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连奎: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之谜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41 次 更新时间:2012-10-15 17:03

进入专题: 市场经济  

高连奎  

在9 月11 日开幕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温家宝总理罕有地批判中国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者对中国经济刺激计划的歪曲,甚至用了“郑重说明”这样的严肃词汇。他指:“正是因为当时的果断决策和科学应对,我们才避免了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农民返乡,继续保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势头,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防止了现代化进程出现大的波折”。他在讲话中更指有些人把应对危机的一篮子计划说成“不必要的代价”是“不顾事实地歪曲和指摘”。

中国经济运行最突出的特点,是经济增长速度快、波动幅度比较小,温家宝认为这是因为中国政府科学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及时纠正市场失灵,才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落。其实,中国政府早就注意到市场失灵的问题,温家宝也早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等多种场合都反复提到市场失灵的问题。

放任市场害处大

经济学原理中既有支持市场调节的,也有反市场的。

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很早已成为一个最基础的经济学概念,经济学中的“市场均衡”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的,是有争议的。但市场失灵则是建立在一系列实践基础上的,是有共识的,认真的经济学教材都不可能没有市场失灵这一章;而且愈到后期,经济学理论就愈是解决市场失灵的。而经济危机则是市场失灵最大的表现,因此矫正市场失灵是政府经济工作的第一责任。

同时,市场不能解决民生问题,这近年也成为中国经济工作的重点。温家宝在讲话中也特意高声调指出:“这十年,中国发展进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坚持民生优先,我们始终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中国政府这样做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也是符合民众利益的,是人权原则真正的落实和体现。

市场需要自由,但不能放任,放任市场造成的危害肯定比干预市场造成的危害要大的多,现在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于放任经济的发展。可惜中国总是有很多原教旨主义经济学家则天天置市场失灵于不顾,天天反对政府干预。只要简单地百度一下,几乎天天能看到张维迎、许小年、吴敬琏到处赶场的消息。这些人出席的是商业论坛,台下都是企业家,自然要说企业家喜欢听的话,但是如果没有宏观经济的稳定,受殃最大的还是企业家,而不是那些“走穴”的学者。

市场调节和市场失灵都是市场的本质,都不能忽视,市场失灵多种多样,比如讯息经济学指出,讯息不充分和讯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失灵,缺乏讯息市场也会导致市场失灵;制度经济学认为,交易成本过高会导致市场失灵,产业经济学认为生产能力有限,资源稀缺会导致市场失灵;公共经济学认为公共物品会导致市场失灵;企业经济学认为,自然垄断、寡头垄断会导致市场失灵;社会经济学认为外部性会导致市场失灵,而导致市场失灵的因素远不止这些。

如果一个经济学者面对这些市场失灵的因素视而不见,那不是科学的态度。

政府和市场要分工明确,这种分工在经济学中是有界定的,也是有共识的,从某种程度上讲,经济学也是一种帮助或是教政府如何通过适当干预来维持市场稳定运行的学问,政府没必要大包大揽,但该政府干的,政府就大胆干。

矫正市场失灵,改善民众福利,维持市场稳定都是政府分内之事,都是责无旁贷的。

“市场经济”少人用

市场经济在中国转轨的过程中提出,更多是一种政治语言,而非严谨的经济学概念,中国很多经济学家、特别是那些“后文革”经济学家,曾经对中国经济转轨作出贡献,但是现在还用那套陈旧的知识指导中国经济,必然会酿成灾害。

市场经济并非经济学一开始就有的词汇,亚当斯密(Adam Smith)没用过这个词,李嘉图(David Ricardo)没用过这个词,马克思没用过这个词,马歇尔(Alf red Marshall)的《经济学原理》中也没用过这个词,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 )也极少用这个词,中国经济学家虽然频繁运用这个词,但大多数情况下,完全可以用“经济”这个词代替。

市场经济这个词的出现,大概也只是冷战的产物,很多冷战学者称资本主义为市场经济、民主国家,把中国称为指令经济、极权国家。即使冷战期间很多学者都于用这个词汇,而冷战之后,这个词汇就更是打入冷宫。中国那些卖弄“冷战经济学”的人不是为公众服务的,网络上流行的经济学家骇人语录就充分显示出人心的向背。

现在中国政府愈来愈重视市场失灵的问题,在经济工作中也以矫正市场失灵为重点,这也是中国经济能够一枝独秀的秘密所在。

    进入专题: 市场经济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812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