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象:家庭出身之于人生的影响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364 次 更新时间:2014-05-26 16:41

萧象  



萧象:家庭出身之于人生的影响


1964年,英国一家电视台编导突发奇想,找来14位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7岁男女儿童,让他们在镜头面前说出自己未来的人生理想,将其拍成了一部纪录片。此后,每隔7年就对这些儿童进行一次跟踪拍摄,制成一部纪录片。近50年后的2012年,在当年的儿童迈入56岁人生已近黄昏的时侯拍出了第7部纪录片。电视台通过这7部系列纪录片真实而完整地记录了这些儿童的成长过程与人生发展变化,大致证实了编导最初的一个拍摄动机猜想:家庭境况好的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更为顺遂。


2014年,一群当年下放农村的湖南某地知青组织了一场下放40周年纪念聚会。十分巧合,聚会的40位男女与英国片中人竟是同龄人。他们中很多人都是离开知青场后的第一次见面,岁月荏苒,不仅改变了他们的容颜,更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命运, 1974——2014四十年来的人生变化成为聚会的叙述主题。如同英国纪录片一样,40位知青人40年来也经历了各不相同的顺逆人生。这种人生的沉浮逆顺,有着个人能力、禀赋、勤奋、知识和机遇等各种复杂因素贯通于其间,但有人注意到,在属于较为顺遂的人员中,大多家庭为干部背景,而相对困逆的又大多出身工人家庭。


干部子女多顺遂,工人子女多逆困。这一现象与英国纪录片的猜想实证可谓暗合,堪称“家庭境况好的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更为顺遂”的中国诠释。它让人感慨于人生命运之不同之外,引发对家庭出身之于人生影响的问题关注。


家庭出身之于人生,认真说来,有内在影响与外在影响两种不同之分别。所谓内在影响,指的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与家庭环境施予子女性格、修养等方面的影响,也就是通常说的家教或家庭影响,它属于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主要发生在人生的成长时期。而外在影响,乃是社会对家庭出身的反映与态度表现所形成的反响,可称之为社会影响。这种影响显而易见,引人注目,表现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涉及升学、就业等诸多方面,对人的一生有着不可忽视的直接而重要影响。一般所称家庭出身的影响,主要指的就是这一种影响。


作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家庭出身的(社会)影响,在不同的时代与社会有不尽相同的表现。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以阶级划成分,以成分为取舍标准,家庭出身对人的一生具有一锤定音式的决定性影响。一个人如果不幸出生在地主富农或资本家这些所谓高成分的家庭,意味着人生一始就涂上墨色,划入另册,受到歧视,而永无出头之日。如果幸而出生在革命干部所谓红色家庭,就具有了一种先天的优越性,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就会拥有他人不及的优先权。这一情形至文革而登峰造极,当时有一幅名噪一时的对联:“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账”,就是血统论式的出身论极致表现的折射。文革后,国家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求贤若渴,唯才是举,抛弃了损害人权平等、妨碍社会进步的成分论,家庭出身不再是影响人生命运的决定性因素,知识、才干和勤奋这些后天的努力成为改变人生面貌的主角,命运面前出现了一视同仁,公平竞争。无数沉入社会底层的高成分家庭的后代和寒门弟子,凭藉自身努力与进取脱颖而出,人生命运从此发生可喜改变。而此时的社会,气象万千,焕然一新,相对自由而开放,充满生气与活力,经此一变,社会向上的通道变得流畅,社会分层结构得到改善,公平与正义获得彰显。


由是而观之,家庭出身之于人生的影响,是来自社会的一种强制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对于家庭出身的态度表现上。而这种表现能够反映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自由流动与开放程度。大体而言,社会对于家庭出身的态度,表现越明显,反映越强烈,对人生的影响就越大,社会就越封闭,公平正义程度就越低;反之,如果社会越是淡化家庭出身,对人生的影响就越小,社会就越开放,公平正义程度就越高。具体地说,当社会把家庭出身或背景作为就学、就业、调动、升职的一种限制或优先条件时,人的受教育权利和生存与发展状态就会受到影响,这种影响,对受影响之人无论是正面抑或负面,都会损害社会的公平正义,降低社会的活力与创造力,妨碍社会的发展进步。


因此,家庭出身之于人生影响与社会公平正义之间存在着一种密切相连的对应关系。如果把社会的公平正义指数设为1,表示一种理想状态,那么,家庭出身之于人生的影响越大,公平正义指数就越趋向于零;而影响越小,指数就越接近于1,两者之间成一种反比关系。家庭出身之于人生的影响,不仅关乎个人的前途命运,也牵动社会的公平正义。所以,观察一个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程度,家庭出身的影响常常成为一扇简易明了的视窗。


英国电视台正是出于这样的动机,通过真人真事真实秀,在吸引观众对片中人物人生发展变化的极大关注外,引发人们对社会公平问题的深入思考。当然,需要指出,英国是十分开放的国家,鼓励自由竞争,禁止歧视与特权,在这样的社会,家庭出身或背景之于人生的影响,已不是外在的社会强制影响问题,而是内在的家庭优越条件影响问题。其问题在于,那些生长于家境富裕的子女在人生不同阶段能够接受更高质量的不同教育,同时他们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上层人物,人脉更广,视野更开阔,因此机遇更好,人生更为顺遂,成功的可能更大。那么,这对其他孩子,是否意味着不公平?


客观地说,之于人生的影响,社会关注的焦点,由来自于社会的强制,转为家庭的润泽,已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在一视同仁、平等竞争的规制下,由知识、才干、能力、勤奋所造就的命运的顺逆,以及顺逆导致的人生高低差距,人们能够接受。虽然在知识、才干与能力的背后有显而易见的家庭润泽因素,但这已是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出现的另一问题,在通向人生成功的道路上,要完全排除家庭因素的影响,既悖情理也无可能,人们将此问题郑重提出,显示的是人类对实现公平正义等社会价值的不懈努力与持久追求。


与英国同龄人有所不同,40位知青人的人生发展变化,家庭出身的因素,更多且明显来自于外在的社会强制影响。1970年代中后期,依旧讲究家庭出身,干部与工人这两类家庭均属于根红苗正,因此,在他们下放劳动两年过后于1976、77年招工回城时都享受了一路绿灯,但干部子女因父母多为领导干部,在具体的招工单位上,就具有了某种优先选择权,他们多是招到铁路、邮电、烟厂等当地重点企业,这让他们得以参加工作一始就站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而工人家庭的子女多是招到当地一般普通工厂。这一由家庭出身背景不同而造致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对工人子女来说也是终身的,借一当下的比喻,它起到了第一粒领扣扣得好与不好的关键作用。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国企改制,一般普通工厂的纷纷买断下岗,除个别能力强的通过自主创业获得成功,绝大多数人入中年,身无长技,只得困守寒室,坐吃劳保;而干部子女大都在此期间或凭自身素质(这是受惠于早期家庭影响的结果)与努力转为干部身份成为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领导,或藉家庭关系调入省城和沿海发达城市,而迈上更大的发展平台,从此各自命运发生根本性变化,最终形成两种判然不同的人生局面。






2014/5/23





本文责编:xiaoxia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笔会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5054.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