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学勤:美德、秩序与社会——南京大学社会学院2014开学典礼主题演讲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77 次 更新时间:2014-09-18 19:41

进入专题: 美德   秩序   功利主义  

闵学勤  

亲爱的同学们、各位在座的老师们,下午好!

非常荣幸被邀请为这届新进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做开学典礼主题演讲,原以为白发苍苍才会获此殊荣,没想到黑发飘飘就来了,当然是染的。

面对18岁到30岁的新生,我这11年前毕业的老生该说点什么呢?这一阵各类校级开学典礼演讲辞在网上翻飞,大概流行最广的就是所谓“三个90%论”:“大学所学的专业90%是没有用的;大学所谈的恋爱90%是不能成的;大学所交的朋友90%是靠得住的”,我要告诉你们的是,我在靠着本科学的数学和硕士博士阶段学的社会学吃饭;我目前的婚姻起源于大学的恋爱;现在交往最多的朋友并非来自大学。当然也许我只是个案,其实我想说的是带着这样精致的功利主义来上学、来开启你新的旅程非常危险。你大概在接下来的三到四年中需要在许多看似无用的书籍、知识和课堂中度过光阴,你需要在不一定以婚姻为目的的交往中找到共鸣,当然你也大可通过移动互联随时与世界勾连。所以千万别考虑这个理论、这个方法、这个人是否有用,特别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其它如果不确定的话,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等你在这儿参加毕业典礼的时候,一定仍无法回答社会学是干什么的。所以就一个和社会学的春天一起过来的人而言,想提前告诉你:你必须在所有看似的无用中找到美感,在可能面临的无良中选择从良。这也是我今天要演讲的主题:美德、秩序与社会。

苏格拉底在2000多年前提出了哲学命题: 美德即知识。之后虽然关于美德是否就是知识,如果是,美德是否可以传授等后续命题仍有许多争执,但至少你来到大学殿堂开始追求知识时考虑一下美德并非不靠谱。我想和各位新同学上来就谈谈美德,不是说现在美德已沦丧,无良已普遍,而是想说在大学所有外在的器物:图书馆、教室、球场,甚至食堂、寝室,当然也包括浴室,都潜藏着美德,更不要说你阅读的书本,路遇的老师和同学,可以说大学是最容易发现美和美德的地方,你已经来到,千万不能错过、不能漏选。你当然会问,什么是美德,我如何拥有美德,太过善良、美好是否会吃亏等。我们来看古希腊的五大传统美德:勇敢、节制、正义、虔诚、智慧;中国古代哲学家朱熹亦如是说: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也就是说,有美德,即会有获得。美德是长期德行累积的品德,我想,对你未来的南大生活而言,每一言一行的初衷是善意的、行为中始终保持对他人的尊重和对自我的肯定、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理想社会的渴望,那么结果就自然是美的、善的、正义的。最可怕的是你看了很多书、写了很多文章、见了很多人、考了各种证、实了各种习,却不知道美是什么、善是什么、正义是什么,最后沦落为一个糊口的工具。我想南大社会学院为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你去寻找美德、建构美德,我们的院训“创造健康社会”、我们社工系“助人自助”的理念都为你打开了一扇窗。当然,仅仅有小圈子、小群体里的美德远远不够,美德之所以和正义、勇敢、智慧等相连,它显然有更大的舞台,特别在互联网时代,社会学院的学生有了更大的存在、表达和展示空间,你每天早晨如何鳞选进入你视线的信息、如何把瞬间对美的认知和对善的理解用文字图片去传达、你选择何种方式与世界上何种人一起编织社会网,然后你们共同如何去推进社会整体的美德,这些你现在就要开始思考,现在就要开始行动,等不及老师上课,等不及导师开书单,等不及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现在或者说当下你不做就相当于放弃,放弃与美好、与理想的结合,就像亚当斯密所言“最聪明的头脑同最美好的心灵合二为一”才是美德,所以你即将开启的理性的求学过程,只有与美德同行,才有价值才有未来。

一个人的美德,即便是一个群体都拥有高尚的美德,没有良好的秩序,仍然无法奢谈社会。美德是内在层面的,个体层面的,秩序是执行层面的,集体层面的。

老实说,我一整个暑假,脑子里都盘旋着“秩序”两个字。从日常起居、看书写作到外出旅行,无时无刻不想到“秩序”,至今每天想起这两个字时都会有新的解读和感悟。这缘起于微信群里的一个贴子,大致意思是:“中国人见面时通常互问‘吃了吗?’德国人见面时却互问‘秩序还好吗?’”这事要向安娜老师(德籍)求证。如果是真实的,哪怕是有些夸张,仍然值得思考,为什么秩序那么重要,失序很可怕吗?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在他著名的《正义论》中说道“美德只有在良序社会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因为在良序社会中,我们的道德情感可以合乎一般心理规律地发展出来。”这其实在一个侧面上回答了苏格拉底没有回答清楚的“美德是否可以教授的”问题,有序不仅可以让社会本身良性运行,更主要是可以滋养每个人,让每个人自觉自愿地从内心、从一言一行中生发出美德。前两天我在微博中贴出一张清晨看书的图片,附上了一句德籍哲学家沃格林在他的《城邦的世界》一书中的一句话“存在的秩序,只有那些灵魂井然有序的人才看得见。”有网友就问“人的灵魂何以能井然有序?”是啊,日常生活、言行举止,哪怕社会运行保持秩序还容易理解,灵魂有序的前提是,你必须相信灵魂的存在,在夜深人静时能触摸到灵魂,然后我们再谈灵魂有序的问题,哈哈,扯远了。和各位在座的新生需要谈的是在社会学院未来三、四年中如何保持有序,我想大概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无论课程学业多繁重、多忙多累,都不要忘了初衷、忘了梦想,否则看似现在的有序,很难避免内心和未来的失序;所有的老师都会叮嘱你读书,除了必要的规定书目外,一定要读自己选择的书,坚守你自己的偏好,才会成就有序的、被自己欣赏的你;还有如果你是硕士生或博士生,千万不要一味牺牲自我来成就导师的需要,这就失序了。导师不是万能的,你自己的未来不可限量,前提是你自己掌舵。就像刚刚去世的北大哲学系汤一介教授生前接受采访时曾说“走了30年弯路,后来决定‘我只能听我自己的’”。有同学可能会问,保持自我,如何让集体有序?一个良序的集体、组织或社会,是在遵从大家认同的规范下,保持个体的独特性,这样的组织和社会才有活力和生命力,才能保持有序地前行,南大社会学院从来都允许有个性的存在,其实每个精彩的个体才能让社会学院保持有序的竞争力、充满无限可能。所以当你融入集体、参与社会的时候,别忘了多读书、多思考,想想如何建构自己;在你低头读书或看手机,沉湎于自己的时候,别忘了抬头望望远方,想想他人和社会,我想这就是所谓社会学院学生的有序。

最后和大家谈谈社会,我不能说现在的社会无良、无序,但确实这个社会需要我们一起来解构和建构的东西太多。作为一个社会学院的学生,你在拥有美德、保持秩序的同时,无论如何要时时想起社会。你会说我们一个微弱的个体如何成就社会?或者说社会自然就在那,我们又能做什么?18世纪,人类还没有了解自然、摆脱无序时,康德就提出“自然如何可能?”,到了20世纪全球虽然发展不平衡,但陆续已进入工业化、现代化,齐美尔仍然要问“社会如何可能?”在中国,我们都知道“大政府,小社会”,确实国家的深度卷入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社会的生长,但其实社会学界和人类学界一直都有“小地方,大社会”之说。有时候当我们嵌入社会有无力感的时候,不妨从小处着手,从美德和秩序着手,从能观察到的,能触摸到的地方来着手参与社会,前一阵子我刚完成了一篇论文“社区的社会如何可能——基于中国五城市社区的再研究”就是受两位社会学大师的启发,一位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先驱吴文藻先生,他在1935年指出“我所要提出的新观点,即是从社区着眼,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社会是描写集合生活的抽象概念,是一切复杂的社会关系全部体系之总称。而社区乃是一地人民实际生活的具体表词,它有物质的基础,是可以观察的。”;另一位是德国的著名社会学家滕尼斯,他在19世纪就提出“人需要社区,也需要社会——个体从社区中获得地位和归属感,在社会中发挥功能。”现在的社区小到家园、大到全球,社会镶嵌其中,如果我们不感知谁来感知,如果我们不建构谁来建构?借用上海交大陈映芳教授的话“社会学就是为了社会的社会学,如同人性之于文学、生命意义之于哲学那样”,而且我们有足够的权力和技术,例如社会调查、社会统计来体悟社会、测量社会,甚至可以说当你踏入社会学院,你就拥有了天赋的权利,在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广阔天地就是你的田野,所有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格局、社会未来及社会中你的存在,你的功能都应是你的关怀和所思所想所行。这么说的话也许你们会觉得社会太过宏大,个人何其渺小。最后和你们分享一个亲身经历,前几年我住在玄武湖附近,经常去湖边散步,有一阵子玄武湖在搞亮化,晚上散步时工程师带着许多电工在施工、试灯,我发现桥上的灯光倒影在湖面特别像蛇皮袋上的颜色组合,而且有夫子庙的俗艳,就和工程师商量能否调整一下亮灯的节奏,凭直觉和他商量了几组比较现代的颜色组合,没想到工程师真听进去了,第二天晚上散步时就采纳了我的方案,那个欢欣鼓舞啊,作为一个普通市民一经参与就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可是没想到一星期后就恢复了原样,我想肯定是领导来视察过了,当然这工程师我再也没见过。没有常规的参与通道,甚至不认为普通公民的参与是有利于社会保持良序的、拥有美感的,这就是我们的现实。之后我写了很多关于社会参与、公民参与、女性参与的文章,也把参与作为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写进了南京文化现代化指标体系、南京幸福都市指标体系、建邺区民生工程指标体系,以及马上开始的栖霞区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中,我会将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作为社会治理的行动纲要之一。其实你只要保有社会关怀,社会就在你的眼前、就在你的身边,无论路有多漫长、多艰险。所以,最后如有什么可以和各位新同学分享或建议的话,那就请时常想着三个词:美德、秩序和社会,无论是面对个人、小群体还是正式或非正式组织,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无论是今天还是明天,时常问问自己:美德、秩序和社会如何可能?

2014年9月17日

    进入专题: 美德   秩序   功利主义  

本文责编:chenhaoch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学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802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社会学吧,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