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寻求精神的家园,也就在于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存在的自由,心理上的自由,精神上的自由,合起来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说的自由。
自由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如果从反面来讨论这个问题,可能稍微容易一些,就是说什么是不自由。当你想要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发现,有很多束缚和障碍,因此你无法做你想要做的事情。你想唱,但是别人要睡觉;你想吃,但是餐馆都下班了;你想要发表意见,旁边有人提醒你,这个不能讲那个不能说;你发现,你其实很不自由。汉语里面,囚徒的“囚”字,表达的就是最不自由的一种存在状态:人蜷缩在一个狭小闭塞的空间内,躯体无法伸展。对囚犯意志的瓦解,往往是通过侵犯乃至剥夺其自由来实现的。人的自由,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这也就是为何自由是非常珍贵的。因为人生在世,自由太少了。人的天性是热爱和渴求自由的。
卢梭当年说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精辟地指出了自由的实质,即一种矛盾的辩证关系。人通过不自由来认识自由,而后渴求自由,进而在自由中感受体会自由的真谛。自由和不自由永远相伴相生。这些枷锁从何而来?来自于人为设置的束缚个人的条件、风俗习惯、制度、做法、实践等等。
人具有权力欲、控制欲和统治欲,为了满足这些欲望,人们便创造出了不同的枷锁,以各种各样的漂亮名目和谎言强加于人。少数人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使得大多数人处在枷锁之中。一部人类史实际上是一部人类解放史,寻求解放即为寻求自由。一部圣书可以成为人的枷锁;一副国家机器也可以成为人的枷锁;一套道德说教更可以是人的枷锁。人无论大小,无论男女,无论种族,一生无不是在追求着自由:政治的自由、经济的自由、道德的自由、人格的自由、心灵的自由、爱的自由、信仰自由,甚至吃饭的自由和穿衣的自由等等。
当我们说人的自由的时候,指的不是全人类的自由,或全社会的自由,或者全社区的自由,而指的是个人的自由。人不是生存在真空。从最小的单位算起,人首先生存在对自我的认识里面。每个人对自我的认识不同,受到的束缚也就不同。人的自我进而遇到了家庭。在家里,人由于受限于家规,以及亲人的期待,而不自由。出了家门,人生活在一定的社区,社区有若干条条框框。再大一层,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社会上有法律、法规,以及各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人受到更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比如,一个人想要迁徙,想要随意走动,他受到各种条件以及法律法规的限制。但这些限制,实际上只是对于人的身体上的限制。人的自由或者不自由,首先表现在生命存在方。
但是人更大的不自由是心理上的不自由。人受到七情六欲的限制,往往会前思后想,举棋不定,处处感到生活的压抑。最明显的是,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人会时时担心,将会发生什么事情。考虑越多,担心越多,就越不自由。心理上的自由,虽然不是可以看得见的,似乎没有看得见的自由那样重要。但事实上,心理上的自由才是更重要的,因为自由在一定的意义上,是主观的。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的感受和观察是不一样的。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对自己有多少自由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对于外界的一些限制,有些人可能觉得是可以接受的,但有些人觉得,是不可接受的,因此他们心理上感受到的自由是不一样的。
这两种自由固然重要,但还有一种更重要的自由。如果我们相信,人类不同于其它动物,在于其精神生活,那么精神上的自由就是最宝贵的自由。精神上的自由,是选择的自由,想象的自由,思想上的自由,爱与恨的自由,信与不信的自由。它的实质,是多样性。每一个人的精神生活都是一个丰富的世界。精神上的不自由,最惧怕的就是用一种说教或者意识形态去统一人的思想,就像马克思当年说的,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所谓寻求精神的家园,也就在于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存在的自由,心理上的自由,精神上的自由,合起来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说的自由。
自由主义者曾经论述过不同类型的自由,比如积极的自由和消极的自由,可以做什么的自由和可以不做什么的自由。古典自由主义理论谈的自由是一种建立在秩序基础上的对于成年男子的自由,是对自由有限的认知。女人、孩子,以及老人对于自由很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而更深层次的自由,是无法论述的,或者无法用语言这种形式来表达,因为语言也是一种限制。自由是要用心去感悟,用灵性去认知的。每个人对自由的认识都不一样。但是,自由主义者的自由理论是现有的最有说服力的理论,尤其是用法律来保障自由的观点,确是一种真知灼见。
於兴中,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
来源: 南风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