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志:悲剧被制造时的轻率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264 次 更新时间:2005-06-21 11:33

进入专题: 沙兰  

吴大志  

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宁安市沙兰镇小学的悲剧让人欲哭无泪。2005年6月10日中午饭后不久,前后不过一个小时,一百多位小学生溺死在洪水之中,许多同学死在教室里。一年级只有一个孩子存活下来,其余三、四十个六、七岁大的孩子惨遭灭顶之灾。官方对该事件的新闻报道已有“纪律”,网上盛传两份《南方周末》记者写的新闻稿(《沙兰镇水灾:一连串错误导致的悲剧》)和“采访手记”,基本上是可信的。其中提到在官方的死亡统计数字(最后公布是106人,其中学生102人)之外,民间另有一份数字的记录,但最终还是没有拿到。

天灾不能不是人祸。整个悲剧中最不可思议的是,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沙兰镇小学没有得到关于洪水来临的任何正式警报,没有任何组织撤离的行为,事情发生在大白天,就在人们的眼皮底下,这个镇上近三分之一的孩子被夺走了生命。洪水可以看作自然界的恶魔,但是这个恶魔没有受到任何阻拦和防范,轻而易举地肆虐了这个小学。

这种情况的发生,必定是因为在人类社会中存在其“同谋”。这个同谋不是别的,正是可以称之为“轻率”或“轻慢”的某种东西。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凯尔泰斯曾经谈到“暴行被实施时的轻率”,那些施行暴力者看起来并非是凶神恶煞之徒,他们看上去不是那样十恶不赦,但是正是这些看似正常的人们,漫不经心地制造了无以挽回的悲剧。捷克诗人赫鲁伯也写过一首关于阿基米德之死的诗,其中说到,那个来自罗马的下士“轻轻一捋”,便杀死了“园”、“正切”和“横切之点”。

沙兰镇的那个中午。网上比较一致流行的关于洪水的四个警告是这样的:在洪水到来前四十分钟,上游的人们打来过电话,但是学校里没有人接听;有人致电镇政府,一名工作人员说,“太忙了办不了此事”;又有人给镇派出所打电话,回答是“正在办案,解决不了”。及至赵姓老太太从教室里牵走了自己的孙女,并大声对老师发出警告“老师啊别上课了,水库开口子了!”,得到的是置之不理。事后老太太不断对人重复那个时刻:如果当时听她的,一年级班几十个孩子便能够全部得救。

公道地说,任何人如果事先知道情况会是这样,不管是官员还是老师,一定都会竭尽全力组织撤离。。谁也不希望如此的悲剧发生。但是它还是发生了。发生在人们的一念之差之间。事后再懊悔不迭也没有用。

这种偶然里面有必然。对可能面临的重大危险,对于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采取一种无知无识、无动于衷、麻木不仁的态度,在我们的环境中几乎是司空见惯的,于是才有了不断传出的那些令人触目惊心的各种重大事故。在这个意义上,所谓“未予重视”,并不是一个推卸责任的说法,事实的确如此,那是一种常态。有沙兰镇的村民指责这个镇的党的书记,来沙兰就“整”了三件事:一起火灾、一起建筑事故、一起重大水灾。

问题是,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常态”?并造成了将“反常”视为“正常”加以普遍接受?可以想见,如果不出如此人命关天的事情,那样一些“漫不经心”的人们,实际上并不特别引起人们的反感,他们很可能被视为日常生活中的好人。因为他们从来“不找事”,事情找上门来也不搭理。如果那则消息是可靠的——一年级班主任在赵奶奶接走自己的孙女时,女教师用教鞭敲了敲讲桌,像平常一样对孩子们说,“坐下,坐下,家长不来谁也不许走”,那么,这位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好人”——在任何情况下,她自己不“擅自”做出任何决定,她等待和服从来自上级的命令。因而在任何情况下,她是无过失的。相信事后关于这场悲剧的责任追究中,她也没有任何问题。没有什么需要她个人对此付出责任的。同时应该说,极权制度的病毒之一“颟顸”,也同样会在普通人身上不同程度地发作。

这是真正的可怕之处。在表面“轻率”举动背后,蹲伏着许多“无责任感”的人们。这是长期极权主义制度的“硕果”。在一个巨大的“中心意志”面前,在一个凡事在人们的意愿之外都被安排好了的制度面前,人们只会感到自己的渺小无力,感到自身没有力量,不要指望能够改变什么,不要希望因为自己的存在,事情能够发生一点点变化和起色。在这种毫无商量余地的非理性的制度面前,人们对于由自己推动做一点小事,都感到万分困难,缺乏信心。这种环境决不鼓励自己站出来挑头做事情的人,决不鼓励发出自己不同的声音,敢于负责的人们;相反,这样的人视作“危险的”,是“杂音”和“噪音”,是需要将其“抹平”的。

有消息说,三年级班的女老师李荣坚持与学生们呆在一起,指导学生抓住身边固定的东西比如桌椅、窗框等,这个班的损失相对小一些。而还有的老师则只顾自己站到了屋顶之上。

还有说,当家长骑摩托飞奔前往学校救自己的孩子时,竟有警察将其拦住,并按照无证驾驶而被罚款。这种“无责任感”造就了人们超常的冷漠。

2005年6月20日

    进入专题: 沙兰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24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