注于人类本质这一问题,最终形成的答案是:人类是社会的、社会化的、伴随着社会互动而不断在变化的。

是什么东西将社会统合在一起的呢?秩序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人们可以合作?这是社会学关注的第二个问题。很多人将这个问题称作"秩序问题"。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开始不需要做很多事情,但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展开,我们开始学习社会中的生存之道。社会的运作方式变成了我们自身的生存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我们理解社会秩序的起点,但是事实比这更加复杂。秩序通过我们所建立的社会模式,我们所创造的规则、真理与结构得以形成。秩序通过家庭、传媒、学校、政治领袖、宗教得以维持。仪式、规则、惩罚以及持续不断的互动支撑着秩序。卡尔•马克思,另一个早期重要的社会学家指出了强力与操控对秩序形成的重要性。马克斯•韦伯关注合法性权力的角色,这最终意味着秩序在社会中得以形成,是因为人们愿意服从那些他们认为是代表着社会的人和事物。大多数社会学家关注社会秩序的本质问题。

第三个问题也是将社会学统合在一起的问题:为什么社会中会存在不平等?其结果会是怎样?社会不平等是否内在于社会组织之中?它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得以维持的?社会不平等可能带来什么问题,它是如何影响个体及其行为的?马克思认为不平等存在于所有的阶级社会之中;韦伯认为不平等持久地存在于任何组织之中。有些社会学家认为不平等是达成秩序的必要条件,所有的社会学家都认为不平等是导致变迁的重要原因。社会学家常常关注不平等得以维持的条件与方式及其对个体的作用。许多社会学家认为不平等是社会不公正的来源,几乎所有的社会学家都认为不平等存在于所有社会组织之中。

当然,将这门学科统合在一起的还有另外的一些问题,但是这三个是最为基本的。认真地探究这些问题会使你从一个比较好的起点理解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内容。

社会学是一种视角,是一门纯学术的学科,关注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类。社会学认为人类的本质之中最为核心的是其社会性的一面。社会作为一种秩序不断地发展演变,不平等对于理解社会与社会问题是一个关键点。

社会学是一门科学

纯学术的学科有一些是科学,另一些则不是科学。自从社会学诞生的那天开始,社会学家都认为社会学是一门科学。然而,作为一门"科学",其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在此,我们试图通过揭示五个方面的原则来描述何为科学。

第一,科学的目标是通过审慎的、规范的方式理解世界。虽然科学通常被用来改变世界以及解决问题,但是其首要目的仍然是理解世界。科学之所以得到发展,是因为很久以前人们就认为对于世界的偶然性观察通常是被误导的、不正确的。科学试图控制个人的偏见,并且超越这种偶然性观察。认为社会学是科学也就是意味着宣称社会学试图以一种审慎的、规范的方式理解人类。

第二,证明是科学接受某一理念的必要条件,并且这种证明必须是经验的。人们在生活中通常经历一些非科学的事情,比如一些智者会告诉你什么是不好的,你的经验会提醒你哪些观点是不好的,你的直觉认为某些事情是不好的。社会学这门学科所积累的一些观点,也就是本书中的大部分观点,是通过长久以来累积的证据慢慢发展而来的。这些证据必须是经验的证据。这就意味着证据必须是通过人类的感官能够收集到的。通常我们会认为这些证据必须是可观察的。科学不同于宗教,后者是基于信仰、权威的理念,有时会是不合逻辑的。科学也不同于一些非科学的学科,比如哲学、数学,这些学科是建基于一种很好的逻辑之上的。逻辑当然是科学视角的一部分,但是科学家试图追求更多的东西:经验观察是证明的基础。社会学与其他科学一样,发展出一系列检验工具,比如实验、调查、访谈、个案研究、数据分析。因此,其研究结果必须是可观察的、可与他人共享的。

第三,科学应当被认为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学者们相互检视、批判对方的工作,不断辩论,以此建构知识主体。社会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学者们聚在一起互相讨论彼此之间的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并出版著作以便更多人加入讨论。

第四,科学尝试一般化。科学家们努力超越具体的情境,以此将他们的研究结论与其他情境建立关联。科学家们将疾病、重力、动物、植物、星辰以及人类一般化。社会学则将角色、少数群体、革命、社会变迁、阶级、社会权力、家庭以及宗教等一般化。人类是自然存在的一部分。虽然所有的事物本质上都是独特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就可以仰仗我们的智慧做一些一般化的努力。社会学尝试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一般化努力。

第五,科学尝试对事件进行解释。真正的科学会告诉我们事情为什么会发生,某类特定事件的影响因素本质上是什么。比如,韦伯观察到基督新教是如何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涂尔干观察到低度社会整合是高自杀率的重要原因。社会学家试图解释犯罪、教育成就、社会变迁及冲突等现象的原因。他们同样也揭示了种族主义、男权主义、贫困、社会化、社会角色等对其他现象的影响。科学试图发展出解释因果关系的理念。

社会学从一开始就宣称自己是一门科学,因此受到上述这五个原则的引导。社会学家"干"科学的方式与其他学科存在极大的差异。比如,社会学家中很少有人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的(就像是天文学一样)。相反,社会学常常依赖于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进行的"试验"(比如平权行动、用校车接送外区儿童上学、隔离教育、启蒙教育等),依赖于调查、对真实世界的观察、各种组织机构认真收集的资料数据等。社会学试图从历史文献中得出一般化结论。社会学是一门存在歧义的、有创造力的科学,它试图与那些只是简单地接受从其他科学借来传统技术的做法区别开来。

对于很多人来讲,马克斯•韦伯的工作是社会学科学取向的最好例证。韦伯作为一个德国的社会学家面临着个人的两难困境,他试图突破这种困境:他能否同时既是科学家又是政党政治活动的参与者?政治参与会不会牺牲科学的客观性?致力于客观性会不会成为他回避当时重要的社会议题的借口?最后,一个人如何在成为一个社会学家的同时又可以为建立一个美好社会而工作?韦伯是这样解决这一冲突的:他强调社会学作为一门科学必须是价值无涉的,这意味着每一个社会学家应当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做科学研究的时候必须悬置他的价值立场。我们应当努力探究事物本身是什么,而不是我们喜闻乐见的是什么。韦伯清醒地知道,价值取向不可能完全被控制住,但是这仍然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目标。韦伯教导我们说,作为社会中的一员,社会学家应当秉持一定的政治立场。比如,我们应当为正义、平等、自由与其他值得追求的目标工作,但是这种努力应当尽可能与我们作为一个科学家的努力分离开来。因为作为一个科学家,我们必须致力于描述与解释人类社会。那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纵然好听,但如果我们不能努力控制来自自身的偏见,我们又怎么确信自己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同样,韦伯认为科学是一种探求本质的组织化和系统化的方法。虽然科学宣称试图寻找真理,但是从根本上说,科学从未达致其所要追求的真理。科学是一种出色的理解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从来就不是完美的。虽然作为科学家,我们必须努力控制自己的偏见,但是我们所做的任何一项科学调查--我们所提的问题、所使用的概念、所采用的技术手段--都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发现。因此,我们所谓自己发现的真理从来就不可能是纯粹的最终答案。这一事实适用于所有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韦伯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倡导一种开放的科学,其中可以运用许多方法、可以采用很多视角、可以使用许多概念。韦伯认为,科学所存在的歧见是克服我们的偏见的一种有效途径。他指出,科学家终其一生必须有这样一种思想准备,即他们的观点很可能被别人的所替代,因为新的证据不断被发现,从而修正、改变或替代我们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得出的结论。对于韦伯而言,科学并不是真理;它是一种不完美的方法,但是在探究事物的时候往往是最好的。对于试图寻求确定性的我们而言,这一事实是令人沮丧的!

科学因此是一个调查过程,它试图去理解现实的本质。科学尝试做到"客观":从其本身捕捉和理解"客观事实",而不是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其上。显然,与其他理解世界的方式一样,科学是不完美的。与许多其他视角不一样的是,对于科学这种视角来讲,客观性非常重要,科学家们常常试图反思其研究中的预设及其不完美的地方。举个例子,科学关注促使事情发生的自然原因(它假定所有自然发生的事件都是由其他自然缘由引发的),并且科学在其研究进程中只愿意接受经验证据(因为它假定诸如直觉与主观形式不足以达成理解)。这种视角在理解世界并揭示其中的规律方面,有时候是非常有用的。但是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发现,科学只能够解释一部分现实,而不是全部。

科学研究对于理解世界而言是一种开放性的视角,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可以被争论的。最终胜出的科学观点往往是被经验证据反复论证并被科学家共同体仔细审查过的。然而即使是这样,科学也有它自身的问题。比如,科学家经常关注那些非常琐碎的事情,这些事情从常识的角度来看很容易被理解;他们常常没有关注那些更为复杂且重要的事情。再举一个比较形象的例子,研究老鼠比研究人要容易得多,为什么不能通过研究老鼠来理解人呢?有时候一个有创意的观点往往会被忽视,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专家们所发现的。另外,科学家共同体是由少数有权威的学者把持着的,他们常常控制着研究的问题域。同时,在研究中也会存在伦理问题,比如作为研究对象的人权或动物权利,有时候也会有政府或者其他利益群体假借研究之名歪曲事实或者否定某些政策。

虽然科学存在上述问题,但这绝不能成为我们忽视其在理解现实中的重要作用的口实。社会学家使用的独特的、有创意的科学研究方式也不能让我们忽视这样的现实,即社会学是一种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科学方法。

社会学的意蕴:一个小结

让我们在这里停下来总结一下社会学是什么。这一部分介绍了社会学是一门纯学术的学科,也是一种研究视角。社会学关注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世界,它强调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因此受到社会互动、社会模式以及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社会学家关注三个核心问题,即人类的本质问题、社会秩序问题以及社会不平等产生的原因与造成的结果。社会学家研究社会、组织、社会制度、互动以及社会问题。最后,社会学是一门科学。与其他科学一样,社会学采取特定的方法观察研究这个世界,这种方法强调客观性、证据、观察、一般化、解释以及一群自我批判的竞争性学者共同体。

本文摘自(美)乔尔·M·卡伦著  张惠强译《社会学意蕴》。


    进入专题: 社会学意蕴   学科  

本文责编:chenhaoch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学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876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社会学吧,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