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慎明: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68 次 更新时间:2013-06-08 22:52

进入专题: 人民群众  

李慎明 (进入专栏)  

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只有保持鲜明的工人阶级性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永葆生机和活力。去年是苏共亡党、苏联解体20年。逐渐偏离其宗旨,并最终背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苏共失去人民支持的重要原因。认真研究、正确认识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对于进一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苏共亡党、苏联解体与苏共领导人放弃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走上多党制、议会民主、三权分立的道路有很大关系。3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遇到不少新的情况和问题,有人借此主张在中国实行多党制和普选制。实行多党制和普选制的实质是要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那样,人民的政权就要丧失,社会主义制度就要被颠覆,国家就要分裂,人民就要遭殃。

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我国决不能实行多党制。我们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要求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切实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使我们党的执政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符合客观规律,始终有利于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始终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办事,从而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不顾中国国情,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普选制,必然给我们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苏共领导集团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逐渐脱离、背离乃至最终背叛。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这就明确告诉全党同志,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的过程。一切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同的社会形态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主要矛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政党的根本任务。在完成这一根本任务之前的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不变的是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党的最高纲领,需要不断与时俱进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纲领、具体任务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领导地位的形成,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完成党的根本任务即实现共产主义之前,党的自身建设和党对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领导决不能削弱,而应不断加强和改善。因此,我们要同各种反对党的领导的错误倾向划清界限,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坚持党的领导,也要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地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所有党员干部必须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绝不允许以权谋私,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全党应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为群众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真正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来源:人民日报

进入 李慎明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人民群众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467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