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昭:社会焦点是改革的切入口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07 次 更新时间:2013-07-16 20:13

进入专题: 改革  

陶文昭  

 

近年来对于改革的议论很多。如何看待改革,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一个重要问题。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存在着对改革的议论,而在于通过议论的理性分析,寻求共识,凝聚力量,不断地完善并推进改革。

改革是持续的接力探索过程

中国的改革一以贯之地持续了30多年,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过去的30多年中,中国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创造了历史的辉煌。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就国家而言,中国的经济总量不断超越一些国家上升到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就个人而言,中国人均GDP从改革开放前的200多美元提升到现在的6000多美元,初步进入了世界中等水平之列。国家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与历史纵向比,我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与国际横向比,我们比同期世界平均发展速度快3倍多。

中国改革的成就还体现在观念和体制上。在改革实践中,我们解放思想,激发了全体人民的活力,形成了改革理念,培育了改革精神,使人们的精神面貌焕发一新。在改革实践中,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与此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我们通过改革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实践证明,改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如何看待发展中出现的社会焦点问题

改革的进程,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不断发现问题、直面问题、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因此我们所面临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也是世所罕见的。我们不能浪漫地把改革当作万灵丹,期望一次性解决全部问题。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生态食品等民生问题较多,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官僚主义、消极腐败形势严峻。正是这些问题,成为社会争议的焦点,也是亟待改革的切入口。

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最根本的要实事求是。具体说来要把握两点。一是要承认问题的存在。我们说改革开放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这里说的是“方向”,而不是说改革的具体措施、改革的具体细节都是完全正确的。不能因为改革的辉煌成就,就回避社会所存在的问题。二是对问题不能夸大。在总体上,应该说,成就是主要的,问题是次要的;成就是全局的,问题是局部的。社会中多数人是改革的受益者,分享了改革的成果,在生活方面都得到了改善。没有这样的总体判断,就会对改革以偏概全,乃至一叶遮目。在具体问题上,也不要夸大问题的性质和程度。是什么问题,就是什么问题;是多大的问题,就是多大的问题。不能将任何问题,都说成是普遍问题,有些是个案的;不能将任何问题,都说成是严重问题,有些是轻微的。我们要重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民生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最关键的还是继续改革

目前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原因很复杂。有些问题是历史的遗留,比如政治方面的官本位、官僚主义等,就深受中国长期封建专制传统的影响。有些问题是发展的不足,比如社会保障的水平还比较低,是因为总体经济实力还不够。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也是在二战之后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之后才比较完善的。现今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搞不起全面的社会保障。有的名义上搞起来了,实际上是低水平的,如同大食堂里的免费蛋花汤,实质性的东西不多。有些问题是体制上的原因,比如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民主法制不健全等。从传统体制转向现代体制,都有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时是新旧两种体制同时存在而相互冲突,有时是新旧两种体制衔接不紧而留下空白,弄不好新体制的优势没有很好发挥,而新旧两种体制的劣势却相互叠加。转型期问题多多,是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多发期。今天中国所存在的问题,有些是改革前就存在的老问题,有些是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既有改革不到位的问题,也有改革不周全的问题。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才更有效。如果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改革,一谈解决问题就放弃改革、否定改革,那就误入了歧途。

有的人一看到当今的社会问题,就想走回头路。的确,遇到问题就留恋过去,这是一种思维惯性。看到腐败,追忆清廉;看到分化,怀念公平。从抽象的角度,希望一个公平和清廉的社会,愿望是好的。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走回头路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发展经济,发扬民主,才是正道。中国不能重蹈“文化大革命”的覆辙。我们的改革正是从否定“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改革之初中央就做出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于“文化大革命”做出了郑重的政治结论。这个基本结论关涉到改革的正当性,关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当性,不能有任何动摇。不能把“文化大革命”等同于改革前30年。两个30年的关系,不等于改革与“文革”的关系。封闭僵化的老路,曾对中国的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劫难,殷鉴不远。我们要正视历史,深刻反思,警示后人。

有的人一看到当今的社会问题,就想走西方的道路。的确,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水平高,有许多做得比我们好的地方,值得学习和借鉴。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进步,都是我们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所取得的。把中国与世界分隔开来、对立起来,是逆历史潮流而动。马克思主义也是从西方传播到中国的。但是,简单照搬西方模式并不能解决问题。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多次做过这样的尝试,最终都没有取得成功。由于西方在当代的强势地位,世界上大多数新兴的发展中国家都主动或被迫地、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西方模式。而环顾世界,除了少数几个后发的国家和地区发展起来进入富国之列,绝大多数仍然处于边缘的地位。其中一些国家在发展状态上比不上中国,而人口上亿的发展中大国情况更不容乐观。不仅如此,最近几十年,一些后发国家恰恰是因为采取了西方模式,才造成了更多的问题。中国人口多、底子薄,今天的一切都来之不易。我们初步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我们找到了一个比较有效的路径,但我们经不起折腾,经不起停滞。改旗易帜,邯郸学步,对中国并非坦途。

改革如何深化,一直存在争议而且还会争议下去。中央要凝聚社会共识,营造主流意识,坚定不移地沿着业已开创并卓有成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我们要不受各种极端思潮的干扰,但也不搞过去的那种思想斗争、路线斗争。有理说理,一时说不清、说不通的,不搞强制,要靠实践和时间去解决。要允许多种意见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正是不同的意见,才使得我们未来的改革更谨慎、更周全、更具有包容性。

实现中国梦需要改革的新探索

中国改革是前赴后继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国梦要坚持改革不动摇。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

实现中国梦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我们要有道路自信。

实现中国梦要探索改革的新举措。目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将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辩证统一起来,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我们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我们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进入专题: 改革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578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北京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