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我们应正确判断和把握经济形势,看到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优势,增强战胜挑战、克服困难的信心,不断提高经济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进入动荡时期。近两年,随着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强,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都受到较大影响。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难下,财政状况窘迫。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以及国内经济发展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明显增多,稳定经济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微观方面主要表现为:企业经营风险加大,经济效益下滑。在宏观方面主要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连续9个季度下降,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连续数月在10%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和消费者信心指数均缓慢下降,对外贸易近几个月进口和出口增速均在低位徘徊,外需萎缩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此外,受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影响,各级财政收入增速出现较为明显的减慢。
面对错综复杂的困难局面,党中央、国务院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再次强调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近1年来,我们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不断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注意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有针对性地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总体来看,宏观经济运行呈现缓中趋稳态势,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经济增速保持在预期范围之内。可以预计,随着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到位并充分发挥作用,我国经济增长将进一步趋稳,并为下一轮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基础。
密切关注并积极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动荡
此次我国经济运行出现波动的直接原因是国际经济环境动荡。所以,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环境,正确分析外部经济形势变化的原因和走势,及时采取对策。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有以下几个特点。
发达国家经济面临四重困境。美国经济总量虽然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但增长迟缓、复苏乏力;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在发酵,欧元区经济已陷入整体衰退;日本挣扎在维持微弱正增长的边缘,居高不下的沉重债务使其也有可能陷入危机。概括起来,发达国家经济普遍面临四重困境:一是沉重的主权债务负担,财政赤字不断攀升,居高难下,虽然在艰难调整,但远未达到可持续的水平;二是金融系统仍然十分脆弱,超过万亿美元的不良资产需要处理,金融难题丛生;三是失业率高企不下,美国失业率仍然在8%以上的高位,欧洲一些国家失业率甚至接近25%,而目前的高失业率既是重重危机的结果,也是未来爆发更严重危机的导火索;四是受各自国家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以及各国之间利益冲突的影响,发达国家应对危机的政策空间十分有限,难以达成多国协议。这四方面问题形成恶性互动,可能会延长衰退萧条期,对世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严重问题。在2008—2010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相对于发达国家经济的不景气,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较为强劲。但目前受发达国家危机日益严重的拖累,以及本国经济刺激政策逐步退出特别是自身结构性问题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暴露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明显减速。
世界经济将出现结构调整。一是实体经济的调整。表现为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泡沫部门转移出来重新配置,以及企业对自身产品和市场的结构调整。二是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各国贸易结构调整、国际金融资本的重新配置、全球产业链的重新打造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的调整。三是经济体制机制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加强金融监管、创新金融体制,以及对经济危机的防范和应对等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结构调整,给我们既带来挑战,更带来机遇。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从容应对挑战,牢牢抓住机遇,努力实现科学发展。
我国具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优势
虽然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应看到,我国具备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优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物质基础更加雄厚。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万多亿元,折合美元约为7.5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到5400多美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出口接近1.9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财政收入超过10万亿元,赤字率不足2%,财政实力雄厚;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社会资金比较充裕,金融体系基本稳定。我国经济结构正在优化调整之中,经济规模效应不断增强,防范外部风险和抗击国际经济危机的能力大大提高。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极大调动和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体制空间,特别是近年来出台的鼓励民间投资的多项政策措施,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国内外市场经济环境的磨炼下,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走出去”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升到新水平,东部地区创新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潜力有序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增强,为我国在不利的国际环境中实现较高水平和较好质量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我国有巨大的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潜力很大。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速和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同时,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奠定了基础。我国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为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夯实了基础。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改革,提高投资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同时起到了拉动内需的作用。
积累了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宏观调控取得了重要而显著的成绩。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科学运用宏观调控手段,纠正市场失灵,应对外部冲击,比较有效地防止了经济出现大的起落和价格的剧烈波动。在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我们在对调控方向、力度和时机的把握上,在对调控手段的选择、调控工具的使用上,都积累了丰富经验。
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虽然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曲折,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但和平、发展、合作依然是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仍然存在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的积极因素。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抓住战略机遇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是当前发挥我国优势的重要内容。
坚持“稳中求进”,努力提高增长质量
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中的正常现象。世界经济是在周期波动中运行的,我国经济也不能例外。当经济出现下行波动时,我们不仅要努力减轻或避免其负面影响,而且要因势利导,在提高增长质量上有所作为。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应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顺应经济规律,把握经济周期,在宏观和微观经济层面上采取措施、力求成效。
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重要位置。市场经济通过周期性波动这一自我完善功能对经济进行调节,以达到经济活动的均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周期的下行波动往往是在对社会生产造成破坏的基础上实现均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们不仅要通过宏观调控最大程度减轻下行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应该使经济经过下行波动之后,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实现新的均衡。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无论在宏观层面还是在微观层面都要把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放在首要位置,而不能简单地追求数量。在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的形势下,尤其应坚持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约束条件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在下行波动中取得积极成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宏观注重审慎求稳。针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框架,充分体现了“稳中求进”的指导思想。在宏观层面,“稳中求进”首先是要审时度势,注重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的稳定。在稳定的基础上,争取取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进展、改革开放的新突破和改善民生的新成效。从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看,保持适度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是必要的。在当前形势下,特别要重视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重要作用。做好这一工作,一应把握投资方向,制止对制造业的盲目投资,避免造成新的产能过剩;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应投资于关乎国民经济大局的基础设施项目,制止好大喜功的形象工程。二应重视投资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不仅要通过投资增加更多就业岗位,还要通过政府的社会投资,扩大劳动者接受培训和提高劳动技能的机会,保障劳动者权益。三应拓宽投资资金来源渠道,避免由于过度依靠金融扩张而产生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微观努力创新求进。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微观活力决定着宏观经济的总体状态。微观活力表现为旧的落后成分的淘汰和新的先进成分的成长。企业是否具有发展的活力,从根本上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与经济上行时期相比,经济下行波动时期企业通过创新求生存、求发展的压力更大、动力更强。在当前形势下,应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和推动微观主体的资产重组、设备更新、优胜劣汰,促进企业创新成长、行业发展壮大,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双赢。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