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十八大上,将完成中国领导人的换届。西方媒体对此的报道,却几乎是千篇一律地质疑。据这些报道说,高级官员中腐败泛滥,政策议程暗箱操作,民众被彻底排除在外。
这些报道也许并非毫无根据,但却忽视了最关键的问题。在过去30多年中,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重大改革,目前已构建起大国治理的框架并不断完善。大体而言,这一框架的基本架构是,在高层强调选贤任能,在基层发扬民主,在两者之间则预留了试验的巨大空间。
在基层社会,民众直接参与政治往往效果良好。民众熟悉当地社区亟需解决的问题,也知晓候选领导人的能力和性格。事实上,大部分中国民众都积极参与基层选举。
然而在一个大国中,一人一票的民主,结果可能就不怎么美妙。从道德视角看,选民投票时应该考虑公共福祉,因为投票的结果不仅攸关其自身,还会影响到其他人。但事实上,选民投票时总是自利的,倾向于优先改善自己的境遇,更何况还有许多经济上无法自立的投票者。此外,富人群体更理解经济规律,因此能操纵选举以自肥。
为解决这一困境,经济学家布赖恩·卡普兰(Bryan Caplan)建议测试选民的能力。但在民主制度下这必定是空谈,因为一旦获得投票权,就不会有任何人愿意放弃。因此,西方民主制度的确是历史的终结,但是个很糟糕的终结,一旦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建立,就再也不可能有其他任何改进。
西方民主制度还有另一个致命缺陷。在这种制度下,只有该国的成年公民才有权投票,但投票选出的政府上台后,其政策却会影响无数人,比如该国的未来世代,以及该国之外的民众。在欧洲和美国,民众一再投票支持低税收和高福利,无视这只会掏空国家的未来。至于威胁人类未来的地球变暖问题,在民主制度上更不可能有出路。
那么,高层政治领导人应该如何产生呢?在理想状况下,应该遵循选贤任能的原则,即以明确的制度保证最后胜出的领导人必须德才兼备。在过去30多年中,中国共产党已逐渐从一个革命党转变成精英化的专业组织。
今天,中国共产党主要以大学为发展新党员的渠道。只有在全国考试中拔得头筹的学生,才能进入那些致力于培养未来领导人的名牌大学。在这些大学中,大批优秀的候选者为加入中共而激烈竞争。只有表现卓越,品行良好的学生,才有机会被接受入党。
那些期望获得政府职位者,通常还必须通过公务员考试。公务员考试竞争十分激烈,甚至达到千里挑一的程度。成为公务员后,必须通过培训才能获得晋升。此外,基层公务员还需要通过政府考核和品行审查。许多职位都有入职考试,以考察候选者的相关能力。
中国这种选贤任能的模式,其优点一目了然。干部晋升必须经过一系列严厉的考核,只有那些表现卓越者才能晋升到高层。官员可以专心致力于增进知识和业绩,而无需为争夺选票荒废时间和金钱。此外,中国的官员常有被派往国外学习的机会,以了解先进经验。
然而,这种选贤任能的制度,只有在一党执政的国家中才能有效运转。在多党轮流执政的国家中,在基层表现卓越的官员,并不一定能晋升到高层;在培养足以胜任高层职位的官员时,也缺乏激励机制。由于多党轮流执政,关键的政府人事部门也不过是三日京兆。结果,优秀人士从政府部门大量流失,因为要真正掌握权力,必须靠选票,而不是业绩或能力。
在实际运行中,中国这种选贤任能的制度并非完美无瑕。众所周知,政府部门中腐败频发。对官员任期和年龄的限制,某种程度上在实现“对监管者的监管”。但要真正遏制对权力的滥用,还有待更多努力,比如促使媒体更公开可靠,增加政府活动透明度,改进司法系统,提高官员收入,增强反腐部门独立性等等。
回到政治制度的问题上,沉迷于西方理念的领导人依旧执念于“民主”或“独裁”的陈旧二分法。但在21世纪的竞争中,正如张维为教授指出的,关键在于“良政”还是“劣政”。在产生政治领导人方面,中国已经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中国目前已建立的模式,契合中国的文化、历史传统,并适应于现代社会的需求。中国应该在既有的模式下努力探索,而不是照搬西方式民主制度去缘木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