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指导未来中国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
一、《决定》的主要着力点
概括来说,《决定》的着力点在于,为未来中国创造三个力:定力、活力与合力。
(一)提供发展定力
改革不是要搞空中楼阁,而是要实实在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厦。《决定》为我们的这座大厦设计了五大保障机制,这既是全面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其他各项改革的重要支撑。
一是社会保障。核心是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破除养老保险双轨制;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避免社会保险碎片化;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促进劳动者自由流动。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健全特殊群体的服务保障制度。这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社会安全网,是最基本的托底机制,也是提高全面改革社会可承受能力的制度支撑。
二是生态保障。主要是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使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和国家自然资源管理者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提高生态保障能力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是改革和发展赖以推进的底线功能。
三是权利保障。主要包括:(1)提出“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完善人权司法保障机制”,“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废止劳动教养制度”。(2)提出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3)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这既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题中之义,也是进一步推进市场化进程的内在要求。
四是法治保障。主要是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包括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等。这是改革的重点之一,也将为全面改革提供稳定有序的重要环境。
五是组织保障。主要是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和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主要是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成立改革领导小组主要是统一部署全国性重大改革,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创造改革合力,推动改革目标任务的督促检查和落实。《决定》勾画的是改革蓝图,具体的施工将主要由这些让我们充满期待的顶层机构来谋划、设计和组织实施。
(二)激发发展活力
核心是激发全体社会成员三个活力:
一是市场活力。基本方向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中央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的重大突破。市场决定体现在:(1)市场供求决定价格。意味着调控市场价格的主要是看不见的手,而不是政府经常越位的有形之手。只有市场价格信号灵敏、有效,才会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结构。(2)市场竞争决定市场格局。意味着市场选择是通过公平竞争实现的,也就是优者胜,劣者汰,创新者胜,因循者败。(3)市场活力决定增强潜力。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高低快慢,靠的主要不是政府的计划指标和大项目投入,而是有赖于市场的内生性增长机制。就金融部门而言,市场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利率、汇率等宏观价格由市场决定,逐步取消存款利率上限,不断增强汇率弹性。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减少对金融资源跨境流动的不必要限制,促进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营造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是社会活力。主要体现在: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对于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凡是适合社会组织承担的,都可以通过竞争性选择方式交给社会组织承担。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成立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可直接登记,切实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自律性、协调性、服务性功能。推行村务公开、居务公开、民主评议,深化居民自治。
三是文化活力。主要体现在,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包括: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降低社会准入门槛,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有序发展文化产权、版权、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对接,发展文化资产交易市场。
(三)凝聚发展合力
包括四个层面和纬度:
一是顶层与基层的合力。主要体现为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意味着要创新党政关系、行政管理体制等顶层体制,也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是政府与市场的合力。主要体现为一方面强调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一方面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凡是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中央政府主要是加强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责是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
三是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合力,主要体现为: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同时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这表明国有经济和非公经济在未来舞台上要唱好二人转,而不是独角戏。
四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合力,主要体现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明确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强调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具体来说,要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将关系全国政令统一、市场统一、管理统一的事项集中到中央;明确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等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区域性公共服务为地方事权,地域性强、外部性弱兵主要与当地居民有关的事务由地方承担;中央和地方各自承担相应事权的支出责任,合理分担共同事权的支出责任。
二、全面改革的推进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在推进机制上,要重点考虑五个方面。
第一,准确定位改革领导协调机构。要加强两个层面的协调。一是改革部门自身要突出专门性和专业性。专门性是指要赋予改革部门更加明确的、相对独立的改革协调监督职能,不宜采取简单加挂牌子的形式。专业性是指改革部门要遴选经济、社会、法律、生态等专业领域的人员,形成一支懂改革、通专业的改革力量,避免站在门外推动改革的被动情况。二是改革部门与相关部委的关系。建议深化推进已经取得初步成绩的大部制改革,理顺各部门内部关系,形成有效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改革部门主要负责和各决策部门协调合作,而不是面向所有部门。
第二,提高改革统筹能力。要避免改革项目化、部门化。可以考虑把《决定》提出的60项改革任务分为三类:一是改善类,也就是基本没有受损者的改革,可由各部门分头实施,重点是好事办好,提高改革效率。二是权衡类,也就是受益者和受损者都很明确,受益面明显大于受损面的改革,可明确主导部门和参与部门,重点是使受益者凝聚改革共识和动力,稳定受损者,减少改革阻力。三是综合类,也就是受益、受损主体复杂,利益格局触动较大的改革,应由主要领导牵头,渐进改革,协调推动,集中突破,不宜简单分解到部门。
第三,创新改革评价机制。改革评价的基本参照系应为是否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理念、基本要求、基本方向,是否突出改革的质量、效益和全局性。应慎用量化指标,尤其是进度性指标,避免各部门根据量化指标急于事功,或者进行选择性执行,背离改革的大方向。可考虑在部门改革环节引入社会评价,特别是新闻媒体的舆论评价,以增强改革的外部压力。
第四,培育改革中坚力量。20世纪50年代中国台湾的起飞,有赖于李国鼎、尹仲容、孙运璇等一批身后干净、志在为公的专业力量。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启动,也有赖于一支有担当、无私欲的专业改革团队。未来改革,也需要发现和培养一支干净的、专业的、理性的、有担当能力的专业改革团队。唯有干净,才能胸怀天下;唯有专业,才能准确找到化解压力之道;唯有理性和担当,才能智闯难关、勇过难关。
第五,做好改革试点工作。要继续发挥试点地区在改革开放中的引领作用,给予试点地区在市场化改革等领域先行先试的机会,一揽子解决试点地区在深化改革中面临的各种障碍和困难,避免单项审批和“一事一议”掣肘改革进程。同时,明确改革试点的红线和底线,降低改革的交易成本和政策风险。
三、落实《决定》精神的重要保障
《决定》鼓舞人心,也值得期待。只要把《决定》精神落到实处,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中国一定能够打赢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我们的自信,主要来自五个方面:
一是新一代领导人表现出巨大的改革决心和强大的担当能力。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来看,我们的每一次改革突破都是在巨大压力下推进的。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在国民经济濒于崩溃边缘启动的。1992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外部包围、内部意识形态困扰的背景下启动的。2001年加入WTO,是在外部要价高、内部质疑多的环境中启动的。当前的改革,则面临国际环境风云变幻,国内经济增长减速、社会矛盾积聚、生态赤字激增的压力。新一代领导集体正视压力的勇气、化解压力的智慧,充分体现在《决定》的字里行间,也必将成为下一步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新突破的重要思想保证和强大组织保证。
二是经济中速发展,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空间,同时也为深化改革提供了空间。从历史经验来看,经济增长速度太快或太慢,一些部门和地区对改革都会有一定的抵触或懈怠情绪,太快了,通常“不想改”,太慢了,往往“不敢改”。目前适中的发展速度,将为改革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是近年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加快推进,民生保障和改善力度不断加大,公共决策中的社会参与不断扩大,只要下一步改革举措得当,会凝聚更多的民心,获得更广泛的社会支持,创造更大的改革合力。
四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实践,我们开辟了很多改革路径,只要再往前走一步,就可能意味着海阔天空。我们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只要善于加以总结,就可能意味着柳暗花明。
五是群众的首创精神,永远是我们在未来改革中取得新突破的重要财富,也是我们的重要支持。群众创造性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家精神,无论是功成名就的“老板”,还是草根创业者,都有着无穷的力量、无穷的智慧,只要给他们提供稳定的政治预期和公平的竞争环境,他们就可以创造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