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塔斯克:从英国历史理解安倍经济学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35 次 更新时间:2013-12-10 09:44

进入专题: 安倍经济学  

彼得·塔斯克  

 

对于任何曾经身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的人来说,安倍经济学就好像是往日重现。日本政策制定者没有控制信贷增长,而是试图通过刺激借款方和贷款方将他们从冬眠中唤醒。由安倍晋三担任首相的日本政府没有通过外汇管制限制资本流出,而是力促体量如哥斯拉般庞大的日本公共养老基金大幅增加海外投资。日本政府没有压制民众要求提高工资的呼声,反而鼓励他们这么做。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首相会邀请工会领袖以及行业代表前往唐宁街(Downing Street) 10号,一边喝着啤酒吃着三明治一边商量达成工资协议。

安倍晋三尚未邀请日本业界人士到他的官邸共享寿司和米酒,但他已让日本各界知晓,明年政府希望看到更高的工资水平。

这种政治考量的思路非常清晰。蓝筹出口商迅速从安倍经济学中受益,因为日本式的量化宽松导致日元汇率走软。随着日经指数以美元计已升至本世纪以来的最高水平,金融行业同样兴旺发展。但普通工人则未得到好处。其工资没有上涨,因此能源价格上升意味着生活水平的下降。更糟糕的是,日本政府决定自明年4月起上调增值税率,民间的购买力水平将进一步受到挤压。

安倍晋三推行他的改革计划靠得是民众的支持。在就任一年以后,他的民调支持率达到了对于一位日本首相而言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中国领导层似乎也在尽其所能地使安倍支持率保持高位(这是为什么呢?)。即便如此,日本民众的耐心也是有限度的。当民众支持安倍晋三于2012年12月夺取压倒性胜利时,可绝没想到过出现工资增长停滞不前和物价上涨的局面。因此民众对于明年"春斗"(shunto)工资谈判的结局颇感焦虑。

"春斗"的字面含义是"春季攻势",但在日本漫长的通缩严冬中,日本工会(通常是各公司分别成立的)所采取的攻势少得可怜。就业收入,和其他经济指标一样,并没有高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水平。要扭转如此根深蒂固的趋势绝非易事。大型上市公司或许正在创造出破纪录的利润,但雇佣了三分之二劳动人口的中小型企业并没有迎来同等程度的繁荣。

问题不仅仅出在政治层面。安倍经济学的核心理念是征服通货紧缩,这从日本央行(BoJ)转向激进的量化宽松操作中可见一斑。但剔除掉即将施行的增值税率上调的影响后,债券市场价格反映出的信息是,市场预计未来十年的年均通货膨胀率约为0.5%--远低于两年内通胀率达到2%的政策目标。日本央行货币事务委员会的部分成员开始对积极的经济前景提出质疑。他们的怀疑是有道理的。日本央行必须而且几乎必将采取更多举措。

但最终,工资水平才是推动物价持续回升的关键。幸运的是,一些亮点已经出现。招聘人数与求职人数基本平衡。一些收入较低工人的状况已经有所改善。招聘机构Recruit提供的信息显示,东京餐饮业洗碗工、侍者等非全职员工的时薪较上年增长了1.7%。

这种情况为何会出现呢?在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都非常疲软,员工担惊受怕。但人口萎缩意味着日本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员规模在不断减少。和很多其他发达国家不同,日本到目前为止没有通过大规模移民来减弱人口萎缩的影响。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以上趋势常被援引为对日本未来感到绝望的理由。短期而言,它们有助于推动物价水平回升。长远来看,更高的工资水平则可能导致对员工技能的投资增加,以及对人力资源的更好利用。但从今天的传统观点来看,这将成为日本自身历史的往日重现。

英国试图用啤酒加三明治来撬动收入政策的做法根本不可能成功,因为当时的宏观经济环境处于极度扩张中。而就日本而言,安倍晋三在施行货币政策的同时还进行了道义劝说,长期之内,劳动力市场也将朝着对他有利的方向发展。

Arcus Research驻东京分析师 彼得o塔斯克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译者/马拉

    进入专题: 安倍经济学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032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