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印度这两个在印度洋拥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均能接受中国在印度洋的活动,这意味着这片海域上空权力争夺的某种模式已出现,即:从美国的单极霸权到美-中-印某种形式共管的和平过渡。
《季风:印度洋与美国权力的未来》
[美]罗伯特·D.卡普兰著
吴兆礼 毛悦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年8月第一版
411页,49.00元
近些年来,我国在印度洋海域的一些行动,国外战略家格外关注。他们美其名曰“珍珠链战略”,并以此分析我国的海军发展。国人对此亦津津乐道,期盼祖国早日成为世界强国。我国在印度洋沿岸的行动,其目的果真如此么,面临哪些困难与挑战,我国离世界大国还有多远?美国“鹰派”战略学者罗伯特·D.卡普兰(Robert D. Kaplan)的《季风:印度洋与美国权力的未来》(文中简称《季风》),给出了颇具新意的答案。书中,作者以其游历印度洋沿岸要塞国家的耳闻目睹,结合历史与战略分析,谈论这些地区的发展及中印两国在此扩大影响所带来的权力争夺,借以预示美国权力的未来。当然,这也反映了中国权力的未来。
中世纪时,印度洋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那时,流行这种说法:“谁控制了马六甲,谁就能扼住威尼斯的咽喉。”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对东方的殖民,以及人们对海权重要性的认识,西方列强在此海域的争夺激烈血腥。最早来的是葡萄牙人,而后,荷兰人挤走葡萄牙人,英国人赶走荷兰人,而他们对印度洋的控制亦逐步加深。英帝国时代,英国人对这一海域的控制达到历史高峰。那时,为保护印度——英王王冠上最亮的宝石,英国人竭力营建印度“科学边疆”。陆上,他们以印度传统边界、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以及阿富汗和中国西藏,建立三层印度保护带;海上,他们不但竭力控制印度洋重要进出口,如好望角、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等,而且还占据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印度洋岛屿,如锡兰、毛里求斯、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等。这样,加上英属领地澳大利亚和南非对印度洋的天然守护,这个世界第三大洋俨然成为英帝国的内湖。这一过程,寇松总督(George Nathaniel Curzon, 1898-1905年任印度总督,以大力推进印度边疆而闻名于世)做过形象描述。他说:“印度就像一个城堡,前方有印度洋做护城河,后方有高耸云天、不易逾越的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做护城墙……如果一个指挥官只将印度的保护壁垒部署在印度境内,而不放眼护城墙和护城河之外,那么,他绝对是个目光短浅的指挥官。”
盛极而衰。二战后,印度、锡兰和马来亚等英国殖民地强烈要求民族独立,这标志着英国在印度洋的霸权地位开始瓦解。印度洋上空再次面临权力更迭。不过,这次变更与以往不同,不再是血腥战争,而是和平交接。失去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后,英国人清楚认识到自己称霸印度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为填补自己退出这片海域带来的权力真空,他们与美国人达成默契,支持后者担任新一代印度洋霸主。1966年,通过双边防务战略协议,英国同意美国使用其在印度洋中心的领地——迪戈加西亚岛作为军事基地,使用期限为五十年。借此,英美和平交接,美国入主印度洋。
虽然美国主掌印度洋事务,但时代不同,想要达到大不列颠当年控制这一水域的高度,已非易事。美苏冷战之下,华盛顿不得不分出主要精力关注欧洲、中东、大西洋和太平洋事务,而离美国本土遥远的印度洋地区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例如,美国战略家使用墨卡托投影分析世界局势时,他们喜欢把西半球置于世界版图的中央,而印度则总是位于地图的边缘,并被分到两边。尽管如此,依靠先进军事技术,及在中东、海湾、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影响力,美国在印度洋的军事能力可想而知。冷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当然,其在印度洋的军事控制力更加无人能及。众所周知,美国发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时,其海军战舰从印度洋出发,而其空军则从波斯湾军事基地和迪戈加西亚岛出发监视上述两国。同样,美国对伊朗任何军事行动的监控与跟踪,也是从印度洋的某个地方发出。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印两个世界人口大国在印度洋沿岸影响力的扩大,这一海域上空再次面临权力争夺的阴影。近二十年来,为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中国需要从海湾、非洲和中亚等地进口原材料,故中国人在印度洋沿岸的活动频繁。除了租赁和资助建设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和帕尼斯港,孟加拉国吉大港和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外,中国积极与缅甸、毛里求斯和塞舌尔等国展开合作以及筹划修建跨泰国克拉地峡的运河。中国的这些举措,引起美国战略家的格外关注。他们称之为中国的“珍珠链战略”,并依此分析中国的海军发展(参见Harsh V. Pant, The China Syndrome, Noida: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India,2010)。与此同时,利用其在印度洋的地理优势,印度也在刻意强化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影响。除与孟加拉国、缅甸、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和塞舌尔等前英国殖民地开展军事和经济合作外,新德里积极与德黑兰能源合作,并助其建设海港。印度的这些活动,被美方誉为印度的印度洋横向扩张战略。为应对这一变化,美国重新审视印度洋在其全球战略中的作用。2007年,华盛顿发表新海洋战略,提出美国海军从此将在印度洋及邻近西太平洋寻求持续存在。2008年,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构想与战略》再度声明:印度洋及其毗邻水域将是未来冲突与竞争的核心地区,美国应明确寻求成为这一地区的卓越力量。美国军事分析家拉尔夫·彼得(Ralph Peter)亦指出:“美国不会再对繁杂的中东内部事务感兴趣,但会尝试控制进出这一地区的门户——赫尔木兹海峡和曼德海峡,并密切关注中印两国在这些地区的军事存在。”(第9页)
既然美国密切关注中印两国在印度洋海域的行动,那么,这一海域的权力争夺前景如何?以瓜达尔港为例,卡普兰以其亲身经历,描述了一个不同画面:
1999年,穆沙拉夫军政府请求中国为瓜达尔深水港项目融资。“9.11”事件后,中国同意援建……2006年,第一期工程如期竣工。2007年,新加坡港务局(PSA)获得为期40年的特许经营权……瓜达尔有望成为21世纪现代深水港的典范,一个被誉为海陆两栖新丝绸之路的枢纽城市正在蓬勃升起……但是,当我游历该地后,我发现它留给我的缺陷印象与未来美好愿景一样多……港口规划设备齐全,尤其是大型工业园区和住宅规划项目,令人充满期待……但事实上,码头,除了渔船靠岸,通常没有其他事情发生;海滩,除了有人制造和修理单桅帆船外,还有很多无人光顾的茶叶、调味品和干货铺,以及很多拉鱼车的驴子……
卡拉奇《先驱报》报道说:瓜达尔大型项目计划是巴基斯坦历史上最大的骗局……巴基斯坦有影响的人物通过贿赂以低价获得土地,然后将这些土地转卖给开发商,这样,受益者是非瓜达尔的公务员或军队军官,而大部分当地俾路支人被排除在既得利益之外……瓜达尔成为俾路支人痛恨旁遮普人控制巴基斯坦的典型。这可能导致巴基斯坦的进一步分裂。俾路支福利社团总书记坦言:他们试图使瓜达尔变成迪拜的努力都是白费,因为瓜达尔人的权利受到侵害,他们自然会抵制这些努力……未来通往中国的输油管道将不安全……(第85-96页)
美国战略家常拿瓜达尔港来分析中国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可是,在卡普兰的亲身经历中,该港发展的实际状况,仿佛是中国国内一些不成功的大型承包项目的翻版,不但离那些美国战略家的假设相差甚远,而且反映了中国援建该港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不仅如此,卡普兰还分析了中国“珍珠链战略”的其他几个问题。就中国拟建跨泰国克拉地峡运河问题,他认为该项目符合中国战略利益,不但可以帮助中国突破“马六甲困境”,而且能够极大带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因为中国海军可以依此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同时存在。他甚至以美国的历史经验指出中国这些做法的合理合法性。他说:美国修建巴拿马运河时,其优势地位达到顶峰,并依此推动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在南美和太平洋地区发展。现在中国的优势地位正好可与此对比,为什么美国要幻想中国会走一条与之不同的道路呢?就中国海军发展对美国带来的挑战,他认为:中国海军崛起给美国带来的不只是挑战,也是机遇,因为中国海军是以合法方式崛起,如果这股力量被视作良性力量,那么,这将为中美两国提供合作交叉点。由此看来,未来中美关系,尽管存在激烈竞争,但冲突不是不可以避免。
美国人能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中国在印度洋地区扩大影响,印度对中国的态度又如何呢?
印度战略家认为,中国始终试图遏制印度,而印度则积极突围(中国的观点与之相反),故此,所谓中国的“珍珠链战略”,其实是历史发展的一部分。他们认为中国对印度的遏制,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对西藏的解放。因此,这边,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那边,印度军队占领达旺等藏南地区。此后,北京索要藏南,而新德里声称对阿克赛钦的主权。1962年中印发生边界战争之后,中国与巴基斯坦、缅甸、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保持友好,印度则积极与日本、越南、苏联及中国台湾地区加强联系。近几年,中国援建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在缅甸和孟加拉国修建公路和港口,以突破 “马六甲困境”,而印度则投入巨资建设卡瓦(Karwar)和卡达姆巴(Kadamba)海军基地,并援建伊朗恰赫巴哈港,以缓解印度战略家所认为的中巴联手带给印度的“霍尔木兹困局”。中国与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和塞舌尔开展军事合作,而印度也在这些地区建立军事联系。中国战舰驶入西印度洋,而印度战舰也进入了南中国海。一些印度学者戏称这是印度的“追龙行动”。也有一些学者强调,这是中印敌对,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行动,旨在盯住印度。
虽然战略上中印两国对峙明显,竞争激烈,不过,在卡普兰对印度军方高层的访谈中,后者表达了对中国的现实考虑。
与以往观点不同,现在印度军方普遍认为:中国不是印度现实安全敌人,而是可以成为印度的合作伙伴。他们强调巴基斯坦才是印度最大安全敌人。“与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ISI)所代表的现实威胁相比,中国的威胁微不足道,至少发生在印度境内的恐怖袭击不是以中国为基地的恐怖分子所为……” (第164页)不但如此,他们还认为:中印作为世界最大的人口大国,且都处于发展中阶段,两国经济肯定有互补之处,故此,两国应该加强合作,以增加贸易往来和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等(中国是目前印度除美国之外的最大贸易伙伴)。
就外界猜测的中国“珍珠链战略”挑战印度之说,印度军方有些不以为然。他们反驳说:即便如此,印度的大部分问题都集中在陆上,况且,现在还很难判断中国会挑衅地公然在印度洋建立海军基地。确实如此。除中国外,印度其他邻国均比较贫弱,且内乱不断,加上宗教极端主义的恐怖行为,印度陆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孟买恐怖袭击事件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印度真正的安全威胁来自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交界的地方,而一个强大且内部稳定的中国,其实是守护印度北部边疆安全的壁垒。再者,中国当前在印度洋地区的活动,主要出于经济目的,这离挑战印度海军在印度洋地区的优势还有很长距离。一向奉行“不结盟”的印度领导人很清楚这一点。故此,他们既不会被一些“中印敌对”的言论所迷惑,也不会放弃实现印度的大国梦想。相反,他们会保持理智思维习惯,继续务实外交。正是如此,印度陆军总参谋长迪帕克·卡普尔将军呼吁:“中国能力很强,但中国不是印度的敌人,而是印度的邻居,印度应该学会与中国相处。”(第164页)
以美国历史经验来看,中国在印度洋地区扩大影响合理合法,而印度亦不视中国为最大安全威胁。这两个在印度洋拥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均能接受中国在印度洋的活动,这意味着这片海域上空权力争夺的某种模式已出现,即:从美国的单极霸权到美-中-印某种形式共管的和平过渡。
有人说,当前,美国愿意接受这种模式,是其衰落的表现。其实,这不是美国人对其大国责任的放弃,而是理智之举。相反,对中国而言,这既是历史机遇,也是挑战。试想一个非印度洋地区国家,也缺乏处理这一地区事务的历史经验,中国若想在此长期站稳脚跟,谈何容易?这不是中国人在那里援建港口或铁路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更深层次的东西。或许,英美参与印度洋事务合法性的历史经验,可以为中国人提供灵感。
此外,权利与义务对等。以前,中国在海外的行动,可以搭乘美国海军对世界安全提供保护的便车,可以欣然享用伊朗石油而旁观德黑兰是否发展核武器……但是,现在,在这个最可能走向核武器化的印度洋海域,如果美国撤退造成的权力真空由中国来填补,那么,试问中国人做好扛起国际责任的准备了吗?
来源: 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