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大学文化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灵魂。我们要建设的大学文化,应该是以坚持先进方向为导向,以传承中华文化为根基,以构建和谐文化为己任,以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核心,与时俱进特色鲜明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大学精神的铸造。所谓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持续的文化建设与文化积淀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精神状态和共同的价值理念。大学精神从本质上说主要包括理想信念的确立、价值目标的校正、行为规范的养成、生活方式的优化。大学文化的建构和大学精神的铸造,归根到底是要引导好大学生确立良好的价值追求。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最基本的包括:追求知识、追求能力、追求崇高、追求理想、追求全面。
关键词: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价值追求
大学文化建设是大学综合建设中一项以人为本的基础工程,归根到底要落实到"人"上来,即要切实解决好用什么样的精神理念和文化氛围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问题。因而大学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学校领导和全体老师的事情,也是每一个大学生的重要任务,关系每一个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大学文化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灵魂
高水平大学不仅要有良好的教学、科研设备和浓郁的文化氛围,更要有能够引领全体师生奋发前行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品位。北京大学的著名学者陈平原在他的著作《大学何为》中认为:"大学以精神为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由人生。"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大学之所以能够担当社会责任、创新和传承文化,关键在于它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底蕴,所体现的具有特色的文化形态和文明成果。正是这种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形态,规范着大学的发展理念和群体意识,引领着大学师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风范。
那么,究竟什么是大学文化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有必要简要地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谓广义文化,即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文明成果。这个成果融入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每一个人的衣食住行。比如说服饰文化,从人们穿什么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文化形态。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的服装不是蓝的就是黑的,最流行的是中山装,"文化大革命"时则流行"黄军装"。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服装的颜色、品种开始多了起来,五颜六色,多姿多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这个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观念文化变革。再比如说酒文化,可谓历史悠久、影响甚广,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酒文化"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带来了交往,当然也可能带来灾难,比如酒驾,因为醉酒而伤及他人被判重刑,这几年比比皆是。酒本来就是一种饮料,后来人们赋予了它更多的文化内涵,"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成了人们社会交往中重要的甚至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贵妃醉酒",柔情缠绵;"霸王别姬",壮怀激烈。你看,这酒有多么丰富的文化内涵!总之,文化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千姿百态,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所谓狭义文化,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狭义文化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绵延不断,支撑着人类从愚昧状态进化到文明状态、由低级文明状态发展为高级文明状态。我们所讲的文化更多的就是指这种包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在内的狭义文化;我们要弘扬的、要追求的,也是这种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在哪一个朝代、哪一个国家都有,今天我们所要建设与坚守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中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灵魂。大学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传承好、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以我们要搞清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哪些内容、有什么特点。搞清这些问题,是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基本前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体上包括三大部分,或者说主要表现为三大文化形态。
一是先进文化。所谓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三个面向",是邓小平80年代初对教育界的题词,也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和趋势。我们所奉行的、所追求的先进文化,应该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能够代表和反映全民族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同时又能够为人民大众所吸收、所接受的一种文化形态。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毫无疑问,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大学要奉行、要追求的主流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大学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方面乃至每一个人都有内在的密切的联系。
二是和谐文化。所谓和谐文化,就是能够反映广大人民主体地位、主体价值和主体作用的和谐理念及其行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我们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是对中外发展史中和谐理念的传承,又绝不简单等同于传统和谐理念和西方和谐文化,而是具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与要求。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民主法治、保障公平正义、弘扬诚信友爱、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安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坚固精神纽带;建设和谐文化,更是创建和谐文化校园、建设高水平大学所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
三是中华文化。所谓中华文化,就是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和价值追求,激励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形态。中华文化既是传统文化,又绝不简单地等同于传统文化,而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山东是齐鲁文化之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先辈哲人给我们留下了内涵极为丰富、影响极为广远的中华文化,这是我们的无价之宝。一部《论语》,成为历代王朝治国理政、济世育人的纲领;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不要全部,只要半部,天下就太平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是多么的巨大!弘扬中华文化的核心是正确地全面地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弘扬中华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深厚精神基础。弘扬中华文化对于建设高水平大学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大学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以时代的眼光和创新的精神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大学能否具有重要的文化底蕴和坚韧的文化精神。
以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中华文化。这三大文化形态相互之间有着内在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得益彰,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不可或缺的元素。其中,先进文化是"魂",是推动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根本导向;和谐文化是"体",是推动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中华文化是"根",是推动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坚实根基。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灵魂,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一个人更不能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人就如同果戈理创作的经典小说,叫《死魂灵》,看起来这个人是活的,其实他已经死了。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还活着。"这句话说得何等深邃!现实生活中一些人虽然醉生梦死地活着,但他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是什么,不知道人生的意义何在,实际上他的灵魂是死的。先进文化是"魂",当代大学生是一代知识精英,尤其要自觉地学习和掌握先进文化,做个有灵魂的人。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本质和丰富内涵,我们就可以深刻认识什么是大学文化了。我们要建设的大学文化,应该是以坚持先进文化为导向,以传承中华文化为根基,以构建和谐文化为己任,以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与时俱进特色鲜明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大学文化既是一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不同于一般社会成员所追求的文化,具有鲜明特点。一是导向性。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必须以先进文化、健康文化为导向,引导人孜孜以求、奋发向上;大学的主导文化不是一般文化,更不是庸俗文化。二是人本性。大学文化必须以人为本位;大学文化的功能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离开人的培养与塑造,就无所谓大学文化。三是向上性。大学文化应该是引人向上、催人奋进的文化,沉闷与平庸不应是大学文化所具有的。四是开放性。各种文化知识兼容并包、碰撞交融,方能培养出具有博大胸怀和广博知识的有用人才。以上四点,既是大学文化应当具有的特点,又是大学文化建设应当追求的品质。
不可否认,大学不是真空,而是社会生活一个组成部分,各种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对大学产生错综复杂而又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今的大学也不是"象牙之塔",大学校园里也充斥着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不良风气,心浮气躁、物欲横流乃至欺诈行为在大学中也常有发生。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自觉追求高尚的、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自觉杜绝各种庸俗的、低级的思想文化行为。
那么,我们应当抵制与克服哪些不良文化对大学的影响呢?一是"泛文化"现象。有些人对文化作种种无限宽泛的解释,把许多庸俗现象当作文化而津津乐道,鱼龙混杂、鱼目混珠,阉割了文化的灵魂与精髓。二是愚昧文化现象。各种鬼文化、神文化、命相文化沉渣泛起,甚至打着"振兴国学"、"弘扬国粹"的名义大行其道,严重毒害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不少人把个人的命运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神灵身上。三是文化抽象化虚拟化现象。如何信奉马克思主义?如何信奉共同理想?只有抽象的概念,没有具体的做法,文化的灵魂被抽掉了;现在很多人没有远大理想、没有价值追求,这是一种很危险的现象。
具体到大学校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消极文化现象。一是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我们已进入网络社会,网络的普及给人们相互交往带来了极大方便,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不可自拔;有些女生在网络交往中甚至陷入桃色陷阱。二是审美观念扭曲。有的在网上炫富,展示自己的名牌服装、名牌皮包,认为这是美的;有的相互攀比,什么郭美美、卢美美,比谁有钱、谁有大款大官干爹。如此种种行为实际上很丑,但却被一些大学生当做美来欣赏与追求。三是宗教文化渗透。不少大学生信奉各种宗教,其实并不真正懂得那些教义,而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刺激和寄托。虽然人数不多,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毫无疑问是一种"文化陷阱"。四是"玩"文化泛滥。大学不同于中学,中学考试压力大,老师整天坐在那里看着,大学学习基本上是自己管自己。所以有的同学甩开书本去玩,各种肤浅的低俗的娱乐活动进入校园;有的甚至荒废了学业,大学四年,一事无成。以上种种消极文化现象,从反面警示我们,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大学文化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灵魂。
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大学精神的铸造
何谓大学精神?我理解,所谓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持续的文化建设与文化积淀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精神状态和共同的价值理念。一个大学的大学精神,是这所大学特有的文化标志和精神象征,是全体师生的精神家园,是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光辉旗帜。
大学精神是无形的,但又是有形的,渗透在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作用具体而巨大。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许多名牌大学都有其特有的大学精神。北京大学,其大学精神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是北京大学创始人蔡元培先生提出并大力倡导的,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北大人"薪火相传,形成了这种特有的北大精神和北大特色。北京大学之所以能出那么多的大家名家,之所以能产生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两位领袖,一个陈独秀,一个李大钊,正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使然;"五四运动"之所以能发源于北大,显然与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有着内在联系;毛泽东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与他年轻时曾在北大图书馆工作一年多,接受北大民主自由精神的熏陶也有着密切联系。清华大学,其大学精神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当年改革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提出来的。清华大学是培养大科学家的地方,正是这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奠定了严谨深邃的清华文化底蕴和学风文风。北京师范大学,其大学精神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深刻揭示了师范院校的本质与功能。南开大学,其大学精神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是南开大学创始人、文化名人张伯苓先生所倡导的。浙江大学,其大学精神是:"求实,牺牲。"这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所倡导的。如此等等。这些著名大学,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特有的大学精神,特色鲜明、内涵深邃,代代相传、延绵不断,成为熏陶人、培养人、造就人的无形力量,也成为一个大学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标志。
国外很多著名大学也都有自己的大学精神。以美国为例,哈佛大学,其大学精神是:"让真理与你为友。"进入哈佛就进入真理的殿堂,每个人都在追求真理,所以哈佛培养出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十几位美国元首。斯坦福大学,其大学精神是:"愿学术之风尽吹。"一个让学术之风尽吹的大学,当然一定是高水平高质量的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其大学精神是:"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正是因为有这样宽广的胸怀和意识,普林斯顿大学培养出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和有用之士。总之,大学精神是每一个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精神状态和精神标志。
大学精神包括哪些内涵?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必须要懂得大学的功能是什么、大学生的任务是什么。
大学的功能有许多,最本质最主要的功能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培养人才、研究学术、服务社会、传承文化。首先是培养人才。教书育人,是大学的天职,是大学老师的天职;能否培养出具有一定专长而又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一个大学办得优劣的根本标志。其次是研究学术。大学不像中学,中学主要是普及知识,很少有老师发表论文,大学有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还有博士生导师,那是要研究学术的;凡世界知名大学都是以学术见长,大学是生产学术产品的地方。其三是服务社会。用知识和才能为社会发展服务,促进知识向社会实践转化,是当代大学的重要功能,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题中应有之义。第四,传承文化。通过大学这样的知识与文化平台,使优秀文化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大学的功能决定大学生的任务。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当代大学生有许多事情需要去做,但最本质、最主要的任务也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磨练品格、塑造人生。首先是学习知识。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当然是学习,通过刻苦学习,涉猎专业知识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为人生打下厚实的知识基础。其次是增长才干。通过知识的积累和社会实践的锻炼,培养我们的实际才能。大学中,有各种学生组织、各种社团,这是锻炼、增长大学生实际才能的重要平台。其三是磨练品格。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时期,通过大学生活的磨练,养成良好的、健全的人格、品行和情操。其四是塑造人生。大学是走向社会的桥梁、连接社会的纽带,四年之后,我们迈出大学校门走向社会,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人生发展定位。假如上完了大学,四年以后仍然不敢走向社会,不能适应社会,离开了大学校园心里就没底,生活不了,只有在大学里才能找到自我,那不是培养个废才吗?总之,大学是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磨炼品格、塑造人生的主要阶段,是以坚强的能力和健全的品格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自立于社会的重要前提。
把握了大学的功能和大学生的任务,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明确大学精神的丰富内涵了。大学精神,从其本质意义上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理想信念的确立。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有一定的信念支撑,不过是不同的理想信念具有正确与错误、崇高与卑下之分罢了。以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培养当代大学生,这是大学精神建构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二是价值目标的校正。价值目标即人生坐标。为什么而活着、怎样活着,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目标追问;为什么要上大学、怎样上好大学,这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目标追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这是大学建设的价值目标追问。按照正确的方向不断校正我们的价值目标,这是大学精神建构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三是行为规范的养成。什么样的事情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不应该做;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该反对的;什么是大学校园应该具有的,什么是大学校园不能容忍的;如此等等。通过严格要求和点滴养成,形成特有的行为规范,这是大学精神建构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四是生活方式的优化。生活方式是思想品德、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真正美、实在美,什么是虚假美、扭曲美。搞清楚这些基本问题,养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这是大学精神建构要解决的第四个问题。所以说,大学精神不是抽象的,而是非常具体的,体现在、融化在每一个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应当让高尚的大学精神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当代大学生应当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追求
大学文化的建构、大学精神的铸造,归根到底要落脚到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同学身上来。当代大学生应当确立良好的价值追求,追求应该追求的东西,自觉杜绝、抵制各种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那么,当代大学生应当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呢?我想最基本的应当是以下五个方面:追求知识、追求能力、追求崇高、追求理想、追求全面。
首先要追求知识。追求知识,这句话看似很简单,内涵却极为深刻。古希腊有位伟大的思想家叫苏格拉底,是人类最早的思想鼻祖,他说:"知识即德行,无知即罪恶。"可见知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对于一个社会的进步,具有多么巨大的作用。一个人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和行为,首先必须有知识;知识使人聪明与高尚,无知使人愚昧以致犯罪;因此,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应当尊重知识、弘扬知识。作为当代大学生,当然更应当把知识作为第一位的价值目标去孜孜以求。进了大学虽然是大学生了,但是不等于进了大学就有知识,两码事,同样是大学生,有的人可能没有知识,或者不是真正地有知识。譬如说,去年西安音乐学院出了个药家鑫,钢琴弹得很好,表面看来他是有知识的,但是他的知识是偏颇的、狭隘的,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做人,缺少善良和极端自私使他堕落为杀人犯,最后以命偿还,造成了两个家庭难以弥补的永远的悲剧。药家鑫的父母亲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父亲伤心至极,药家鑫临刑之前提出要见见他的父母,他父亲坚决不见。药家鑫提出要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院以赎罪,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父亲说,你全带走吧,你是有罪过的,什么也不要留下来。一个父亲面对亲生儿子将要行刑的时候说出这样的话,无疑他的心在流血!当然,药家鑫的案例是极个别的,但是像药家鑫这样心中只有自我而无他人的心态在大学生中并不少见,一定要引以为戒!这个例子深刻地警示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会做人。
苏格拉底讲"知识即德行",这个知识是广义的,首先要掌握做人的知识;否则,"无知即罪恶",就有可能做出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事情。当代大学生首先要追求知识,通过知识的积淀与渗透使我们逐步高尚起来,使我们健康成长起来,使我们能够变成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情操的人、一个懂得感恩与回报的人。大学是什么?大学说到底就是知识的殿堂、知识的海洋;大学的每一个方面,都与知识密切联系。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叫传授知识;同学们在底下听课,叫接受知识;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叫研究知识;为社会服务,叫运用知识;一代又一代人通过大学培养成为有用之人,叫传承知识。总之,知识是大学的生命之本,是当代大学生的首要价值追求。什么叫知识?毛泽东曾总结说,知识有两种,一种是书本知识,一种是实践知识。我们在大学学习,通过书本接受前人留下来的知识,这是成长成才必不可少的基础;同时还要面向社会、走向社会,学习和接受来自人民群众实践的知识。社会是个大课堂,通过深入社会、深入群众,拜人民群众为师,来获得我们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知识。总之,毛主席讲的两大类知识,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当然大学生的主体任务是学习书本知识,这就需要认真读书、刻苦钻研。希望我们大学生日常的身影是在教室里、在阅览室里,少一点网吧酒吧、少一些花前月下。学习知识要勤于思考,知识是活的,不要将其学死了;古人讲好读书但不要死读书,把书读死了是学不到知识的,要勤于思考、勇于创造。再一个就是要深入社会,要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途径来深入社会。书本知识刻苦学习,社会知识深入社会,长期坚持就会使我们真成长为有识之士、有志之士。
其次要追求能力。大学四年,既是学习知识、积累知识的主要阶段,也是培养能力、增长才干的重要时期。锻炼我们的才干、增长我们的才干,培养将来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本领,应当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成为一种普遍的大学之风。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最理想的社会是能力本位社会。什么叫能力本位?就是衡量一个社会成员是否有地位、是否有价值,主要的是看他是否有坚强的能力;广大社会成员尊重能力、崇尚能力,有能力的人得到社会高度重视和充分重用。我们现在的社会还难以达到这一点。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官本位"、"权力本位"还有严重影响,甚至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价值的根本标准。有些领导干部官气十足,不是靠实际能力,而是靠他手中的权力,这种习气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我爸是李刚",成为一种笑谈,也成为对现实社会中"官本位"、"权力本位"的一种莫大讽刺。你爸是李刚怎么了,如果个人没有能力,照样没有价值!许多事例说明,任何人最终都得靠自己,靠自己有坚强的能力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不靠自己的努力与能力,而是靠家庭背景、靠某种关系,那最终是靠不住的,那不是当代大学生所应追求的。我们应该追求"能力本位",不要追求"官本位",不要追求"金钱本位"。现在一些大学生热衷于名牌衣服、名牌提包等外在的东西,甚至以此为炫耀,其实这没有多少价值,没有多大意思。衣服不在是不是什么名牌,只要干净、整洁,穿在身上就很舒服。"能力本位"既是一种社会价值,也是我们个人的价值追求,需要靠同学们自己去把握。希望大家通过自身的学习与积累,来锻炼我们的才干,为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创造必要条件。
第三要追求崇高。说到追求崇高,也许有的同学会说,现在我们这个社会还有崇高吗?的确,一个时期以来,崇高与我们疏远了,甚至被淡忘了,人们关注的是眼前的得失与自身的安危,追求崇高似乎成了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一些人也在大肆鼓吹"消解崇高",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老人跌倒了没人敢扶,小孩被撞了没人去救,这些"故事"成了不堪回首的记忆,成了我们民族的伤痛!中华民族是一个乐于救人、扶贫济困的民族,怎么今天到了这种地步了呢?这是民族的悲哀,是我们国家的悲哀!这种不良风气正在慢慢地扭转,大家不要受这种现象所左右。事实上,追求崇高仍然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大家从网上、从媒体上,已经越来越感受到追求崇高的发展主流与社会风尚。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临危不惧,为了学生的生命,献出了自己的两条腿。张丽莉是一个非常可爱、非常活泼的女教师,她虽然失去了两条腿,但依然笑容满面,微笑地对待生活、对待人生。这不就是伟大与崇高么?还有最美司机吴斌,在遭遇突发事故的时候,心里想的是车上乘客的安全,一丝不苟地操作,稳稳地把车子停了下来,不到一分钟的录像,记录了吴斌最后也是最美的人生。这不就是伟大与崇高么?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晚会,催人泪下。那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乡村教师,用他们的奉献与牺牲向我们传达着美丽与崇高。有一个贵州的乡村教师,从小失去了双手,但他立志要做一个有用的人。他用他的两个断臂握着粉笔给学生写板书,那个字写得认真,比正常人写的还漂亮,还有他画的那个圆,比用圆规画的都要圆,这要付出多么大的毅力!正是这一个个身处社会最底层、从事着最平凡工作的人,用他们平凡而伟大的行为向我们诠释着什么叫崇高,教导我们如何去追求崇高。
许多事实说明,崇高就在我们身边,崇高应该成为我们这个社会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虽然我们不能每个人都像张丽莉那样在危急关头去舍己救人,但是我们完全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有意义的事情,做崇高的事情。古人讲,授人玫瑰,手有余香,你帮助他人的时候,你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的时候,你心里是坦诚的,甚至是幸福的;假如你占了他人的便宜,甚至做了损害社会利益的事,你的心里会永远是不安的。有的学者作了研究,得出结论:凡贪官污吏,几乎没有长寿的,平均寿命50来岁。为什么?因为他贪占国家钱财,损害他人利益,内心有鬼,心生恐惧,寝食难安。一个人总是在担心与恐惧中生活,他的生活质量能高吗?他能有幸福感吗?久而久之,必然导致疾病乃至死亡。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人还是要崇高一点好。崇高的行为既有壮怀激烈、轰轰烈烈,也有平凡普通、点滴养成。同学们相互之间要宽容一点,哪怕自己吃点亏,多给别人带来方便,这就叫崇高。不要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弄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伤害他人,那有什么意思?那有什么价值?所以说,追求崇高,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融入我们每一天的日常生活。
第四要追求理想。理想是人生的翅膀,凡成大事者,无一人没有远大的理想。一个人有了知识,有了能力,还需要有远大的理想。只有插上理想的翅膀,人才能飞起来,飞得更高,飞得更远。大雁志存高远,寻求美好的生活,所以它们总是飞得高高的,寒来暑往,南飞北踄,永不停歇;而家鸡只顾眼前,目光短浅,每天土里刨食,所以他们虽然有翅膀却飞不起来,这就是大雁和家鸡的区别、有追求与没有追求的区别。这是动物,动物都有自己的理想,更何况我们人类!理想是人生的翅膀,有多大的理想就能飞得多高。追求理想在我们今天的社会更有现实意义。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处在向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征途中,还需要发展市场经济、运用市场机制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市场化改革在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使现实社会愈益呈"物化"状态,人们变得很实惠、很浮躁,理想被淡化了,甚至被消解了。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当代大学生尤其应当把握住自我,树立理想、追求理想,而不要受浮躁之风影响而变得低俗起来、庸俗起来。
马克思在17岁的时候,写下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在这篇文章中,青年马克思说:"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学家、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瑕的伟大人物";"如果我们选择了为人类的福利而努力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大家看,年仅17岁的马克思,具有何等远大的志向和何等高尚的情操!正是这种少年立志,使马克思成长为人类永远的精神导师。马克思30岁时与恩格斯合作写成了《共产党宣言》,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奋斗纲领。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马克思有崇高理想、有远大志向。现在的大学生与当年的马克思同龄,难道我们不应该向前辈学习,张开理想的翅膀,在理想的高空飞翔,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么?
第五要追求全面。这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追求的归宿。追求知识、追求能力、追求崇高、追求理想,归根到底要落脚到追求全面,即实现自己全面发展上来。前面讲过,大学文化建设的主题是"人",大学精神铸造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是大学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铸造的精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所在,当然也是大学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铸造的根本价值所在。人类社会的最高目标就是彻底摆脱与消除"神本位"、"物本位"、"官本位"的羁绊与束缚,所有人都能成为独立的、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这就是人类社会要最终实现的"自由人联合体",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知识精英,应当具有这样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追求知识也好,追求能力也好,追求崇高也好,追求理想也好,归结到一点,就是要追求全面,努力在德、智、体、能方面全面发展自己,使自己成长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有追求、有能力,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全面发展的人。以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浓郁文化氛围和价值取向培养一代又一代全面发展的人,毫无疑问是大学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铸造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