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学通:历史的惯性与中国的崛起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644 次 更新时间:2013-11-13 11:04

进入专题: 中国崛起  

阎学通 (进入专栏)  

 

历史就是一种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看透这个世界,你需要有一种历史惯性的思维。《历史的惯性》不是一本学术著作,而是一本国际形势的预测读物。之所以取名为《历史的惯性》,是说未来十年国际格局的变化将有一定的连续性,世界大势不会逆转,中国将实现崛起而不是夭折。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有能力任意改变历史。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惯性,在人没有创造出强于历史惯性的力量之前,历史将沿着既有的轨道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个帝国或超级大国衰落后,其衰落时间都在百年以上,很少有在半个世纪内就重振雄风的现象。大清帝国、大英帝国、俄罗斯的衰落都摆脱不了这种历史惯性。21世纪的美国人是否有能力顶住历史的惯性,不让美国长期衰落下去,这是美国人面临的历史考验。未来十年,历史的惯性有利于中国的崛起,中国能否借助这个惯性加速崛起则取决于我们这代中国人了。

依据历史惯性进行预测并不意味着否定人对历史进程的影响,相反,本书恰恰是从大国领导者的政治改革能力角度对未来十年国际格局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国际格局是随着大国综合实力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大国综合实力的基础是国家的政治实力,而政治实力的核心是领导者实施改革的能力。不同的历史使得国家领导者的改革能力有天壤之别,因此历史的惯性有时才会出现加速的现象,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常有只凭一代人就完成崛起的例子。秦始皇22岁亲政,17年后统一六国;彼得大帝17岁亲政,32年后将俄国建成欧洲强国;1945年“二战”结束,苏联16年后将人送入太空,并于20世纪70年代成为超级大国。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预测中国要到21世纪中叶才能达到西方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未能预测到GDP(国内生产总值)在2010年就超过日本,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种国际经济机构预测中国经济规模赶上美国的时间越来越提前。最初预测赶上美国的时间是21世纪40年代,后来是30年代,再后来是20年代,2013年英国《经济学家》杂志预测的竟然是2018年。事情的重点不是哪个预测更准确,而是预测的赶超时间点是不断提前的。对于中国来讲,未来的十年很可能是加速崛起的十年。

经济决定论是现在中国人的主流信仰,然而中国先哲们却相信政治决定论,他们认为决定国家富强或衰落的最根本因素是国家的政治领导而不是经济基础。《管子·霸言》中讲:“夫国大而政小者,国从其政;国小而政大者,国益大。”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提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个关于民族复兴的讲话使国人为之一振。其后新领导班子在反腐、改革和维护国家主权方面的新政更是让国人感到了崛起的希望。强盛与衰落相互交替构成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每一代中国人都逃避不了的共同问题是,自己这一代将给后代留下自豪的历史还是屈辱的记忆。未来十年,我们这代人将有机会创造一段让后代因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的历史。

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将实现崛起,这并不意味着未来十年中国崛起面临的困难将减少,恰恰相反,中国崛起面临的困难将更大。根据崛起困境原理,崛起国越强大,其产生的国际体系压力就越大,这如同物理上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的原理。随着中国崛起,中国的利益在海外拓展得越快,所面临的威胁就会越多。根据结构性矛盾原理,中美实力差距越接近,中美两国利益冲突就会越大,美国防范中国的政策力度也会随之增强,因此给中国的压力也会随之上升。崛起过程犹如参加从初赛到决赛的全程比赛,越往后对手的实力越强,因此取胜的把握就越小。中国综合国力已经是世界第二,未来十年将是中国赶上美国的时期,这犹如决赛一样,难度极大。为此,本书根据国际格局两极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最后一章提出调整外交政策的建议。

许多人认为,中国能否崛起不在于外交而在于内政,因此应集中精力关注国内建设而少介入国际事务。内政不仅是中国崛起的根本,也是美国维护世界霸权的根本。然而,能搞好内政的国家并不一定就能崛起为超级大国,北欧国家便是最好的例证。在全球化时代,在中国将成为两极中一极的未来十年,内政和外交两个大局将更加融为一体,国际事务对国内发展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对外战略失误同样会阻碍中国崛起的步伐。有些人认为,中国现有实力还弱,等以后我们强大了再去解决那些国际矛盾。然而,与回避国内问题一样,国际矛盾也会越拖越难解决。2010年以来的钓鱼岛分歧引发的中日冲突表明,国际矛盾早解决不易,晚解决更难。笔者认为,历史给所有国家提供的机遇是相同的,关键不在于谁有机遇期,而在于谁能抓住并利用身边的每个机遇。

(作者为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进入 阎学通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崛起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950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北京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