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系统性风险,但过度追求稳定也会有巨大的代价,合理的改革策略应该是接受短期、局部的不稳定换取长期的市场纪律、金融稳定和经济繁荣。
在改革与稳定之间求平衡,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不过最近几年我们过度追求稳定的倾向十分明显。稳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目标,我国政府孜孜不倦地追求高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保障经济、社会乃至政治的稳定。但过度追求短期稳定会有长期代价,在这方面日本经济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惨痛的教训。日本的经连会(Keiretsu)和主银行制(main bank)的核心是终身就业与大企业(银行)相互持股,短期内经济十分稳定,没有失业,没有倒闭。但系统性风险的累积最终造成了日本经济失去的20年的痛苦经历。
中国的经济组织在保稳定方面与当年的日本有相似之处,不同的地方在于几乎所有的风险因素都由中央政府隐性担保。无论是相对稳定的商业银行体系,还是迅速膨胀的地方政府负债,甚至令人担忧的影子银行交易,背后都有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财政的身影。中央政府的信用被严重透支,是当前经济的最大风险。虽然社科院的经济学家估计国家净资产达到300万亿元,接近GDP的近6倍,真正能在短期内兑现拿来还债的数量很小。
放弃过度重视稳定的做法,并不意味着轻视风险,2014年国内外金融风险都可能上升,经济决策确需谨慎。但如果现在还不愿接受短痛,改革的空间就会受到严重挤压。作为起步,政府也许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放弃刚性增长目标,降低增长底线。既然已经下决心要走市场经济的道路,政府就不要再包办增长速度。当然为了防止增长大滑坡,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货币、财政政策来稳增长。
二是放弃刚性信托兑付,严肃市场纪律。国家决心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近期可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但利率市场化的一个前提是让破产和违约成为可能,否则就可能形成巨大的道德风险问题。今年需要做的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真正允许金融产品违约、金融机构倒闭。像中诚的矿产信托产品,本身市场规模比较小,投资者门槛很高,人数不多,本来应该是作为打破刚性兑付神话的一个好机会。现在不做“定向爆破”,未来系统性崩盘的可能性就会加大。
总之,个人认为,当前经济决策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保持稳定的同时推进改革。如果像过去一样过度害怕增长减速和金融违约,那就无法真正推进改革。而随之而来的就是经济风险将持续累积,最终难逃一场巨大危机的宿命。但另一方面,假若我们过于轻视风险因素,盲目推进改革,则随时都有可能引爆金融危机。而如何在推进改革与保持稳定之间求得平衡,考验的是决策者的政治魄力和政策技巧。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