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座:关于对当前宏观经济战略的思考与建议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02 次 更新时间:2012-10-29 18:27

进入专题: 宏观经济战略  

邹平座  

过去10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有重大的风险,也有重大的机遇。风险在于政府效率不高,庞大的政府系统形成巨大开支却不能生产有效的供给,是需求拉上型通胀的重要原因。国家GDP等重要数据可能被严重低估,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标杆一旦误判,中国经济有失去10年的风险;国际风险步步逼近,全球解决政府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到形成一个良好的国际经济体系和货币(锚)体系还需要10-15年的时间,与全球第一次大危机非常相似。市场风险不断加大,美国政府在以市场手段并购全球资源,货币战与贸易战的背后是资源战。经济理论上也有可能被国外误导和脱离中国实际的风险;中国实体经济遇到从未有过的经济生态和市场环境。经济整体上已经陷入“紧缩性陷阱”;金融效率严重低下,存在较大的国际风险和市场风险。为此,提出如下长期、中期、短期三个方面的建议,供领导参考。

长期战略是:要理顺政经体制和理论体系。推进党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和水平,把中国共产党改造为中国科学党。实现党的科学治理结构和机制,形成科学的民主和民主的科学的上下有机结合和均衡。在经济上实现市场、社会和自然的有机统一。在尊重市场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基础上,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在理论上形成科学发展的经济理论体系与技术体系,海纳百川,形成主流的科学发展的经济思想,指导中国经济实践。科学和科学发展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

中期战略是:充分利用和挖掘“五大红利”,每个红利还足以支持中国经济20年以上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说中国可以实现100年以上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制度红利。中国的政经体制改革可以进一步释放巨大的生产力。包括政府精兵简政,可以增加大量的生产力,城市化、市场化、西部大开发,海洋经济、农村土改、金融体改,形成全球最优的经济、金融生态,吸引全球的优秀的生产要素向中国流动等;二是科学技术红利。不但能创造新的全球竞争力,还可以提升劳动力红利,是中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三是劳动力红利,中国劳动力转移、城市化、劳动力结构的优化调整、国际劳动力的优化配置,科学技术的提升,还可以使中国有20年以上的劳动力红利;四是资源红利。中国地大物薄,资源丰富,通过对资源的集约型运用和新能源开发,向资源中注入更多的科学技术,使房地产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五是国际化红利。在全球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要素的最大收益。与五大红利相对应的是五大“蓝海战略”是:生产力战略(劳动力、科学技术、自然资源)、科技兴国战略、房地产战略、资本市场战略、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短期战略是:1、为实体经济营造全球最优的经济生态环境和价值洼地。2、精兵简政,提高政府的效率和信息化水平,把政府成本降到最低。3、正确处理好民生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4、做好、做大、做强房地产市场,发挥房地产的龙头作用和资源红利作用。5、做好、做大、做强资本市场,发挥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功能,通过高效的较大规模的并购重组把中国实体经济重整一遍,从而优化经济结构,使最优秀的生产力通过资本纽带迅速向实体企业流动,可以较快提高中小企业利润水平,解实体经济之困,也是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应急之策。6、处理好控制通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过增加投入,提高金融效率,实现五大红利的增长,从而提高生产力水平和总体价值水平,防止陷入“紧缩性陷阱”,消除货币泡沫和通胀,实现高增长与低通胀的“双赢”。当前应当较大幅度地下调准备金率,从而降低利率和企业融资成本,促进资本市场发展。中国当前高准备率和高利率政策有违市场经济规律,没有充分理由。7、加强和提高政府的科学监管水平,防止国际风险和金融风险。用外汇储备和准备金储备提高五大红利和支持五大蓝海战略。从而使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强劲增长。8、建立科学发展理论的研究部门,尽快形成科学发展的经济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指导中国经济实践,使全国经济发展高度统一到科学发展上来。大国崛起需要伟大经济理论思想的支持。

邹平座,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研究员

二〇一二年十月十一日

    进入专题: 宏观经济战略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8509.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