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逸儒:汪辜会谈20周年回顾与展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81 次 更新时间:2013-05-03 08:31

进入专题: 汪辜会谈  

蔡逸儒:汪辜会谈20周年回顾与展望  

今年4月适逢第一次汪辜会谈20周年,两岸,尤其是台北不愿与大陆合作,共同举办纪念九二共识及汪辜会谈20周年纪念活动,这事就已经说明了许多事情。遥想当年在新加坡举行的两岸第一次会谈,新加坡政府及李光耀资政提供了重要的协助,如今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但汪、辜二老俱已乘鹤西去,在汪辜会谈20周年之际,如今再来回顾过去、检讨得失、展望未来实有重大意义。

追本溯源,当年汪辜会谈之所以能够顺利开展,当然得归功于1992年香港会谈所得到的结果,不管是谅解、默契或共识,当时两岸都同意一个中国的原则,只是双方对其内涵的认知不同,但后来却演变成北京坚持一个中国,台北则强调各自表述。本来应该是共表一中或一中不表,结果却表成了两个中国,让事情出现了更多的变化与转折,成了政客操弄的议题,至今争议不止。

90年代初期,由于两岸都面临重大的国际变化,内政改革压力,双方都采取戒慎恐惧的态度,展开初步接触与对话,这些外界都可以理解,汪辜会谈确实开启了两岸对话协商的大门,这至少意味着双方愿意以谈判代替对抗,愿意以务实的态度来解决因为交流、互动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大家对此一致给予肯定,汪辜二老的功绩将留名史册。

客观来看,两岸关系本来就不可能一帆风顺,双方互信基础相当薄弱,上下起伏本也是意料中事。李登辉对司马辽太郎的谈话、康乃尔之行、1995、96年飞弹试射的第三次台海危机,都让双方的关系每况愈下,虽然1998年在上海汪辜第二次会面,但显已无力回天。1999年的“两国论”及2000年的政权轮替,终于让两岸关系濒临破裂边缘,汪辜二老终究无缘再会,徒留遗憾。

两岸经过多年互动,双方交流日渐扩大深化,但彼此的认知差距却是变得越来越大,中共虽然多次调整其有关一个中国的论述,由旧“三段论”中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共是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到新“三段论”中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再到最新“三段论”中1949年以后两岸虽未统一,但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但也已于事无补。北京曾以反分裂国家法和联美制独加以回应,但情况未见好转。

国民党夺回政权之后两岸关系虽有改善,但出于众所皆知的原因,台湾的异化发展仍在持续之中,当前各种台湾的民意调查数据都显示,台湾民众的国族认同已然发生变化,中国成了外国,两岸一边一国,台湾民众虽然多数主张维持现状,但支持统一的声浪在台湾已成少数,并常受打压,即使马英九执政以后,这种现象也未能反转,两岸的竞逐已由过去的经济差距走向政治价值的抗衡。

如今检讨这段过去,双方都有值得检讨的地方。北京未能主动积极的调整政策,不能精确理解台湾的民意变化,总要在压力之下于事后才改变做法,但此时已失先机;台湾方面则是弃绝了过去反共而不反华的政策,丧失了逐鹿中原的雄心壮志,一心只想偏安江左、自外于中国的未来。如果两岸当局不能体察时代在变、潮流在变、民心思变,主动掌握变局,两岸关系是否真能长期平顺发展令人怀疑。

当前,大陆方面当局急切思考进一步把两岸关系的发展由经济的让利、互利提升到另一个层次,希望透过和平论坛的方式,由民间智库先行就两岸政治对话、政治谈判预为研究,厘清思路与做法,但马英九政府对此似乎并不热衷,多次表示当前并无进行两岸政治谈判的急迫性,看来其任内主要的工作就是深化两岸交流,修改歧视性的法律条款及成立两会办事处如此而已,已无宏大志向。

坦白地说,如要推动两岸政治谈判、签署和平协议茲事体大,可以想见将会遭到国内、国际的庞大压力,但两岸进行政治对话并非一无是处,这对降低紧张、增加互信、强化区域安全都有正面助益。而进行两岸文化教育协议的探讨,这对建构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应该也有正面的助益,台北实无必要将其视为洪水猛兽,一味地加以抗拒,但由马英九及龙应台最近的讲话都可看出,台北实在无心于此。

两岸问题虽然牵涉到民心的向背,其中也有制度的差异、认同的困难、不同的发展阶段,外国干预等等问题,但基本上仍然是一个政治问题,透过功能主义的方式固然可以稳固、强化双方的关系,但问题最后的解决仍然离不开实力的因素。如今两岸实力对比已然形移势转,双方强弱易势已成不争事实,台湾要如何在这样艰困的环境下,找出最适合自己的生存发展之道已成当前最重要的课题。

作者是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山所教授

来源: 联合早报网

    进入专题: 汪辜会谈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台湾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357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