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先生通过研究中国的传统社会,特别是乡土中国的社会秩序,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格局是一种差序格局。这种格局好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而每个人就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社会关系。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的社会关系,不像契约或团体社会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或者宗教群体一般,众生平等,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这样就形成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了。这种差序格局,或可称之为等级秩序,深刻影响着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源分配。
差序格局与中心主义
中国传统社会的这种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这种以“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逻辑与处世逻辑,自然形成了“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性;形成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处世哲学;形成了以血缘与地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网。
以“己”为中心的血缘关系中,形成了“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父子、兄弟之情,形成了“七大姑、八大姨”以及“一表三千里”的亲戚之情。以“己”为中心的地缘关系中,形成了“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乡亲之情,形成了以村、乡、县、省以及国家为地缘层次的老乡或同胞关系。
这种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自我处于网状格局的中心,于是形成了自我的某种优越性或优先性,以及自我例外论。在这种社会关系逻辑下,自我具有某种优越性或特权,并且此性质随着关系网波纹的扩展而递减。在这种逻辑下,行为处事时,波纹无法波及的他人必须遵守法律、游戏规则或礼仪、道德,而自己可以例外,波纹波及之人或可以例外,这种例外性也随着波纹的扩展而递减。
在这种差序格局下,形成了某种中心主义与等级制度,家庭以家长为中心,单位、各部门或各级政府以一把手为中心,政府以家族或政党为中心,而且权力专制,等级森严。存在中心,就存在半边缘与边缘,但权力与资源却逐渐向中心聚集。
在这种差序格局下,或者说等级秩序的社会逻辑下,很难形成良性与公平的社会环境,很难形成法治社会,反而是造成关系网盛行,“fair play”难以实行,社会存在等级差别,社会等级分化分明。
由差序格局至“家天下”或“党国”
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于社会向国家或者说政治延伸,就形成了“家天下”观,形成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政治局面。中国几个强盛、延续时间比较长的王朝,几乎都是一家或者说一姓之王朝的延伸。一己一旦做王,自己的亲属将按照在以“己”为中心的关系网中的位置,封王、封侯、封后,并世代延续,世袭不断,直至改朝换代。
在“家天下”观下,一个人的出身或者说血缘关系,便决定了其身份与地位,决定了其对于社会资源的分配与享用权。处于差序格局网状结构边缘或之外的人群,只能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感叹,即使功勋卓著的孔明先生,也不能免除这种差序逻辑的影响,而拥平庸的刘禅为帝。
“家天下”观的延伸就是党国,由于“家天下”无法满足国家统治与社会治理的需要,于是就形成了集团性的政党,集体治理国家与分享治理成果。然而在中国,即使集团性的政党也无法逃脱差序格局逻辑的影响,在国家网状结构中仍存在中心、半边缘与边缘,个人所在集团网状结构中的位置仍决定着自己的命运与社会资源所得。国民党统治时期,四大家族控制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命脉就是典型一例。
差序格局与现代中国
中国传统社会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经过不断的演化,形成了中国社会特有的差异秩序,对于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可谓致远致深。
差序格局与人治社会
差序格局对于中国传统社会最大的影响,就是以“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的形成,礼治或人治社会的形成,在这种社会关系逻辑影响下,或者差序格局影响下,致使现今中国仍难以形成法治社会。
人治或礼治的传统社会的秩序维护,依据的是君权、族权与父权,依据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会关系,依据的是传统风俗、习惯与礼仪,依据的是以差序格局为基础的等级关系。然而在这种关系中,每个人不是处在同一个平面上,地位亦是不平等的。于是,就形成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形成了礼或者权大于法的社会现实。
传统差序格局逻辑在现代社会的延续,就形成了“刑不上大夫,法限于庶人”的社会治理逻辑,法律的解释与执行因人而异,各种规则、制度的执行因人而异,权大于法,潜规则盛行,灰色交易盛行,特权横行,人在法律、制度、规则面前分为三六九等,存在差异。
差序格局与二元社会
差序格局对于中国社会最明显的影响之一,就是中国式二元社会的形成。这种二元社会在传统中国社会表现为官民的二元对立,在现代中国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雇员与企业雇员待遇的差异,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使用社会资源以及运营环境的差异,国进民退等。
传统社会的官民对立相对比较的尖锐,可以说是较绝对的二元社会。依据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可以解释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对立,两者之间的博弈基本上是零和博弈,一方所得即是另一方所失,因此差序格局比较明显,等级鲜明。
现代中国社会的城乡二元结构,表现为建国后中国建设的以城市为中心,乡村反哺城市,城乡人之间不同的国民待遇等,即城里人拥有较多的就业机会,有些职业可以子承父业;社会资源的优先享用权,即拥有较好的基础设施,良好的教育,良好的社会保障,以及其它福利等;并且这些大部分都是国家财政提供的。而农村人恰好相反,并且大部分都需要自己部分出资。
现今,城乡教育,大、小城市教育投入的不平等,以及小学、中学、大学录取政策的不平等就是鲜明的例子,而且其对于中国式不平等的形成影响极大。虽然政府正努力改变这种城乡二元结构,正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种差异格局的转变不甚明显。
政府机构、事业单位雇员与企业雇员待遇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一旦进入政府机构,就等于获得了“铁饭碗”,而且这种“铁饭碗”有向“金饭碗”转变的趋势;而国有企业的员工存在下岗的风险,而且待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并且政府机构存在“只升不降”的潜规则,除非你严重违反了法律与制度,损害了集团的利益,政府机构犹如黑洞,只纳不吐。而且,政府机构的职员对于社会资源与福利享有特殊的优先权,享有莫名的福利。即使在退休后,企业雇员与政府机构雇员的待遇差别依然巨大。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使用社会资源以及运营环境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享有国家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优先使用权,享有国家的产业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支持,处于垄断地位,可以不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办事,且无论经营状况如何,管理人员与雇员的薪水与福利都非常的可观。而民营企业的状况却恰恰相反。
中国传统社会的官民对立,表现于现代中国则是国进民退,其已成为公共话题,在这里不再赘述。
差序格局与平行社会
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的形成,背后有人性之恶,有人的自私性,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性,以及强权政治的支持等重要因素作为因子。这种社会格局,实际上是以“自我”或者强权为中心的等级制度,你距中心的距离,或者说你在网状结构中的位置,就决定了你的身份与地位,决定了你的特权,决定了你对于社会资源的享用权,是种极不平等的格局。
要转变这种格局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转变这种格局首先要限制人性之恶,克服人的自私性,家族的自私性以及集团的自私性,转变以“自我”、“家族”或者“集团”为中心,变存在一个中心的网状结构为无中心或多个中心的平行网状结构,使社会个体处在一个平面上,而不是存在等级之别。而其中的关键就是限制与规范中心的权力,限制中心权力的滥用与蔓延。
由于中国社会的传统性以及差序格局稳定性,因此在短时间内无法破坏这种存在中心的网状结构,或者消除其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那么退而求其次,可以破坏这种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即加速各个阶层人员,特别是政府职员的流动性,取消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种种限制,取消限制个体发展的种种武断或人为因素,取消各个行业或政府机构内部的等级之分,给予个体充分的自由与发展空间,进而减少中心网状结构的稳定性,促使其向平行网状结构转变。
转变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再次还需切断各个节点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即变以血缘或地缘关系,或者说以人伦与礼仪,为纽带的社会关系为以契约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关系,即礼治或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变,差序格局向平等或平行秩序的转变。
如果促使人类间不平等的因素分为自然与社会因素,而社会因素反而较之于自然因素更加剧了人类的不平等,那么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或可称之为等级秩序,或可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社会不平等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这种差序格局经过不断的演化与演绎,依然深刻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社会关系逻辑与处世逻辑,依然是当代中国式不平等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