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由于不加分辨地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导致了国学教育在中国大陆已经中断一个多世纪之久。实际上,正如梁漱溟、张岱年等老一辈学者早就指出过的,传统文化的内容有"变"有"常",所谓"变"就是其中已不适合于当今时代而需要变革的部分,所谓"常"就是传统文化中具有永恒价值的内容,比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与忠、孝、廉、毅、和等人文道德思想以及道家的道法自然和佛家的慈悲为怀等价值观念。它们是数千年间形成的中国人为人、为学、为政的基本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如果连这些都要否定,必然导致全民性的价值真空和思想混乱,使得整个民族丧失人文理想和道德底线。目前的道德困境固然有其多方面的原因,但长期破坏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东亚现代化的历史已经证明,最先完成现代转型的并非那些肆意破坏传统的国家和地区,而是那些能够将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与现代化相互融合的国家和地区。一个胸怀开阔、目光远大、兼容并包的民族才有未来,她不仅应包容其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当然也应包容本民族老祖宗创造的优秀文化。
必须指出,原始儒家是以涵养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君子文化,它和秦汉以后形成的帝王专制文化具有质的不同,将二者混为一谈, 单纯把儒家看成是封建专制的工具,是近代以来对于儒家认识的一大误区,也是人们长期以来将儒家和现代化对立起来的重要原因。实际上,儒家的修己爱人和君子人格不但不与现代文明相冲突,反而是中华文明完成现代转型的重要精神资源。一个丧失了道德气节和人格理想的民族注定没有机会步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十几年来,为克服目前教育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养成的弊端,各地学校和家长自发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实验,并在立德树人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果,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学生诵读经典热潮。这种源于基层自发的德育探索就像当年安徽小岗村的农村改革试验一样,代表了人民群众对于教育问题的反思与纠正,显示出基层民众可贵的责任意识和探索精神。中国现代教育问题丛生,积弊已久,钱学森之问是在追问当前教育问题的症结,而被称为"最后的儒家"的梁漱溟先生在八十多年前就指出:中国现代教育已经成为"不中不西"的教育,所谓"不中"是指教育已经丢失了传统儒家教育重视情感教育和人格培养的优良传统;所谓"不西"就是现代教育并没有学到西方教育的真精神和创造力,这可以看作是民国学人对于钱学森之问的预先回答。
最近,教育部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其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民教育中的意义作了充分肯定,也提出了一些改善传统文化教育的设想,这是对于社会各界期待和基层民众探索的积极回应,也为今后搞好传统文化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纲要》也存在一个缺憾,就是未能将传统文化列为学校的一门独立课程。有鉴于此,为深化讨论,形成共识,我们提出意见和建议如下:
一、传统文化教育应单设课程而不应碎片化。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修身立德,目标是培养君子人格,这也是国民教育最主要的目标。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的志士仁人都是传统文化浸润熏陶的成果,也证明了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力量。国民教育的主要目标包括人格养育和知识学习两个方面,可以说两者都很重要,但前者无疑更为根本,因为学生不一定都能成为教授和科学家,但所有的学生都必须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否则他就无力适应人生和工作。既然人格养成是国民教育的基本目标,而各种门类的知识都被独立设置为一门课程,传统文化也完全有必要作为一门独立课程来设置,而且应是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根据海外华侨和台湾地区教育的实践经验,传统文化不但要成为国民教育的专门课和必修课,而且最好列入考试科目才能保证效果。这或许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减少当前教育中某些不合理的教学内容与重复性的作业量来加以解决。比如目前中小学有些科目大量反复地做类型差不多的练习题,被家长们诟病为体力劳动,这样的作业大可裁减一些。
《纲要》所规定的将传统文化加入到其他课程中去的做法并非没有意义,但由于缺乏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的专门、深入和持久,注定难以在学生的人格养成方面取得预期效果,恰恰无法表现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更不利于学生领会掌握其精神内涵,须知传统文化是有其内在条理和一贯之道的。因此,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是重视传统文化,实际上恰恰是肢解以至于消解了传统文化,学生除了得到一些零散的人文知识碎片外不会有其他收获,这恰恰有违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本义。
二、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应以经典教育为主而不能一味知识化。中国数千年来的教育实践表明,修身立德和人格养成的最好教材是圣贤经典,比如儒家的蒙学教材与四书以及其他各家经典。熟读经典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还能修身养性,陶冶性情,变化气质,诵读日久,自能领悟其中的道理,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君子人格的养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纲要》比较强调中小学生学习汉字、书法、古诗词、戏曲、美术、音乐、节庆知识等,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是十分有益的,但这些并非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这些文化知识和素养背后的根基是传统的生命理想和价值观念,而最集中体现此种生命理想和价值观念的是经典,如果只去注意这些而遗失了经典,难免给人以买椟还珠之感。总之,传统文化教育要立足于经典,紧扣经典,切忌将传统文化变成了泛泛而论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预期目标。
三、理性对待传统经典中的过时内容。由于时代的差异,经典中的某些思想内容已经不适合于当今时代,我们也不能要求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和老子说的每句话都能适用于今天。对于这些内容,今人应该持有同情的了解,学校应该通过教师向学生加以讲解说明。但是,经典是不可或缺的,其地位与作用也是无法取代的。正如犹太人不会因为现代化而抛弃《希伯来圣经》,欧美人不会因为现代化而抛弃《新约和旧约》,穆斯林人也不会因为现代化而抛弃《古兰经》,中华民族也不应该因为现代化而抛弃和打倒自己的传统经典。中华民族传统上不是西方式的一神教国家,儒释道经典构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最深沉的人生信仰和价值关怀,抛弃这些经典意味着自毁传统、自断命根和自我放逐。
我们同样不赞成随意改动经典,如果每代人都来改动一些,不用几代人时间,所谓的经典也就不复存在了,这是以革新的名义消灭经典,其实很难说今人的修改就一定比古人高明。历史进程中自然会涌现出新的经典,但世界各大民族中没有一个能够通过删改古代经典而成功创造出自己的新经典。
四、组织专家编写传统经典学习教材。由于社会上兴起了影响广泛的传统文化热,大量的传统文化教材也随之出现,其中有的是出于商业目的而粗制滥造,有的是因为编写者专业水准的欠缺而质量不高。为此,我们建议组织国内学养深厚的专家编写经典教育教材,精选经典中适合中小学教育的内容,加以疏释并揭示其现代意义。为保证教材质量和尊重学校的选择,经典教材不应只有一套而应有多套。
五、尽快开展国学经典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由于真正意义上的国学教育已经中断了好几代人,许多当代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依然停留在文革时期教科书的水平,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勇于谩骂而缺乏常识,中华民族正在因此沦落为一个集体无意识的民族。《礼记》上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师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大制约因素,目前一些国学课的老师们坦言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实际上和学生们处在同一层次。为此,建议各类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和国学院立即设置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科和教研系统,并立即着手国学师资培训工作。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加强经典教育绝非为了固步自封,而是为了实现东西方优秀文化的融会贯通。一个盲目排外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就如同一个欺师灭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样。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最富有学习精神和变革精神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周易》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那种以排斥异域文化为目的的所谓传统文化复兴已经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注定不是中华民族的福音。《诗经》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我们相信,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中的优秀传统与当代西方优秀文化相结合,将不但催生中华文明的新命,而且必将为当代人类文明增添一朵新的奇葩。
2014年4月13日
联署人名单:
一、学者(序齿排名)
余敦康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程祥徽 澳门大学教授、 澳門科技大學訪問教授
成中英 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
陈鼓应 台湾高雄师范大学教授
牟钟鉴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周桂钿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张凤民 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董乃强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教授
俞荣根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
吴 光 浙江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谭汝为 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教育部汉语能力测试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周 健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授
张祥龙 北京大学教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教授
李存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李景林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教授
邓红蕾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胡晓明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丁 鼎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
王钧林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
杜钢建 湖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林安梧 台湾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元亨书院院长
谢大宁 台湾佛光大学教授
方俊吉 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
胡晓研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傅有德 山东大学犹太文化与跨文化比较研究中心教授
陈洪夫 尼山圣源书院副秘书长
黎千驹 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语言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解光宇 安徽大学儒学研究中心教授
卢国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颜炳罡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尼山圣源书院执行院长
郑训佐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
韩 星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杨朝明 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孔子研究院院长
蔡恒奇 北京人文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
王 杰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张玉林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副院长
田 刚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冯寿忠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授
刘鹤文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新闻与传播系主任、教授
徐超丽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钟耕深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李传桐 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教授,山东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
赵睿才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赵法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兴元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陈志军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李锦生 江苏师范大学淮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俞晓华 北京人文大学国学院副院长
王 萌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梁 涛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张广保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干春松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陈立胜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方朝晖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暨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姚中秋 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张云起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
吴国富 江西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赵广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杨海文 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广东岭南心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郭 武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
曾凡朝 齐鲁师范学院教授
唐明贵 聊城大学教授
徐庆文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赵卫东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
吴小丁 吉林大学商学院教授
任 锋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副教授
徐 华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于全有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戈国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任蜜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许 宁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任 重 儒生文丛主编,《儒家邮报》执行主编
孙卫华 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
陆信礼 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
周元侠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 副研究员
李小成 西安文理学院国学研究所所长
陈伟军 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段曹林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徐林旗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首席课程研究员、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百年树人文化促进基金项目秘书长
李永强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
逯宇铎 大连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
杨志林 香港城市大学市场营销学系教授
孟 国 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
李有华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兼职教授,天津市天一律师事务所主任
加晓昕 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彭耀光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问永宁 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
宋立林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所副教授
刘 伟 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李世高 北京人文大学国学教师
万光军 山东政法学院副教授
晁 罡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慕朵生 哲学博士、儒家学者
周 郢 山东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副研究员
曹欢荣 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
李勇刚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文化教研部教师
王爱蓉 北京人文大学教师
王建玉 北京人文大学国学院国学教师
闻春闯 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 秘书长
张玉军 北京人文大学教师
崔海亮 西藏民族学院副教授
闫春新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所副教授
刘军安 湖南工程学院副教授
刘含凝 北京人文大学 教师
王美琴 北京人文大学 教师
贾泰安 北京人文大学 教师
赵 军 内蒙古警察职业学院 副教授
杨义宽 北京人文大学 教师
石 杰 北京人文大学 教师
贾利军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文化与管理研究所
刘 枧 贵州警官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
逯宇铎 大连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
朱有志 北京人文大学 教师
朱兴和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师
张 伟 北京人文大学教师
许贵华 北京人文大学教师
唐元平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师
施宝兴 北京人文大学教师
谢永鑫 许昌学院法政学院副教 授
房秀丽 山东工商学院副教授
李 凯 西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李香平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副教授
张 翮 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国学院教师
王 进 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国学院教师
薛宏亮 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国学院教师
二、书院、私塾、学堂等(以收到签名时间先后排序)
段炎平 曲阜国学院院长
马力华 北京七宝阁书院院长
杨汝清 苇杭书院山长
柳河东 中华儒学会执行会长
张贵鑫 春风学堂山长
孔令晶 河北冀州市孔子后裔
杨照勇 西安中和书院教师
金英涛 尼山圣源书院
杨发达 龍文皎月国学老师
孔祥军 河北省故城县地税局
蓝小修 曲阜圣德书院负责人
弘 毅 江右弘道书院院长
孔令炉 九江孔子后裔联谊会秘书长
李 琳 山西临汾铭德国学馆
董学臣 北京慧德学堂
萧 雪 博雅书院副院长
顾建华 大成国学经典教育学校董事长
冯映云 国学教师
荣骏炎 江苏无锡东林书院
任晓林 河南少年先锋学校校长
仲大军 大军智库研究所主任,子路75代孙
米绪立 湖南省岳阳县图书馆 馆长
彭 文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杂志社 新闻部副主任
摩 罗 俊德堂公司董事长
杨丁宇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陳志新 香港富邦航哂邢薰?� 董事長
孙见喜 陕西作家
尹松健 中国关工委公益文化中心活动部部长
袁 彦 广州明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 棣 北京忆意影视工作室执行总裁
郭曙纶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博士
蔡庆红 廊坊商业装饰公司副经理
王国雄 佛山民间儒者
张丽杰 广州书毓学堂创办人
黄凤雅 泽特丽特电子昆山有限公司,财务经理
闫秀杰 辽宁朝阳东方少年国学院院长
黄海帆 广州圣贤学堂负责人
付振庭 北京人文大学国学院学生
刘 卓 北京人文大学国学院学生
韩江浩 北京人文大学国学院学生
董桐欢 北京人文大学国学院学生
李 珠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
张 茉 中央财经大学MBA硕士生
高 博 中央财经大学MBA硕士生
李 姜 中央财经大学MBA硕士生
侯晓宇 中央财经大学MBA硕士生
王晓龙 中央财经大学国经贸专业学生
三 、师范与中小学(以收到签名时间先后排序)
曹永川 西安市新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校长
杨维彬 山东济宁教育学院语文教研组长
郑荣馨 江苏无锡高等师范学校高级讲师
王新军 江苏省修辞学会副会长
王新军 山东省济宁市北湖中学高级教师
房立祯 曲阜书院街小学校长
孔为峰 曲阜市实验小学教师、曲阜孔子文化学院儒学研究所所长
李登强 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晓 东 山西太原成成中学历史老师
吴小健 江苏省兴化市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
冷玉斌 江苏省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一级教师
赵冬俊 江苏省兴化市张郭中心校一级教师
潘 健 江苏省兴化市大垛中心校一级教师
张晓骊 江苏省兴化市大邹中心小学校、 高级教师
王 志 山东邹城市田黄中学校长
马恒章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康国文 内蒙古扎兰屯林业学校中文高级讲师
张 莉 北京一师附小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靳 柯 山东邹城市西关小学
邢永波 山东省莱芜市雪野中学
俞建校 浙江绍兴越秀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
李小文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教师
蒙佩强 杭州市源清中学教师
师 蕾 山东省汶上县第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董娟娟 北京市通州区觅子店中学教师
陈立峰 山东曲阜市教师教育中心副教授
李 立 山东济宁教育学院附属小学
李岩峰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根河市金河小学校长
周浩彬 内蒙古鄂温克旗大雁镇第二小学副校长
李遵文 山东济宁学院附属中学 语文学科主任
贺国卿 内蒙古满洲里市十一中学 副校长
张贵昌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实验小学高级教师
武家仿 湖北仙桃市仙源学校校长
杨文芳 仙桃市孔子研究会长
常 杰 山东省鱼台县王鲁镇中心中学校长
徐秀军 曲阜市尼山中学 校长
石太祥 曲阜市尼山中学副校长
刘 强 曲阜市尼山中学教务主任
刘新民 曲阜市尼山中学教师
朱永波 曲阜市尼山中学教师
郭 清 曲阜市尼山中学语文教研组长
孔 超 曲阜市尼山中学语文教师
颜 伟 曲阜市尼山中学语文教师
田玉梅 曲阜市尼山中学语文教师
薛建刚 江苏江阴市孔子学会会长
缪向东 江苏江阴市孔子学会发起人
江红梅 江苏江阴市孔子学会副秘书长
邹明娟 江苏江阴市小荧星艺术幼儿园园长
顾文伟 江苏江阴市长山中学校长
杜文鹏 江苏江阴市夏港实验小学校长
黄家强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第八中学高级教师
杨 利 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教师
丁争艳 安徽合肥市曙光小学校长
王忠秀 安徽合肥市曙光小学教师
夏本让 安徽省肥西县洪桥中学教师
解正华 安徽省肥西县芮店中学教师
马学存 安徽省肥西县大柏中学教师
梁士国 临沂市教育局教科研中心科研员
仲光国 山东微山县傅村一中语文老师
臧艳艳 山东省莱西市第一中学教师
张天华 山东省莱西市第一中学教师
张 颖 山东省莱西市第一中学教师
张丽萍 山东省莱西市第一中学教师
黄世涛 山东省莱西市第一中学教师
陈守明 山东省莱西市第一中学教师
董淑娟 山东省莱西市第一中学教师
仇锋利 山东省莱西市第一中学教师
董林涛 山东省莱西市第一中学教师
王召猛 鱼台县老砦镇中心中学语文教师
王 莉 德国波恩华侨中文学校教师
颜廷鹏 泗水县金庄镇岩店小学教师
张龙举 泗水县金庄镇岩店小学教师
邱青云 泗水县金庄镇明德小学教师
徐伯秋 泗水县金庄镇明德小学教师
郭 玲 泗水县金庄镇北玉沟小学教师
张 燕 泗水县金庄镇北玉沟小学教师
黄立俊 泗水县南玉小学教师
王 军 泗水县南玉小学教师
贾仟凤 泗水县英才小学教师
张 宾 泗水县英才小学教师
王 珍 泗水县金庄小学教师
翟绪红 泗水县金庄小学教师
孔祥泉 泗水县希孔小学教师
魏婷婷 泗水县希孔小学教师
马延浩 泗水县金庄镇音义小学教师
苏贵贤 泗水县金庄镇音义小学教师
陈效军 泗水县洙泗小学校长
张先成 泗水县龙城小学校长
高 勋 泗水县子路中学校长
杨 林 泗水县泗河小学校长
张 优 泗水县泉林初级中学校长
颜丙民 泗水县卞桥小学校长
韩 进 泗水县泉林镇泗源小学校长
朱安军 泗水县泉林镇马连小学校长
李 明 泗水县柘沟初级中学校长
张荣虎 泗水县柘沟小学校长
王国强 泗水县柘沟中心学校教研员
宗玉茂 泗水县圣水峪初级中学校长
陈景强 泗水县圣水峪小学校长
李 冰 泗水县圣水峪镇仲都小学校长
李金涛 泗水县圣水峪乡前峪小学校长
李万勇 泗水县圣水峪镇营里小学校长
赵庆安 泗水县中册初级中学校长
孙宪胜 泗水县中册小学校长
宋西同 泗水县中册中心学校校长
柏卫方 泗水县苗馆镇齐鲁希望小学校长
孔 彪 泗水县金庄初级中学校长
孟宪洋 泗水县金庄小学校长
杜少华 泗水县金庄中心学校校长
乔 凯 泗水县金庄中心学校副校长
王孟标 泗水县金庄明德小学校长
孔祥泉 泗水县金庄镇希孔爱心小学校长
张凤群 泗水县杨柳小学校长
张德印 泗水县高峪小学校长
杨希乾 泗水县大黄沟初级中学校长
刘永力 泗水县济河街道珍珠泉小学校长
王振清 泗水县教体局科长
王忠秀 合肥市曙光小学
仲光国 山东微山县傅村一中语文老师
黄亢美 广西师范学院教授、广西小学语文教师培训中心主任
孙达俊 江苏金湖县中学校长
王振清 泗水县教体局科长
李玉峰 泗水县教体局教研员
杨法俞 江苏金湖县二中校长
许必丰 广西南宁衡阳路小学校长
郭齐智 湖北武汉大方学校校长
刘 平 贵州清镇一中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