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党的建设科学化,包含"科学"、"科学化"和"党的建设科学化"三个层次的分析性内容,核心是认识和把握党的建设的规律,实质是党的建设的规律化、系统化、模式化和开放化。从时代背景上看,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中国共产党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而提出的优化自身建设的新命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从革命走向执政、从计划走向市场,从封闭走向开放,对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和全新的课题,必须从深刻把握现代政党运动的一般发展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特殊规律的高度上不断推进科学建党,这是一个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关 键 词】中国共产党 党的建设 科学化 自由王国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指出: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是科学发展观在党建领域的必然要求,也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推进的一个重大命题。对于这一命题的研究和探讨,首先要解决本体论的问题,对"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一概念本身进行辨析。
一、党的建设科学化释义:概念建构 从语词上看,党的建设科学化,包含"科学"、"科学化"和"党的建设科学化"三个层次的分析性内容。因此,要准确把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本质内涵,就必须先澄清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化"。
一提到科学,很多人就以为科学指的就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即"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当然是重要的科学,但科学并不只是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思维科学等。从纯粹研究的角度看,"党的建设"属于政党研究和政治发展研究的一个子领域,就学科而言属于政治学的范畴,而政治学又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因而"党的建设"本身就是"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那么,什么是"科学"呢?简单说,科学就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系统知识,具有客观性、理论性、验证性、系统性、发展性等特点。而所谓"科学化",就是使某种事物符合科学原理,或者说是科学原理转化为人类实践的过程和状态。有鉴于此,"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使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规律,是把有关政党的科学原理外化于中国共产党建设实践的态势和进程。
上述对于"科学"的理解,是从严格的"科学学"的观点出发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从"泛化"的意义上使用"科学"这一名词。在中国,一些意识形态上的价值和信念,例如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虽然还没有得到验证或者无法加以验证,但人们通常也称之为"科学"。国际上通常把这类知识体系称作"规范性理论"(prescriptive or normative theory),涉及社会理想、发展蓝图、行动准则、制度设计等系统的理论学说,与"经验性理论"(empirical theory)相对应。与经验性理论可以加以验证(证实或证伪)不同,规范性理论一般难以验证或根本无法验证,但却可以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事业并说服他人一起去追求这一事业。[2]诸如人民主权、自由、平等、博爱等,就基本属于这种规范性理论。从政治学的角度看,规范性理论与经验性理论的分野,也可以说是政治哲学(political philosophy)和政治科学(political science)的分野。狭义上说,只有政治科学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但广义上说,无论政治科学还是政治哲学,都属于科学的范畴,都是政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人民主权理论自诞生以来,从来没有得到过验证也很难加以验证,从前面严格的"科学"标准去衡量,它似乎不能算作是"科学";但是作为一种系统的思想学说,人民主权理论指导了人类的政治实践并催生出现实的民主政体,使人类政治文明翻开了新的一页,难道说这不是一种科学理论吗?绝对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会把这种规范性理论视为"科学"。
就"党的建设科学化"而言,其中的"科学"内涵广义上应当包括上述所有层面的内容,在狭义上则主要是指那种客观的、可验证的、普适的知识体系。有些理念、制度和方法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是可行的、合理的或被认可的,但在另外的时空条件下就不可行、不合理或不被认可,这是不是科学往往是有争论的。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观之,有些思想和行为在过去被认为是异端邪说,但后来逐步被普遍接受甚至成为一种普适的理论和价值,如"日心说"、"主权在民"、"市场经济",等等;相反,有些思想和行为曾经盛极一时,但后来却被人类所抛弃,因为它们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性和规律性,也就是说不科学。在我国,这类事例也很多,以前许多被奉若神明的东西,现在已时过境迁了。科学的发展之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表现出不断地重复、延伸和深入,以一种螺旋形的交互式的多元化的发展形态和不断延续与派生、不断淘汰与新生的发展方式,被人们感知和把握。
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科学化,应该是上述狭义与广义层面内涵的统一。因为中国共产党是立足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既具有政党的一般属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思想理论体系既需要实践加以检验并逐步形成普遍的真理,同时也需要规范性的理论对广大党员和干部的实践进行指导,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就是这种理论的典型。因此,"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涵义,应在坚持政党建设科学化一般理论、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符合自身特征的矛盾规定性。
党的建设科学化,本质上是要求党的活动符合政党活动的规律。这里的规律,既包括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特殊规律,也包括作为一般政党的普遍规律,因此党建科学化既需要立足于中国国情,也需要具有世界眼光。中国共产党首先是作为政党而存在的,具有政党的一般属性,以取得政权为目标,具有组织政府、利益综合、政治社会化、政治录用、政治动员等政党的一般功能,同时也具有政党的一般性组织结构。如果忽视政党的一般规律,过于强调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性,就不利于党的建设科学化,就容易把自己的经验神圣化,固步自封,难以有改革创新精神,难以借鉴其他政党的宝贵经验。世界上政党的发生、发展,具有几百年的历史,在党的建设方面有一些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同样,如果只强调一般性,忽视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性,盲目照搬国外的政党模式和制度,就会偏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所坚决反对的。总之,认识和运用党的建设的规律,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必须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综上所述,就中国共产党而言,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前提下,以现代政党的一般科学理论为坐标,立足中国的客观实际,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通过科学的制度和方法进行党的建设,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形成新的关于政党的科学理论并继续指导党的实践,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最终实现党的宗旨和目标的过程与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建设科学化也就是党的建设的规律化、系统化、模式化和开放化。[3]
所谓党的建设的规律化,就是要求党的建设要致力于认识规律、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具体来说就是要尊重和遵循现代政党运动的一般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特殊规律,以科学理论指导党建、以科学制度保障党建、以科学方法推进党建。既然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科学的最根本的特性,那么实践性就是科学发展的根源、动力和目的,是检验科学真理性的标准。因此,科学态度就要求重视实践经验,既要重视自己的实践,也要重视别人的实践,在实践当中不断认识规律和发现规律。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本质,就是要遵循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反对各种貌似"真理"的教条主义和先验主义。
所谓党的建设的系统化,就是要求系统地、全面地掌握科学知识,重视理论学习,要求理解事物的逻辑联系和运用认识事物的逻辑方法。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所以必须用系统的观点来思考问题。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党的建设而言,也是有各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领域构成,例如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以及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等,而上述每一领域的建设又有若干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防止简单化、片面化,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以偏概全,听风是雨。
所谓党的建设的模式化,就是要求以科学的政党理论为指导,按照政党建设和发展的规律,提出系统的、普适的、具有典范意义的党建制度和方法,形成在党建某一领域和某一问题上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科学的答案通常是唯一的,在社会领域和党建领域由于事物的复杂性,有时可能找不到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可能有几种可供选择的途径,这是正常的。党的建设允许探索也应当探索,也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做法、经验。但是如果分殊性过大,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五花八门,那就说明我们离真理还很远,党建的科学化水平还不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要用最先进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加强党建的导向性,而不能仅仅是摸着石头过河,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那样会增大党建的成本。
所谓党的建设的开放化,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敢于和善于吸收人类政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来不断提高党建的科学化水平,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坚持不懈地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增强党的创造活力。这也是建设学习型的组织的要义。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开放性,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二、时代背景与问题意识
要深刻理解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仅从概念分析还是不够的,必须从中国共产党当前所面临的时代背景以及问题和挑战来进一步进行深入的考察。
尽管中国共产党已历经90个春秋,但应该说"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一完整概念的提出,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理念,凸显了执政的科学性的重大意义及其与民主和法制的内在联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则明确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把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为党的建设的统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党的建设中一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新课题,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之所以在当前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个问题,首先因为是时代背景和执政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从革命走向执政,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计划走向市场,给党的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和严峻的考验。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积极应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科学地研究并解决时代发展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课题。
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和执政党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来,世界上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频频丧失执政地位,其中既有共产党,也有非共产党,这构成了世界政党政治演变的一个新现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的共产党纷纷丧失执政地位。新的世纪之交,墨西哥的革命制度党和台湾地区的国民党又失去了政权。这些都是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如苏联共产党执政74年,墨西哥革命制度党执政71年,它们的垮台给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深沉的思考。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衰的根本因素。中国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不是个主观选择的问题,客观上也要看人民支持不支持、拥护不拥护,以及党有没有能力维持这个领导能力、执政地位,这些问题都很严峻地摆到全党面前。这正如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所指出的:"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4]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继续向全党郑重告诫:"全党必须牢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5]
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了新旧矛盾相互交织,长期性矛盾和阶段性矛盾相互交织,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总的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目前,中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交织的特殊历史时期。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连续30年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综合国力得到很大提高,以至被国际舆论称为"中国的奇迹",我国的经济发展当前仍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强劲势头。另一方面,与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相比,政治发展虽然也有所进展但却不如人意,政治权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问题。如果说我国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标志在经济发展领域已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的话,那么在政治发展尤其是民主政治方面则相对滞后,腐败现象滋生蔓延而未能得到有效抑制,政治权力没有得到制度上的合理制约,党群和干群关系空前紧张,党政关系尚未理顺,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依然突出,政治调控机制趋于衰变与老化,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尖锐,治安形势严峻,社会政治稳定压力很大。有鉴于此,如何促进我国的政治发展,使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国家各个层面达成良性互动,就成为世纪之交中国所面临的一个战略性课题。
从党自身来看,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总是不断对执政党提出新要求,对党的建设提出新任务,赋予执政党建设以新的科学内涵。在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在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党经受着长期、复杂、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临着更加尖锐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我国社会已经由过去比较单一的社会结构向多元复杂的社会结构转变。在经济关系上,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需求多样化;在政治关系上,新的社会阶层、社会集团、社会组织开始形成不同的政治阶层,政治要求多样化;在社会价值关系上,社会信仰多样化,生活价值冲突普遍化。而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文化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加之人民生活水平和民主法制意识的普遍提高,这就给执政党建设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同时,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也越来越庞大,目前拥有380多万个基层组织、8 000余万名党员,正领导人民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好、建设好这样一个大党任务十分艰巨。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蓝图,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改革发展稳定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更好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这些因素聚合在一起,就必然要提出党的建设的科学化问题,必然要进一步科学总结党自身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执掌全国政权以后和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与改进党的建设的经验,科学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一些国家执政的共产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深入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以及世界各国政党治国理政的科学经验,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这些科学认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如果只是停留在感性上、现象上,就不可能形成科学认识。例如,人们通常有一个非常朴素的认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人们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度应该提高。但国际经验表明,情况往往并不是这样。因为现代化也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过去只有一个主流意识形态,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也很单一。但是现在,经济结构多元化了,社会结构多元化了,各种利益阶层分化,价值观念也多元化了,人们可选择的东西多了,这就会影响人们对于传统政治权威的认同和效忠,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这就是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早先提出的"现代化导致政治不稳定"命题的含义所在。[6]45现代化往往会导致合法性危机,这是世界上的一个普遍现象。这不是中国共产党才会面临的特殊问题,只是在当前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这个问题。如何通过提高执政能力来再造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合法性,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政党建设和发展的规律是普遍性的,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又有其特殊性。因此,探索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科学性和规律性,既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同时又要有世界眼光。在这方面,首先是要有"问题意识"。其中,有两个重大问题特别值得研究,一个是黄炎培在1945年提出的"周期律"。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循环于治乱兴衰之中。历代王朝包括国民党在内都没有走出这个"周期律"。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首先是要跳出这个周期律。如何跳出?正如毛泽东当年所言,只能依靠民主,这是解决执政能力的治本之道,否则做再多工作也只能是缘木求鱼。从集权走向民主,应当说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必然。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在日益多元开放的环境下保持一个政党的领导地位。这也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开放必然带来多元,这个"多"跟"一"的关系怎么处理好,也是一个很深奥的课题,是党的建设科学化必须探索的。[7]对此,应当置于政治文明的演进趋势和政治发展的历史规律大的背景下加以研究和思考,尤其是要着重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从主要依靠思想建党转变为主要依靠制度建党,切实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各个方面。上述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国历代没有解决的难题,一个是世界政治发展迄今尚未解决的难题。共产党人只有破解了这两个难题,才能说最终探索出了一条党的建设科学化之道。
三、破解难题:走向科学建党的"自由王国"
通过前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推进科学建党,核心问题是要认识和把握党的建设的规律,按照政党运动的客观规律办事;把握规律性,是党的建设走向"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中,有"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这样两个基本概念。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认识而不能自觉地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种状态;自由王国则指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认识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自觉依照这一认识来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种状态。从社会史的角度看,必然王国指人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特别是受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和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自己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摆脱了盲目性,能够自觉地创造自己历史的社会状态。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实际上,人类的认识和人类的实践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发展之规律所在。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也是西方哲学长期研究的结晶。这是一个东西方都认可的普遍规律,因此也就是真正的科学原理。对于党的建设来说,自由就是中国共产党对政党建设和政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党建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不在于摆脱客观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改造共产党自身。
必然是永恒的;自由是相对的,是一种建立在必然之上的,相对于必然的自由。人们总是生活在一些规则、约束之下的。在没有克服、掌握这些约束之前,是不自由的。在克服、掌握这些约束之后,获得了解脱,然而这种解脱将是新规则下的解脱。从必然走向自由的同时,也走向了新的必然。正像恩格斯在谈及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时所说:"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人们只有认识了客观必然性,并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在行动上取得自由;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可能得到自由,反而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自由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所获得的自由是不相同的。自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8]308自然与社会的一般法则如此,党的建设的法则也如此。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人类对于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和规律从尚未认识和掌握到逐步认识和掌握的过程,使自己成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从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的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下解放出来,从而能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建设的科学化,也就是党的建设进入"自由王国"的过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关键就在于党的建设要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尊重规律、遵循规律,从而摆脱党建的盲目性,把握党建的必然性,这也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党建设上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因此,中国共产党要走向科学建党的"自由王国",就必须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刻把握现代政党运动的一般发展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特殊规律,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都要尊重规律、发现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构建科学的党建观,体现党建的科学性,不断推进科学建党。
目前,加强与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还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还有很多规律有待认识和把握。特别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自身地位和所处环境的变化,从革命走向执政、从计划走向市场,从封闭走向开放,对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和全新的课题。举其要端,至少有以下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问题: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如何跳出中国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律",解决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如何贯彻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战略思想,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界定政党、国家、社会的关系,厘清执政党的政治社会功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如何真正落实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如何杜绝干部用人方面的不正之风,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完善干部选用机制;
--如何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科学设计以党章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探寻制度的动力机制,使制度真正运作起来;
--如何落实党内"多重代表机制",理顺各级党代会、全委会、常委会的权力关系,推进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如何切实推进党内民主,找到发展党内民主的突破口,并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把保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与民主政治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如何构建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做到以权力制约权力,探寻反腐败的治本之策;
--如何找到党的思想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具体途径和抓手,增强共产党的软实力和道义力量;
--如何解决目前价值危机、信仰危机的问题,科学界定并确立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体系,为共产党执政提供合法性;
--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很多资源已不可控的前提下,保持党的执政能力;
--如何应对和解决共产党组织和成员日益庞大的问题,正确处理执政党成员的数量与质量、进入与退出、骨干与草根、党员与群众的关系,保持党的先进性;
--如何应对社会的转型与变迁,在社会结构和利益结构日益多元化的条件下,强化执政党的利益综合和政治整合作用,并培育共产党基层组织的新载体;
--如何在日益多元开放的环境和条件下保持一个政党的领导地位,处理好其中的"多"和"一"的关系。
问题远不止这些,需要我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去正视、去研究、去探索、去破解,找到其中的规律性,把握其必然性,理清其逻辑性。
然而,研究和破解上述难题,发现其规律性,把握其必然性,理清其逻辑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一过程是充满艰辛的。在未了解规律性和必然性之前,必然要受到规律和必然的困扰、制约甚至奴役,不得不在它们面前低头。当然,这种暂时的低头也是一种探索、努力和积蓄力量的过程。困难、制约、约束、限制,等等,这些都是必然的体现。必然之所以称之为必然,就是因为它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是一对矛盾。既然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它们就是人们生活中永远无法回避的组成部分。人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乐观地去对待。
毛泽东在1964年12月13日讲过一段著名的话: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其所以是错误,因为这些论点,不符合大约一百万年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也不符合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自然界(例如天体史、地球史、生物史、其他各种自然科学史所反映的自然界)的历史事实。[9]这段话,对于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同样是适用的。
综上所述,"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一命题,要义就在于把握规律性,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建设经验,深入分析世界各国政党的发展演变和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深切洞察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轨迹以及当今世界政治变迁的特点和趋势,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正确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以及政党运动的一般规律上下工夫,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努力使党建的各项工作符合规律、遵循规律,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党的建设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逐步走向科学建党"自由王国"的彼岸,真正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执政党。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2]Lawrence J R Herson.The Politics of Ideas:Political Theory and American Public Policy[M].Prospect Hills,Illinois:Waveland Press,1990.
[3]胡伟,等.走向科学建党的自由王国--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科学化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4-09-27(要闻).
[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09-28(001).
[6]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7]胡伟.民主执政: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新取向[J].学术月刊,2005:16-2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196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