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源:“微博无影灯”效应的再思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327 次 更新时间:2013-01-24 16:26

进入专题: 微博  

周培源  

微博促发了公共舆论场的生成,公共舆论本身就带有极强的批判性色彩,这种批判性在当今中国表现得更加明显,官方要有应对和化解这种批判的信心和能力。

微博平台自其诞生之日起就释放了整个社会的话语压力,民众的微博参与热情与日俱增。在实际体验过程中,一方面,因为微博强大的传播力、对现实的作用力而受到大家的关注,尤其是在对事件真相的挖掘、对公权力的监督等方面大显身手;另一方面,微博平台信息庞杂,“水军”无孔不入,“僵尸粉”大行其道,谣言、虚假信息也给网民带来不少困扰。因此,大家对微博的感情也是爱恨交加。

面对微博的负面影响,不少学者提出“微博无影灯”的概念,即微博对事件真相的还原效应。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认为,在微博讨论中,每一个人的观点都有不全面之处,就好比每一盏灯都有“灯下黑”。但是,当所有知情人的观点汇聚在一起时,就会形成一种互相补充、纠错的关系,就会实现真相的再现。

“微博无影灯”的理论渊源及条件

“无影灯”概念在自然科学领域广为使用,在医学手术实践中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其原理就是把高发光强度的光源在很大的灯盘上圆形地排列起来,让灯光从不同的角度照射下来,这样就看不见每个点光源形成的影子。

将此概念运用在新闻传播领域,其本质是想强调信息传播中需要从不同视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在公共讨论过程中,需要消除话语门槛,让不同背景的人能够自由发言。只有遵循“无影灯”的原理,才能接近事实,体现真相,显露真相。

当然,无论是自然科学的“无影灯”,还是引申的“微博无影灯”概念,都需要一定的条件。而在微博平台中,如果想最大程度消除信息传播的“阴影”,无外乎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足够数量的人群对事件的关注。这是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必要条件,没有人关注、没有人参与,就等于没有“光源”,无影灯自然也无从谈起;二是参与人群需要从不同角度、层次发言。参与事件讨论的民众要能够从不同角度出发,全方位地看待问题、最大程度消除盲区;三是讨论者需要有自由的发言环境。民众要能够正常表达观点,不要在讨论过程中刻意隐瞒、屏蔽、让信息通畅流通,才能相互补充、纠错;四是需要有统一的平台、时间对同一事务进行讨论。如果讨论各方没有一个很好的汇聚平台,不能即时反映,所谈论的不是一件事,自然不能形成有效的讨论。

“微博无影灯”的阴影

微博确实存在一定的“自净”功能,尤其是在信息高速流通的今天,我们很难发现长久流传的谣言,不少虚假信息也在传播过程中被揭开伪装的面具。当年沸沸扬扬的“抢盐潮”就是在疯狂传播的过程中最终被民众拆穿,谣言不攻自破。但我们也确实需要反思这种“无影灯”的自净机制。“微博无影灯”效应产生的若干条件,从现实角度来看,确实存在这种机制失效的可能性。

首先,网民选择性关注带来的片面性。我们可以发现,网民总是习惯性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从自己的角度理解、记忆、传播这些事。这样就会导致微博用户总是倾向于关注与自己观点相近的人,喜欢与他们进行互动,并在这样的关注和互动中加强自己的认知,巩固自己的观点。如沸沸扬扬的“方韩之争”问题,支持方舟子的站成一派,坚决拥护方舟子意见;力挺韩寒的则成为另一方,与方舟子一派针锋相对。两派中大多数人最终沦为非理性辩论,是基于原有立场之外的相互攻讦和诋毁,甚至不看证据,不讲事实,上来就是破口大骂。选择性理论让网络信息区隔化,不同的意见也难以交流互通。

其次,刻板印象下的形象危机。所谓刻板印象,简言之就是个人受媒体、社会影响而对某类型人或事物持稳定不变的看法。以城管执法事件为例,由于之前媒体的报道、社会的讨论普遍产生了城管暴力执法、办事不人性、不尊重商贩等印象,当爆发与城管相关的热点事件时,民众总是想当然地将错误全部归结为城管。罗宾汉是英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位侠盗式人物。“罗宾汉情结”是指人们普遍具有的一种心态,只要涉及官民和贫富之间的冲突,往往不辨案情的是非曲直,一边倒站在弱势群体一方。这也是刻板印象给我们带来的思维定势和视野盲点,一旦我们倾向于情绪先行、简单化归,则很多结论都会变得极端不理智。

再次,沉默的螺旋让部分民众有话不敢说。对于许多争议问题,网民在讨论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多种意见,当不同意见相互碰撞时,发言人就会有所考量,判断自己的意见是否属于“多数人的意见”,如果是,则会大胆积极地发表观点;反之,若处于弱势地位,则会倾向于保持沉默。如此反复,就会产生一方观点越来越强大,占据舆论主导,而另一方则沦为沉默。同样是“方韩之争”,当方舟子等人推出韩寒代笔的证据时,尽管还有不少人坚守支持韩寒,但跟帖评论支持方舟子等人打假行为的越来越多,呈现主流态势。这种现象也可以用“马太效应”来解释,所谓“马太效应”就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沉默的螺旋现象实质上剥夺了部分人发表意见的权利,网络呈现的舆论倾向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声音。

微博打通两个舆论场

其实追求“无影灯”效应的最根本目的在于使信息快速、真实、有效地传播,让公共事务的讨论更加客观、全面、有序、有建设性。我们当然无法完全抹去诸如沉默的螺旋、刻板印象等对网民的影响,但我们可以讨论在现有的微博传播格局中,如何加强“微博无影灯”的效应,让我们共享良性的微博环境。

在看待微博环境问题上,我们应该有共识,即,网络舆情不是一条微博、一家之言来构建的,而是要看人们形成的整体意见是否更接近真相。因此我们在面对一些偏激、谬误的言论时,不妨更加宽容——不是说支持这种虚假信息,而是要对整个微博自净机制有信心,相信“大浪淘沙”的过程。

具体实践层面,我们又要注意增强微博的自净功能,即要提供“微博无影灯”得以发挥效应的四个基本条件,要让大多数人能对同一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自由的解读,并给出个人的意见,哪怕这种意见是带有一定的偏见和局限的。同时官方对于信息的自由流动要秉持更加宽容和自信的态度,让网民能够放心地表达民意、鞭笞腐败、揭露社会丑恶现象,释放社会戾气。从更广的层面来看,微博促发了公共舆论场的生成,公共舆论本身就带有极强的批判性色彩,这种批判性在当今中国表现得更加明显,官方要有应对和化解这种批判的信心和能力。

从官民互动的角度来看,显然官方负有更大的责任。只要官方舆论场放下姿态、尽到义务、积极作为,官民两个舆论场就会有更多的重合。

    进入专题: 微博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新媒体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090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网络传播》2012年8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