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是指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衰退的危机。其特点:商品滞销,利润减少,导致生产(主要是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失业大量增加,企业开工不足并大批倒闭,生产力和产品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社会经济陷入瘫痪、混乱和倒退状态。世界经济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市场经济体发生了数十次经济危机,从上世纪30年代年第一个计划经济体建立以来,在计划经济体也经常爆发了供给不足物价上涨的经济危机。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危机的特点在二战之后发生了两次比较大的变化。根据经济危机的特点不同,经济危机可以分为自由市场型经济危机、计划经济型经济危机、滞胀型经济危机、财政金融型经济危机。在这里通过对各种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探寻经济危机的根源。
一、自由市场型经济危机
随着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迅速影响到欧美各国,从而在欧美各国确立了自由市场经济体制。1825年英国发生第一次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随后每隔10年左右发生一次经济危机。在1900年危机之后,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经济危机,到了1929~1933年大萧条时,几乎无法走出危机的泥潭。
面对自由市场经济危机,各个学者对危机原因的看法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亚当·斯密的继承者,他们认为自由市场经济能够自动调节走出经济危机。实际上,市场确实也有自动恢复的功能,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经济从危机萧条中又复苏高涨。经济危机直接的表现就是需求不足,为什么会需求不足了,根据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可以推断出是贫富差距造成了需求不足。
在这里举一个例子说明贫富差距导致需求不足。假设一个经济体内一共10个人,总收入100万元,每个人第一个消费储蓄偏好一致,当收入1万元时,消费率100%,新增收入1万元时,新增收入消费率为90%,以此类推,第十个1万元收入的消费比10%,超过10万元后的收入基本上不消费。如果收入分配平均,那么这个经济体总收入中有55%用于消费,45%用于投资和储蓄。如果收入不平均,假设10个人收入分别为2万元、4万元、6万元、8万元、10万元、10万元、12万元、14万元、16万元、18万元,那么这个经济体总收入中只有44%用于消费,而56用于投资和储蓄。
市场机制对经济危机是这样自我修复的:主要通过商家的打折促销流到了老百姓的口袋里,是变相提高了穷人的货币购买力,把富人消费不了的消费份额转给了老百姓消费,从而缓解危机。通过自我修复后,经济社会发展都比前一周期达到更高的水平,这主要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市场机制对经济危机的自我修复功能是有局限性的,1929年的大危机市场已经无法自我修复了。
第二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们认为自由市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本身,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者各行其是,各生产部门比例的不协调,当比例失调达到经济不能承受程度时就导致经济危机。所有生产者都拼命发展生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结果是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后于整个社会生产的增长,商品卖不出去,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从而导致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自由市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本身,所以他们主张用计划经济替代市场经济。经济结构失调不是市场经济的专利,计划经济也会出现结构失调。马克思主义者也认为贫富差距是市场经济型经济危机主要原因,这个观点与自由市场主义者观点一致。但是自由市场主义者没有指出贫富差距的原因,而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是资本剥削劳动导致了贫富差距。
第三种是凯恩斯主义者,他们认为自由市场型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商品总需求的减少,他们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所以凯恩斯主义者主张调节社会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出口、政府对货物和劳务的购买)、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为目标,提出在萧条时期要减低税率、增加政府开支实行赤字预算、增发公债、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在高涨时期则提高税率、控制政府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提高利率等,以遏制投资和消费。
二、计划经济型经济危机
从苏联建立第一个计划经济国家到二战之后东欧、中国等计划经济国家成立,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差不多一半国家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二战后到1980年,计划经济国家发展速度比市场经济国家发展还要快,但是也发生过多次产品供给短缺危机。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计划经济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最后导致了东欧各国剧变,苏联解体,中国和苏联向市场经济转型,世界各国除了朝鲜和古巴之外基本上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出现是需求不足的经济危机,而计划经济体都出现供给不足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载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者各行其是,各生产部门比例的不协调,当比例失调达到经济不能承受程度时就导致经济危机。结果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生产部门比例的不协调,当比例失调比更加严重。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劳动者实行按劳分配,结果却导致劳动者动力不足、效率低下。所以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本剥削劳动导致收入分配中贫富差距而导致经济危机也不准确。
为什么计划经济行不通呢?首先计划经济体的计划制定者不是先知,无法预知每个人对每种产品需求,也就不可能知道社会对一种产品总需求。其次就是每个人的劳动对社会的贡献不能用定量衡量,也许简单劳动可以衡量,但是复杂脑力劳动就无法衡量了。相反,尽管市场经济中每个生产者也不知道每个人对其产品需求,但是由于每个生产中相对比较小,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计划,结果就是自由市场经济体的结构失衡比计划经济体的结构失衡要小一些。计划经济体制对简单劳动可以衡量,而对复杂劳动很难衡量,结果就出现了计划经济体创新动力远远不如市场经济体。
三、滞胀型经济危机
二战后西欧国家和北美国家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实行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又发生了多次经济危机。这些经济危机属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只有三次,即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的经济危机,并且危机的来势没有过去那样凶猛,萧条和复苏两个阶段,界限不清;高涨阶段经济增长乏力,有时还发生曲折和波动。
很明显,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调控政策对危机冲击力下降能够起到了重要作用,具体来说,起到了以下几个作用:⒈固定资本投资幅度下降不大。政府实行减免税收,加速折旧,以及其他各种优惠待遇,去鼓励投资,再加上科技革命不断开展,要求固定资本加速更新,还有就是政府搞了大量公共设施建设。所有这些,即使是在危机期间,也使固定资本投资的下降幅度不大,从而缓和了危机的恶化。⒉个人消费需求下降幅度较小。消费信贷的扩大,社会保险制度的改进,以及工人组织程度提高,抵抗资本家降低工资的力量增强,使消费的下降遇到了阻力,从而减轻了危机的严重程度。⒊由物价暴跌转为物价上涨。政府在货币金融上和财政上实行膨胀政策,在危机期间,物价不仅不下跌,反而大幅度上涨,缓和了危机的冲击力量。
凯恩斯主义的措施为什么会起到这些作用呢?从本质上讲,就是部分的解决了分配不公的问题。第一,政府大量公共投资,实际上是让没有钱的人也能够消费(公共产品消费是不花钱的);第二,社会福利制度,实际上就是把富人的钱通过税收再以社会福利形式发给穷人;第三,通货膨胀的本质就是把民众存款贬值,这种贬值有利于降低生产者的融资成本,减轻企业还贷压力,避免了企业因为还不起债而大批量破产。
然而凯恩斯主义并不能消除危机,以20世纪70年代初期爆发的两次石油危机为导火线,导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了“滞胀”(高通胀、高失业、低经济增长)的困境。面对“滞胀”,凯恩斯主义政策束手无策。为什么面对“滞胀”,凯恩斯主义政策束手无策?一是凯恩斯主义者没有找到自由市场经济体贫富悬殊的根源,只是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让政府扩大投资增加社会总需求消除了一些贫富悬殊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凯恩斯主义者还忽视了政府配置资源过程中鼓励浪费,鼓励腐败的特点,这一点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西方国家政府官员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官员的腐败高发和资源短缺就可以证明。
四、财政金融型经济危机
90年代以来,原苏联、东欧国家几乎是齐步走式地向市场经济制度转轨。从拉美、亚洲到非洲,各类经济模式国家几乎都无一例外地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越来越发挥基础作用。这样在全球重新确立了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基础性地位,并且同时市场经济体国家的政府还通过税收、信贷、社会福利等手段调节经济。但是世界经济并没有从此一帆风顺,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到2009年开始欧债危机,世界经济爆发了有史以来影响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危机。直到2013年12月16日,爱尔兰退出欧债危机纾困机制成首个脱困国家,还有希腊等多个国家没有走出困境。然而美债危机又迫在眉睫,在2013年1月国债总额就已经突破16.39万亿美元,美债违约只是迟早的事情。
笔者在《2008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一文中就指出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就是收入分配的不均和政府对上市公司治理中的所有者缺位的漠视。2008年危机金融危机实际上是对收入分配失衡和经济结构失衡的一次自我修复,金融危机带来的最大后果就是中国等亚洲国家国际投资大量缩水,欧美金融机构的资产大量缩水,美国穷人的负债通过破产就自然冲抵了。而欧债危机从本质讲是凯恩斯主义政策受到了欧元区货币政策限制,使欧元区财政赤字国不能够通过发行偿还消除政府赤字。美债危机也是凯恩斯主义政策受到国内民众对通货膨胀的批评,接受新自由主义者通过政府借债消除赤字,而避免货币超发导致通货膨胀造成的。财政性经济危机的本质也是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需求不足。只是政府一方面通过财政赤字在一定程度缓解需求不足,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借债替货币发行消除赤字避免通胀。但是政府负债太多,迟早有一天,民众不敢再给政府借钱,政府借不到钱,又换不起钱的时候,政府就只有两条选择,一是宣布破产赖账,二是发行钞票,发行钞票后果就是急剧的通货膨胀,破产就是政府信用彻底丧失。
五、经济危机的根源
通过对自由市场型经济危机、计划经济型经济危机、滞胀型经济危机、金融财政型经济危机等四种经济危机的原因分析,经济危机的根源就基本上出来了。经济危机的根源就是收入分配不公,从自由市场型经济危机、滞胀型经济危机、金融财政型经济危机等三种市场型经济危机来看,似乎经济危机危机的根源就是收入分配不均,但是计划经济体收入分配相当平均,结果却导致供给不足缺乏创新的经济危机。所以说经济危机的根源是收入分配不公,就是说劳动者付出的劳动没有得到应得报酬导致了经济危机。但是怎样才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呢?现在以亚当·斯密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微观经济学、以马克思的计划经济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和以凯恩斯政府调控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学的三大经济学理论都没有完全找到正确答案,因此,需要探求一种能够实现每个劳动者“各尽所能,按效分配”的公平分配方式的新经济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