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为什么选择瑞士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26 次 更新时间:2013-05-24 20:31

进入专题: 瑞士  

李克强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3日在瑞士《新苏黎世报》发表题为《为什么选择瑞士》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瑞士是我就任中国国务院总理后出访的第一个欧洲国家。在中国文化中,“第一次”总是具有象征意义。我选择瑞士并非偶然,因为有几件重要的事情要做。这几件都是中国对外开放具有标志性的大事,也都与瑞士有关。

其一是推动中瑞自贸区进程。2010年我访问瑞士时,双方一致同意加快建立自贸区的准备工作。三年多来,两国的相关部门一直紧锣密鼓地推进谈判,进行了九轮并最终结束了谈判。迈出这一步,瑞士将成为欧洲大陆和世界经济20强中首个与中国达成自贸协定的国家,其意义非同一般。

去年,中瑞贸易达到263亿美元,其中瑞士对华出口228亿美元,如果平均到每个瑞士人就是2800美元。达成一个高水平的中瑞自贸协定,中国付出了很多努力。这充分说明,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会停顿,中国坚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推动区域贸易自由化、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决心坚定不移。达成一个高水平的中瑞自贸协定,也等于是树立一个好的标杆,不仅会促进两国经贸合作全面升级,而且会向世界发出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倡导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强有力信号,给中欧经贸关系深化带来新的动力,给两国消费者和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也有利于世界贸易振兴和经济复苏。

其二是加强双方金融领域交流与合作。瑞士长于金融,管理经验丰富,被称为银行密度最高的国家。与瑞方加强金融监管、宏观政策和完善资本市场体系等方面的合作,是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正在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包括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建立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制度、完善金融监管机制等,这将为两国金融企业互动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同时,中瑞可以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中携手合作,为维护国际金融稳定和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发挥“1+1大于2”的作用。

其三是进一步增进两国互信与理解。中瑞关系和务实合作能够达到什么高度,既取决于能否抓住新的机遇,更取决于能否提高双方互信和理解的层次。瑞士是首批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工业性合资企业就是与瑞士合作成立的,瑞士又在欧洲国家中较早承认了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些都构成了彼此信任的基础。中瑞合作要走得更好更远,需要我们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希望这次访问不仅能深化领导人之间的了解和互信,而且能提高彼此国家在对方民众中的认知度,在民间交往的广阔天地播下更多友好的种子。

关于中国发展的机遇,请允许我简短罗列以下几个具体事例:2012年中国的GDP按可比价算是2000年的3.2倍,翻了一番还多;到2020年通过努力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需年均增长7%左右。今后五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左右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中国正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数亿农民转化为城镇人口会释放更大的市场需求。这些都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也会给包括瑞士在内的各国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关于中国政府的政策,我愿强调:对内,我们全面深化市场化取向的改革,释放改革的红利,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努力使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对外,我们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和空间,特别是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转型。

如果有人还受到中瑞间一些差异和分歧的困扰,我想大可不必。中国正在致力于发展经济、保障人权、依法治国。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发展阶段的不同,中瑞间存在一些差异在所难免。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方能优势互补。我们应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深化沟通与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平和地看待对方,借此不断做大共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

我对三年前作为中国国务院副总理访瑞记忆犹新。前后四天的行程中,与政府领导人深谈,与企业家会面,还在漫天大雪中出席了达沃斯论坛年会,日程很充实也很有收获。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未消散,各国需要继续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不搞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尤其是不能动辄就用“双反”措施,还要避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产生的负面溢出效应。

关于这次访问,我想了很多,想做的事情很多,但是访问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把合作成果落到实处,最终还是要靠两国企业、民间和政府的共同努力。这方面双方已经做得很好,还可以做得更好。

因此,我选择了来瑞士访问。

    进入专题: 瑞士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427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