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政论文学:中国流行米兰昆德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48 次 更新时间:2012-11-26 10:13

进入专题: 政论文学   米兰昆德拉   陈丹青  

黄埔军  

中国流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已经有些年头了,但我一直没读这本书。一是因为我已经超过了读书年龄,半辈子读的一百几十本书,还有好多本没闹懂,懂了的有的用不上,有的没用完。二是本书的作者和书名一目了然,说的是那些年苏联和东欧意识形态统治下的那些事,跟我在中国经历大致,有些不堪回首,所以我不去读它。

最近我却不是这样想了,我认为中国流行遭蹋昆德拉。

先是我在网上偶然看到一篇谈论本书的读后感,是位文化名人读后感。读后感长篇大论的架势首先把我震得知难而退,跳过两三万字直接受教读后感的结论,结论更吓我一跳。读后感没把本书感成流行小说,而感出宗教、哲学、心理学、性学教科书读本,并感出作者在这几方面领域提出了诸种伟大的问题,令全世界永远思考都无法回答。

读后感的这般邪乎,大大超出我对本书一目了然的经验,也超出我对名人所谓读后感的经验,所以打死我都不信。我随后在网上把所有本书读后感的文章悉数收集,读后感数不胜数,怕是中国文化人差不多都表了态。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惯,中国文化人那天不对政府表态、不对公众表态,那天就没有文化可言。我差点被这种表态一致感动得放弃我对中国文化人的一贯不信任,放弃对读后感的不信任。我草草分类抽读了几篇,却欲罢不能地一直读下去,直至读到我绝望。

中国文化人众口一辞,说昆德拉是哲学主义、文化主义大师,本书提了宗教哲学文学性学等伟大的问题,使得中国文化人都有了伟大的思考,够思考一百年。

连百度百科也表态云云:人费解

——生命的存在与价值的问题是任何一个人也无法逃避的问题,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空虚。生命因“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在“追求”的名义下,我们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只是无休止地重复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最终将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由于媚俗,人们往往会用意志代替个人追求,由于媚俗,人们往往会扭曲自我的价值判断以迎合整体的价值取向。当整个价值判断体系完全失重,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无从判别,甚至形成一体时,生命在外界和内心的沉重抗击之下也就变得无所适从,变成了不能承受之轻。

——昆德拉揭示了人类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但他和我们一样,无力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永劫回归'是不可能的。民族历史、个人生命都只有一次性,没有初排,没有草稿,选择也就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不选择媚俗,又能选择什么呢?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另一种更大的媚俗?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么可能避免媚俗呢?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么所有'沉重而艰难的决心'不都是轻若鸿毛吗?这又是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由此对生命的终极意义表示了怀疑,而那是我们的前人认为理所当然而又坚信不疑的。我们无可选择又必须选择,我们反对媚俗又时时刻刻都在媚俗。

——无力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永劫回归”是不可能的。

——我们不选择媚俗,又能选择什么呢?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另一种更大的媚俗?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么可能避免媚俗呢?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么所有“沉重而艰难的决心”不都是轻若鸿毛吗?

……

有的读后感把生命之轻,说是因为宗教的生与死,因为爱情的灵与肉,因为自由的逃避与回国等等,因为这些问题无解所以伟大。

我绝望的是,没有一篇读后感提到东欧国家集权,意识形态残暴,自由主义抗争,读后感的眼睛来来回回盯在几段生命失重后,失魂落魄的爱情故事。而我怎么努力都想像不出,这几段故事如何能扯出那么多伟大的真理。

我有经验,凡是全中国人民众口一辞,特别是中国文化人众口一辞的事,不是跪着胡说,就是蒙着眼瞎说,比如亩产万斤,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度席亲,反思,盛世等等。因而这一次文化人的众口一辞,我习惯不敢轻信,所以还是没有看原著,那拍是有人形容该书的可读性堪比侦探小说:

——几乎每一句话里都有一个隐喻,每一段议论中都有一个陷阱,每一个细节中都藏着一个机关,每一次的话锋一转都是一个暗道。你刚刚觉得柳暗花明,忽然又山重水复。就这样,一重山水一重风景地吸引着你跋涉的脚步。困惑,惊喜,晕头转向,又豁然开朗。(百度百科)

我得看看别的国家是如何读后感的,这一类文化题目,我习惯听听美国好莱坞的说法,他们舍得花钱叙述常识,讲通俗故事。我把好莱坞改篇的影片拿来看了一遍,他们的读后感是这样:

68年前后的捷克,在本国的专制和国际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重压下,人民生命及意义轻得承载不动一点质量,如爱情、道德、责任、自由、国家等等。对这种生命之轻,有的人有失重感,有的人没有;有的人能承受,有的人不能。不能承受的如主人公托马斯,如萨宾娜,如街头反抗苏联坦克的人群等等。无论不能承受的人如何逃避和反抗,生命还是因为太轻而逃不出悲剧命运。

好莱坞的读后感照例是一个通俗故事,几个向强权抗争的自由主义灵魂,老一套的生命与自由主题。只是爱情戏很有些新意,失重的爱情只剩下性欲。一如以往,好莱坞的故事从来无须观众思考,整个故事粗浅得明白,就是一声痛苦的呻吟,前苏联时期意识形态下自由的呻吟。故事只讲述一个平凡的真理,生命有自由才有质量或重量可言。答案更平常:捷克的今天。

好莱坞的读后感和中国文化人的读后感简直相差一个世纪,我宁肯相信好莱坞,所以我仍然不读这本书。

当然,我也相信书中有一些关于媚俗、轮回、遗忘、生与死、灵与肉的讨论,也会有宗教哲学那种意义,但一定是作者从另一个层次阐述自由与生命,帮助另一国度的人对本书作更深层的解读,因为自由国家与强权国家,人的生命不在同一个天平之上。现在的捷克,呻吟已经成为过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已经成了另外的故事,昆德拉现在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痛,而我们还是在跪着。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面对现实,不面对自己?在自由与生命面前,一个个装着是个外国人,绕一个大弯去帮别人读后感,神神叨叨众口一辞。中国的文化人与故事的主人公托马斯比起来,生命不但显得更轻,还有委锁。

我不读本书还有一层意思,是我看了好莱坞故事之后,觉得本书描述的故事,在我们国家时时处处地发生,是老故事也有新故事,像本书主人公托马斯,那宾萨那样的自由灵魂多得是,现代中国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公共知识分子,他们比托马斯更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更渴望自由,更像个自由主义。

于是我想,与其读一本《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不如写一本《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我常常想,遭受21世纪苦难的民族都有他们的历史记忆和反思,他们的文化人都写出世界巨著,比如《古拉格群岛》,比如《日瓦格医生》,比如本书。中国好像已经变成没有痛感的民族,对历史的痛苦没有感觉,所以对正在承受的痛苦也没有感觉,全体失忆全体麻木。中国的文化人写不出一本全世界看得懂的反思历史、记忆痛苦的书,因为他们是中国最没有历史记忆的一群人,只有读后感。

我不是文化人,除了中国历史我没有什么可记,所以我立志写一本上述一样的书,中国读本。中国这么多的托马斯故事,就写不出一本《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打死我也不信。其他的技巧问题另议,书名另议,版权另议,去不去领中华脊梁奖另议,去不去当作协主席另议,等等。

新书的风格不按昆德拉的了,免得中国读者又再神神叨叨,要按就按好莱坞的风格,不需要太多文化,只需要故事通俗和对话平白,这些我的文化水平还够得上。

所以新书的故事就直接套用好莱坞的故事,把主人公、时间、地点换成中国的就齐了。当然要防止自己出名甚至获诺奖后,方舟子找茬。所以新书採用记实主义手法,把真实人物真实事迹一比一移植,真实性、新闻性、文学性加起来,把巴金茅盾金鸡神马奖一网打尽。因为中国现在比托马斯更托马斯的中国版托马斯多的是,公众眼前就有一位活脱脱的托马斯:自由灵魂的拥有者——陈丹清。

在我看来,陈丹清是中国最有传奇色彩、最富有个性、最有青年师表的自由主义者。他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经历和故事,托马斯与他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能把托马斯这点故事说得全世界的人都感动,昆德拉是怎么办到的,我百思不得其奇解,只能由此推断,昆德位与中国文化部长具有同等学历或水平相当,后者可以把一个登记着做好事的普通战士,塑造成为全民学习的榜样。我不是中国文化什么长,所以没有水平相当,但也无须我相当,因为陈丹清已经是中国独立和自由文化人的象征,我要做的就是,把“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这句话写在纸上,再填上他的经历和故事就是了。以下是新书写作的构思和步聚。

原故事的背景是1968年前后的捷克,遭受着残酷的意识形态思想统治,和秘密特务恐怖统治,人民生灵涂炭,生命轻贱;主人公托马斯,首都大医院外科医生,高富帅。

原故事的开始是,托马斯反正就是感到生命之轻难以承受,失重的灵魂于是漂泊无依。高富帅的空虚通常只有一种故事,乘着年轻赶紧离了婚胡搞,爱谁是谁,跟这个搞完跟那个搞。后来托马斯成了胡搞大师,有胡搞原则、比如五搞五不搞;有胡搞功略,比如一次性消费翻脸不认人等等。他那里知道他的这套胡搞大师搬到中国,幼稚和纯洁如同情窦初开。那拍他只听说“阴毛局长”,“二奶CGO”、“三光书记”,,,,,,回去不羞愧得自废武功,也会被惊吓成疾、终身阳萎。

话说托马斯终于在一次上山下乡出诊中,在一个小酒店遇见当待者的村姑特丽莎,漂亮的类型是他以前没有胡搞过的,中国话叫出人意表,又叫别有风情,所以托更加爱谁是谁。这次胡搞大师马失前蹄,搞出一拍即合难舍难分,索性生命轻到底与村姑结了算。但生命之轻结了算还是装不下家庭、道德、理想、国家等等,还得和婚前一样,爱谁是谁与新旧情人乱搞,于是进入故事主题,,,,

新书的背后景是中国,也是1968前后,文革时期的神权意识形态统治,或叫无产阶级专政,其实就是毛一个人对全国人民专政,在他的伟大统帅和伟大舵手下,中国人你专政我我专政你。这种专政比之布拉格更残酷更恐怖更无道,人民不是不能承受生命之轻的问题,大多数人连活着的感觉都没有。故事主人公名叫陈丹清,是个绘画艺术大师,高富帅加江南才子加众多女粉丝。

本书故事开头的这个时候,陈丹清才十五岁,这一年他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到赣南和苏北的农村插队。知青生活之艰苦,生命之轻贱,听听陈丹清这样说:

“我在赣南山中的第一年即学会吃辣,剧烈的辣。农忙时节,田间的饭菜是每人带一小瓶炝熟的辣椒,拌着粗盐,连同密集的辣椒籽,狼吞虎咽。知青的农事多是失败的,直到我离开那里,仍然只会栽种空心菜。空心菜不必照看,自会蔓延,肥料是我们自己的尿,提着尿桶在溪边兑了水,然后洒向菜园--不知是为年轻还是饥饿,我们似乎每时每刻低头觅食,仿佛猪狗。赣南沙土适合种植山芋和花生,收获时,每个人掰断连根带泥的果实,大口啃着,生吃,满嘴辛涩的甘甜。邻家的猫被狗咬断一只耳朵,横在墙角,翌日死了。不记得谁剥了皮,由我拎着去小溪冲洗。溪流清澈湍急,一只剥了皮的猫,脑袋、爪子已被斩去……忽然我撒手,眼瞧血肉模糊的小兽尸出没清波,漂浮着,旋即被飞速奔临的草狗叼上溪岸,迟来的群狗,一拥而上。”——《退步集》

说上山下乡殘废了一代人,许多没插过队的人、特别是7080后不以为然。其实只要想想他们很多人是通过长跪不起,绝食死人才得以回城,回城后马上什么都记不清了,天真烂漫逢人便说“青春无悔”!都饿成这样,你说他们还正常,又打死我都不信。所以说陈丹清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要比托马斯早得多,痛苦得多。

新书写陈丹清插队生活生命之轻,于是灵魂漂泊,心灵空虚,爱谁是谁,,,,,

因为陈丹清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比较早,还没有高富帅,因而不能爱谁是谁的胡搞,好在陈从小喜欢画画,就用画画来填补空虚,来忘记饥饿,没想到自己原来是天才,后来便成了绘画艺术大师。

是不是艺术大师都是从痛苦中来,越痛苦越大师我知之不确,但梵高和陈丹清青年时代都有一样的艰辛痛苦,这些痛苦支撑着他们的艺术生命,越痛苦生命像是越旺盛。陈丹清如果没有这段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经历,能画出像西藏组画这样生命厚重的东西,是不可想像的。

所以新书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故事,一开篇就是传奇,比托马斯除了胡搞还是胡搞,应该精彩多得多。

原故事发展到了托马斯乡下艳遇村姑一节,陈丹清一早就下乡插队了,天天都遇村姑,但熟识的地方没有风景,江南才子总有些恋母情结、佳人情结等等,艺术天才都这样。所以爱谁画谁,想爱谁就画谁,想怎么爱就画怎么爱,情结的事还须等得身体成熟硬朗些讲。

陈丹清先在赣南插队后转辗苏北农村,在南京艳遇了现在的太太。他与托马斯的艳遇对象调了个个:城市医生爱上村姑,插青就爱上女干部。托马斯和村姑的艳遇是好莱坞的卖点,我就咬住陈丹清与女干部的艳遇,从这卖点写开去。

当时陈是一个潦倒插青,空有一身画艺,但江南才子的风流倜傥不亚于托马斯。陈丹青为饱肚子和学艺,在南京四处蹓达画画。秦淮旧地男女青年谈恋爱,从古到今就一个套路,要么落难书生情迷富家女,要么流氓画家三笑点秋香,都是些才子佳人变着花样比缠绵比风流。缠绵得经典的,就编作《西厢记》,成了全国青年爱情手册;风流得三俗的,如唐伯虎如西门庆,就成了扫黄对象,只配编成黄段子。所以南京街头的恋爱,革命前怎么谈,革命后还是怎么谈。以前叫佳人才子,现在叫有为青年、革命情侣,叫法变了,那地处的缠绵和风流衡久不变。陈丹清虽然衣服有些破旧,但风流儒雅又正值风华正茂,一踏进南京,就注定他练的就是这种把式,等的就是这种艳遇。

翻过几本旧书的中国人是可以想像得出,那时节南京街头的陈丹清穷酸又猴急模样。饿着肚子挟着块画板,在常有大家闺秀出没的大院门头、石桥当口,寺庙人堆处来回乱窜,瞪着双本来就溜园发光的大眼,少半是画画,多半在守候。“风吹草影动,疑是玉人来”,一样的心境,却没有那番诗情画意。南京终究是才子佳人的收容所和大舞台,一如现在的非诚勿扰,陈丹清赶不上非诚勿扰,但现在的太太还是让他赶上了。陈丹清的才子佳人艳遇,翻成当时的语言,或且叫插青情迷革命干部女,,,,,又果然干部女最终不顾家里头反对,与陈丹清私定终身偷着把婚结了,又双双私奔去西藏绘画谋生。正是:秦淮桥边,佳人洗尽铅华,风流从简;南京街头,才子翻新把戏,缠绵依旧。

经典一再重复就是俗套,所以,新书省去“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心急嘴巴不急的缠绵;再省去“山无梭天地合才敢与君绝”得寸进尺信誓旦旦的爱情忽悠形;再省去“执子之手,与子慢慢变老”生米煮成熟饭后得了便易又卖乖爱情白条的无耻。

后者是标准的知青版本,写出来粗糙原始得如同牲口作爱。虽然情节铺陈比原著更上镜或更有可读性,但中国有点怪,官员腐败说不得,百姓三俗作不得,想想有时也想不得,作者不省去也会被出版社删去。

我忽然想起,这老百姓不俗还叫百姓吗?怪不得中国文化人读后感众口一辞,他们那里是读后感,分明是中央文件的学习体会。竟然可以用中央抵制三俗的文件精神来理解昆德拉,硬是从昆德拉书里读得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因为媚俗。由此,你便知道所谓中国的文化人众口一辞是什么玩儿,你更知道所谓中国文化是什么玩儿。

总之,新书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与“西厢记”的故事合一块写,虽然没有力比多主义、宗教主义,但经典、传奇、革命、艺术全有;看点、卖点、观点、露点更多。志在不能成为伟大著作,至少也要成为畅销小说。

原故事发展到了托马斯婚后,村姑没有给托马斯的生命增加重量,很快腻透,马上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为此他写些不着边际文学感想发表,再发展到与情人胡搞,搞完回家又与村姑太太搞,连村姑都跟着不能承受生命之轻了,睡觉都作恶楚。不但托马斯夫妻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全国人民都不能承受,于是就有了布拉格之春事件,有了苏联军队坦克开进布拉格镇压动乱,有了托马斯夫妻私奔,双双去国他乡寻找自由,,,,,

新书写的是,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陈丹清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1980年,陈丹青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油画《西藏组画》而成为中国艺术界巅峰人物,引起极大轰动,同年毕业留校任教。当时中国进行的是经济改革开放,还是意识形态思想统治,稳定压倒一切。

此时的陈丹清已经高富帅,但仍感到生命之轻。由于他是艺术家,艺术家的力比多主义或爱谁是谁主义就升华为艺术。像凡高像毕加索,爱胖女人就画祼体胖女人,爱瘦女人就画祼体瘦女人。不过,陈丹清画完胖女人瘦女人还画西藏女人,但只能画穿得严严实实的西藏女人。是不是因为画西藏女人的原因,或且是反正艺术家或外科医生们,自由度少一点就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再加上这种社会精英也叫人精又知道天空海阔,所以陈丹清也像托马斯,夫妻再次私奔,双双去国他乡寻找自由,,,,,。

原故事接下来的是,托马斯是个自由主义者也是个民族主义者,身体的自由代替不了文化思想的自由,在异国他乡生命找不到文化的根,就割舍不去乡愁,所以还是不能承受这种生命之轻,只能再找情人胡搞。特丽莎与托马斯的不能承受不同,她只要托马斯全心全意对自己就行,见托马斯故态复萌,一怒之下就回国回家。托马斯也跟着回家,因为他的生命只剩下她了。托马斯回国后就走不了,原因是他不与强权合作,不向强权低头,不写自白书,也不写撤消原文章观点的声明,原因是他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更不能承受生命之贱,导至护照被当局扣。托马斯绝望得很,更自轻自贱的胡搞,后来特丽莎也学着胡搞,不幸被秘密警察盯上,双双又私奔躲藏回农村老家。

新书写的是,陈丹清夫妇私奔到美国,陈与托一样是自由主义加民族主义,陈丹清在美国也有许多乡愁,依然感到生命还有些轻,依然要爱谁是谁的发泄,艺术家仍旧把力比多发泄在画布上。爱胖女人画裸体胖女人;爱瘦女人画裸体瘦女人,一次画两个,一个画躺着的,一个画坐着的……。陈丹清爱谁是谁一次画两个自然冷落嫂夫人,好在嫂夫人是大家闺秀女干部,大局观和政策水平不是村姑可比,生命更轻的事见得多。女干部始终没有一怒之下回国回家,是否只能跑到KTV唱思乡的江南小调:“良辰美酒奈何天”或“卿本佳人奈何作贼”等等不得而知,如果真的去唱,一定会是越唱越委屈,因为在中国,唱着唱着能唱成女将军。

陈丹清其实也就是插队的命,土插队完了洋插队,洋插队美国多年,文化失重最终还是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加上中国此时经济大大改观,GDP世界第二,政治也开明许多。陈还得到一份清华大学的博导教职合同,乡愁加乡愿,从前的插青现在的艺术大师于2000年回国。这回自由主义累了搞点民族主义,以为满腔热情一身热血,定能提携和拨扯几个同样的艺术大师,报效祖国。

国人喜欢扯主义,这里要学着昆德扯几句主义。陈丹清也算是个民族主义者,甚至还有点像个老愤青,他的画风,他对中华文化的推崇,无不令尊人感受他的赤子之心。不过千万搞清楚了,他的民族主义跟大部分中国人,林林总总千奇百怪的民族主义千差万别。中国人人人都说是民族主义,但在我看来,是有几个民粹主义外,大部分都是投机的民族主义,不过是用民族主义来谋取个人与团体利益罢了。引起全民公愤的有北大的某学生和某教授,团体的就不好说了。陈丹清是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首先是自由主义,然后才是民族主义,在他那里,自由与生命等同。这一点,国人是从他愤然向清华辞职中,见识了一个高贵而持守的自由主义者灵魂。

辞职的故事还是由主人公自己说得清楚,以下是陈的辞职报告。

诸位院领导大鉴:

我在学校任教的续签合同(2002年一2005年),到明年元月15日将届期终。据合同规定,如一方有变动意向,应在到期前九十天知会对方。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在台同到期之日,结束我在本院的教学。

以下是对此决定的说明:我之请辞,非关待遇问题,亦非人事相处的困扰,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当我对体制背后的国情渐有更深的认知,最妥善的办法,乃以主动退出为宜。

五年期间,我的教学处处被动而勉强,而光阴无情,业务荒废,我亟盼回到画架前独自工作,继续做个体艺术家。我深知,这一决定出十我对体制的不适应,及不愿适应。国家的进步在于:个人可以在某一事物上抱持不同的立场。我的离去,将中止对教学造成的浪费。

目前,第四研究室两位2001届博士生刚毕业,尚有2002届与2003届在读博士生各一名,2005年、2006年毕业。另外,今年招进本研究室第一批研究生共四名,2007年毕业。我的请辞,与这六名学生的学业有所冲突,如何解决,愿在我退出的前提下,与领导协商可行方式,恪尽己任。

兹付附件之一,是去年北京外办转请本院外办要我书写的述职报告,经已呈交,因所涉不包括今年,故略作补充。

附件之二《教条与功利》,是前年应本院研究所教改会议要求所写,因写在纽约休假期问,回国过了交稿期,迄未呈交,今原稿附上。

附件之三《我对本院‘学术评价体系报告’的意见》——这三份附件坦率陈述了我对教育体制与本院教学的质疑,谨愿诸位对我请辞的理由有所了解。

另有附件之四(近五年来学术活动的粗略报告)及附件之五(关于遗留问题),希请垂顾。此报告,将同时呈交清华校方、外办、人事办各一份。我的职衔、工作、居留及医疗等证件,合同到期时将会上交,俾便注销。目前借住的团结湖教工宿舍,其入住性质始终未获解释(参看附件之五),何时搬离,听候指示。

再次衷心感谢学院对我的重用与信赖。我与自己的职称实难匹配,深感惭愧。五年教学是我弥足珍贵的人生经验,虽以请辞告终,但我对本院与教学的感情,恐怕比诸位所能了解的更深。某某、年、月、日

当时的媒体这样评论陈的辞职事件:“陈丹清愤然出走,拷问现行中国教育制度”;“陈丹清拂袖而去,是否拂动体制弊端”;“陈丹清对学术行政化的教育体制拍案而起”;“陈丹清走出僵硬的行政化”;“陈丹清出走,我们都有责任”;“向中国大学说不”。

陈丹清说过,辞职无关道德,这句话是说到自由主义者的骨子去了。自由主义者只关乎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或差不多一样意思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前一个是清华老校训,后一个是北大老校训,自由主义说得简单些就是这两个学校的校训。而这两个学校就是因为这两个校训,成为与国际接轨、成为顶尖、成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陈丹清要做的,就是这两个学校的老学生而己。陈丹清与托马思一样,无非是持守一个自由的灵魂,坚持做一个自由独立的自己而已。

在中国,高教改革已经喊了很多年了,中央也试点了好多年了,喊的声音不所谓不高,但喊得莫明奇妙和不知所云的多,所以怎么改怎么试点众说纷纭莫一是衷。其实,中国高教改革只要恢复清华北大的老校训,依照其精神办学就行了,前些年老一辈的教授们就是这样办成世界一流。事实已经证明了的事,全世界都公认是好办法的事,中国怎么改起来就这么别扭?!

这回是中国网络众口一辞,说陈丹清是愤然辞职,中国人心里也明白,愤然的就是上述的别扭。而且陈丹清的愤然一发不可收拾,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又成了画布不能承受之轻,艺术家成了作家批评家。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托马斯只写了一篇文章,而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陈丹清写了三本书。不管书中他愤然作色“他妈的”,还是他烟雾撩绕背后的粲然一笑,三本书本本谈的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辞职愤愤然,后面谈的也是愤愤然。

陈丹清对中国教育体制的这一愤然,直接引发中国学界高教改革的呼声,对促使中国教改蓄势待发和全民共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这种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师表和个性,使他成为青年导师,成为学界新派领袖。而作者总在他身上见到两个老校长的,自由主义大家风范的身影。

原故事发展到了托马斯和特丽莎躲藏回到老家乡下,那边的插队比陈丹清的插队简直是天堂,粮食多得吃不完不说,还可以经常到镇里的小酒馆喝酒、跳舞、嗨皮,自家还有一辆大卡车开来开去。托马斯夫妇也认为回到了天堂,生活从始无忧无虑,托马斯再没有生命之重之轻的烦恼。幸福着一次去镇里,高兴得喝大了,回家途中翻车双双玩完,死翘翘挂了。我总对这个结尾不得要领,在这荒郊野地的东欧平原,就是喝得再大,怎的就能把车开成车毁人亡了呢?或且昆德拉要告诉读者,自由主义者在强权下没有好下场,无论是平原翻车,还是中国的躲猫猫、喝开水都在劫难逃。

新书写到陈丹清愤然辞职后,愤然得一发不可收拾,终日就想骂“他妈的”。但他没有像托马斯再回去插队,陈丹清插过一次队怕了,现在讲演出书一讲起来,说的听的都欲哭无泪。加上中国插队的地方,地都分了或被政府强征了,现在上山下乡的,除了计生队拆迁队污染工厂,就只有倒插门的了。如果这时陈丹清说春青无悔,我准信。

陈丹清没有说春青无悔,说青春后悔欲哭无泪,说得8090后半信半疑,因而有的说他后悔没抄菜刀学贺龙算了,有的说现在说后悔迟了,菜刀都实名了。其实,陈没说后悔菜刀等等,因为无论是旧式江南才子或且新式自由主义者这等人,就是说了也没有人相信,连政府对他的“他妈的”也不当会事。中国这也有些怪,口头上不肖自由主义,心里头却爱得要死;口头上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心里头怕得要死。因而中国政府不像捷克政府逼自由主义回去农村插队,所以陈丹清没有抄菜刀,也没有去插队,继续愤然出书和讲演,一会像个愤青,一会像自由主义。

我总觉得安排托马斯就这样翘了有点潦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还应该有许多挣扎和作为,比如陈丹清。

此时的陈丹清已经是艺术大师了,画的画价钱也已经是大师的价了,又正赶上国家改革了三十年,虽然与盛世距离十万八千里,但国人生命的尊严和自由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许多人感到生命有些质量了,甚至感到伟大了的都有,比如说做鬼都幸福的文化人就是。但陈丹清还是感到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所以愤愤然出书讲演。出书讲演除了与读者分享他的艺术创作心得以外,更多的是反思,反思中国的一切,文化政治经济等等,从民国反思到文革,从文革反思到改革。

陈丹清当然有资格反思,因为中国现代历史发生大的变迁他都经历过;他也当然有能力反思,都成了艺术大师、成为中国文化国际符号了。中国有资格和能力反思的人多得很,但只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人才会去反思,我想这才是国人当真要解读昆德拉的地方。

新书于是写陈丹清反思文革。中国经历文革浩劫后不过几年,反思文革竟然成了禁忌,简直看似一场浩劫刚完,开始另一场更深层的浩劫;一个荒唐未完又制造另一个荒唐。想像鲁迅那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他却又是个大国——骂大的。近来不说“原先比你阔多了”的蠢话了,说“鸡的屁”比你高的大话。所以,纵是陈丹清艺术大师,也无法描绘出“无知到处代表,吃饱就是先进”现代阿桂的模样。但艺术大师的反思反思得更切底更深远,不画阿桂画领袖红太阳,画出浩劫元凶,画出历史真相。陈丹清的毛润之画像系列,艺术成就是什么一个说法?我是外行,但历史价值一定不是一国的多少GDP所能衡量的。我只能说,高华的《红太阳从延安升起》和陈丹清的《毛润之画像系列》就是中国的《古拉格群岛》,中国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新书写到陈丹清反思教改,对中国现在的文化政策和教育政策提尖锐意见和大敢的建言,话题之广远,期望之深切,劲头之十足,从以下部分讲演题目和对象可见一端。

《鲁迅与死亡》(上海交通大学) ·《还原美国梦里真实的纽约》(北京大学)《异端的命运》(北京歌德学院2007)·《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美学与美术的对谈》(南京大学)·《如何成就大师》(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文学与拯救》(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符号与中国文化》(中国科技大学) ·《读书的困境》(云南大学·《讯息与主见》(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苏俄影响与中国美术》(中央美术学院)·《谁养活了艺术家——世界艺术赞助史浅说》(北京大学)·《寻找艺术教育的原点》(西安美术馆)·《阅读与书写》(暨南大学)·《漫谈归国十年》(北京首都图书馆)·《机会与困境·兼谈毕加索》(上海世博园中国馆)·《历史还是现实?》(理想国沙龙) ·《谈谈中国艺术》(北京师范大学)

新书写陈丹清谈许多艺术经验和趣事,美国的,西藏的……

新书写陈丹清回忆民国许多往事,反思现在社会许多真事,鲁迅、胡适……不停讲演写书。

新书摘录些他以上言论的只言片语,或见其机锋锐智,或见其胸怀大志,最终你分不出他到底是艺术大师还是讲演大师;分不出他到底是民族主义还是自由主义,反正他身上有一些民国的范儿,又有一些现代的范儿。

原故事安排托马斯平地翻车结尾了事,新书结尾对这么一个范儿怎么都下不了手,考虑再而三,以下几段话就作为结尾,权当没有结尾的结尾,像他以下说的人和事。

——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根本就怀疑“培养”这句话。凡·高谁培养他?齐白石谁培养他?   

——严格地说,我与每位学生不是师生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不是有知与无知的关系,而是尽可能真实面对艺术的双方。这“双方”以无休止的追问精神,探讨画布上、观念上、感觉上,以至心理上的种种问题。那是一种共同实践,彼此辩难的互动过程,它体现为不断的交谈,寻求启示,提出问题,不求定论,有如禅家的公案,修行的细节。   

——人文艺术学院还要考政治,然后艺术的在考外语。所以我四年找不到研究生,就是仅仅因为他的政治差一分,他的英语差一分。就算他画的和梵·高、毕加索一样好也没用。艺术学院应该招一些疯子,而不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好孩子。   

——你能活着目击如此畸形的教育现状,也是千载难逢的福分。我有时瞧着一幅糟糕透顶的图画,不由得好生佩服:画到这么差,也是本事啊!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胡适任中国公学校长,徐悲鸿任北平艺专校长。搁现在,第一条入党,第二条凑够行政级别,然后呢,领导看顺眼了或把领导捋顺了。于是一层层报批、讨论、谈话、任命,转成副部级、部级之类……这样的“入世”,有利益、没担当。今日大大小小教育官员除了一层层向上负责,对青年、对学问、对教育、对社会,谁有大担当?

新书当然会仿照原故事涉及的各色人等,或对号入座、或东拉西扯地叙述生命的轻与不轻,反正中国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比如中国文化人的见风使舵、落井下石、众口一辞等等。

新书写到这里,陈丹清的故事构思就完成了。往后就该学昆德拉,据故事发生发展、情节人物,插入宗教的、哲学的、文学的、经济的、政治的议论。反正意义拼命往深里说、道理拼命往大里讲。譬如把陈丹清画画的痛苦,立论是力比多主义;把他在南京街头的艳遇,立论不叫媚俗叫三俗;把他出国叫拒绝回忆;把回国叫永劫回归,把反思立论为宗教的救赎,故事就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了;新书就存在主义的心理学小说了,就文学解构学小说了,就。

我终究没有写,也没了完成这本书的打算,因为我看了陈丹清的《退步集〉及续集,〈荒废集〉。这个主义那个主义他都在书里说了,用许多新故事、老故典及自身的事例来说,说得比我明白,比昆德拉通俗。所以要写他自己写,写生命之重之轻都会生动精彩,估计他也一定会写,看他愤愤然的势头。

我依然没有去看原著,没看原著并不妨碍我认为原著是一本伟大的小说。就凭原著的书名,就是一声世纪的呻吟,自由痛苦的呻吟。这一声伟大的呻吟或书名,足以道尽意识形态和集权统治下,生命的屈辱和绝望。这一声呻吟,是对在意识形态和集权统治下,冤死和惨死的千百万亡灵,最肃穆庄重的悼念,最简短震憾的悼词。如果原著中真的有中国文化人众口一辞的另类伟大,那离中国人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远了去了,干我叉事(是艺术大师说的),不读也罢(是我说的)。

    进入专题: 政论文学   米兰昆德拉   陈丹青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大浪淘沙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930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