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变化,人们开始关注精神家园的建设。因此,构建中国当代文化的价值观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发挥更大影响力的前提,也在于我们的文化是否拥有明确的、富有生命力的价值观。本报约请了几位专家学者,对中国文化价值观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文化价值观的凝练与构建起到推动作用。
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影响着国民心理和民族认同,大多数国民的价值判断和公众舆论通过媒体和各种信息渠道传达给国家领导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领导人的对外决策。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什么?它们是:和谐、仁、义、礼、智、信、忠、孝等,其中起着统领作用的核心价值观是和谐。
和谐的意思是“事物之间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即合理、适当、恰到好处。合理,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和真理法则做事,适当就是适宜、妥当、恰如其分。和谐价值观倡导的是和而不同,不同事物的合理搭配,恰如其分地组合或融合,事物由不协调达致协调,由不匀称达致匀称,由不平衡达致平衡。在现代社会,和谐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自我身心和谐。
仁是儒家倡导的核心价值,也是中国人普遍尊崇的价值观。它是由血缘亲情扩展而来的。“家和万事兴”是我们中国人普遍信奉的至理名言。这种带有血缘亲情的仁爱价值观延伸扩展到朋友和社会关系之中,形成了正义、礼仪、智慧、诚信、忠诚、自强、厚德等一整套价值体系。
义是指正义和正当。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人不仅有个人利益,还有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人们应当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结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自己的祖国遭受外敌侵犯,处于危难之际,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挥戈上阵,赴汤蹈火,甘洒热血写春秋。
礼强调做人要谦虚谨慎,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法,不肆意妄为。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礼仪,有皇帝祭天的礼仪,有平民祭祖的礼仪,有婚丧嫁娶的礼仪,有迎宾的礼仪,日常生活中还有礼尚往来的礼仪,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在日常生活中孔子特别强调礼貌待人。
智是指明辨是非,知人善任,有自知之明,有智谋。
孔子说:“仁者爱人,仁者知人”,爱人就是做人要有爱心,知人就是做人要有智慧,善于识别人。人不仅要有爱心,同时还要善于识别好坏、善恶和是非。要有抑恶扬善的智慧和智谋。中国历史上有一批既爱人又知人的爱憎分明的杰出人物,如汉武帝时期的军事将领卫青,唐太宗时期的名相魏征,北宋名相寇准、清官包拯,明朝清官海瑞、抗倭名将戚继光等。
信是指讲信用,诚实守信。孔子倡导人要靠自己的劳动而合理、适宜地取得财富,不要靠坑蒙拐骗获取财富。在日常生活中,孔子强调说话做事要守信用。诚实守信,是中国人非常看重的一种道德品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儒商用诚实守信原则办企业,形成了百年不倒“老字号”的企业。
忠强调国民要忠于自己的祖国。这是由血缘亲情演化而来的一种情感和价值观。当自己的祖国遭受外来侵略的时候,就像自己的家庭遭受破坏一样,要竭尽全力保卫祖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忠还包括君子要对自己的家庭忠诚,对朋友忠诚。
孝也是儒学非常重要的一个价值观,“尊老、敬老、养老、送老”是儿女的天职。“老有所养,少有所依”是最基本的家庭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在新中国外交领域有明显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和而不同
和谐思想认为,宇宙存在着多样性的统一。差异不等于矛盾,事物之间的差异有时候会演化成矛盾,有时候则是和谐的必要条件,自然和社会有许多因差异而紧密合作的例子。这种“多样性的统一”是新事物生成的基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指的是君子有不同的观点,不盲目附和别人,却能和谐共处。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就是和谐思想在中国对外战略上的体现。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2002年12月24日,前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美国发表的演讲就阐述了中国外交的“和而不同”的理念。他说,两千多年前,中国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我们主张,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2003年末,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说:“中国之所以选择一条和一些大国不一样的和平崛起之路,就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就是和为贵,就是和的文化,当然我们还要和而不同,这种不同是相互补充,是相互借鉴,而不是冲突的来源。”2005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首脑会议上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概念。
“互不干涉内政”是中国政府奉行的一条很重要的对外政策。当一个国家内政出问题时,其他国家插手干涉这个国家的内政,趁机煽风点火,支一派打一派,这种干涉别国内政的做法是不道义的。中国近代历史时期曾经遭受过西方列强的侵略、掠夺和干涉内政,西方列强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以,中国人民对于外国干涉内政很反感,很不赞同。
2.大国尊重小国
老子的《道德经》说:“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也,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意思是说,“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使天下百川交汇于此。大国对小国谦下,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小国对大国谦下,就可以取得大国的信任。所以,大国应当以谦和取得小国的依赖,小国应当以谦下取得大国的合作。大国不要有统治小国的过分欲望,小国不要过分地去奉承大国。大国小国都各自达到自己的愿望,大国特别应该谦下”。
老子还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说,“江海之所以能成为千溪百川之首领,是因为它总是处于最低下的位置。……正由于不与人争,因而天下的人都无法与之相争。人类唯有从相争相残转变为和衷共济,共存共荣,人类社会才有希望”。
这种观点运用到中国对外战略上,就会倡导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大国强国不要欺负小国弱国。大国不要以本国价值观和政治制度为标准去衡量其他国家,更不应该对不符合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制度标准的国家加以蔑视、打击甚至消灭。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各国都应当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共存共赢。
最近,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就欧盟决定禁止成员国从伊朗进口石油并对伊朗中央银行实施制裁问题发表讲话,表示中方一贯主张通过对话和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中方一向反对对伊朗的单边制裁,更不赞成扩大这种制裁,施压、制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伊朗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复杂化、严重化,加剧对抗,也不利于地区和平与稳定。当前形势下,有关各方应加强对话合作,通过谈判妥善解决伊朗问题。
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投资贸易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体现了大国尊重小国、穷国的态度。由于中国近代遭受过许多外国强加的不平等条约和借款的附加条件,有过切肤之痛。所以,中国对附带政治条件的投资贷款的做法十分反感,也很不赞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处理邻国关系上,中国政府提出“睦邻、富邻、善邻”的外交方针,中国政府大力推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扮演着协调人的身份,在协调朝美矛盾、缓解对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上海合作组织”也是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五国本着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发展的,10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与东南亚联盟、印度、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开展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充分体现了大国尊重小国的思想。
3.高处不胜寒
和谐价值观强调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反对走极端。《易经》乾卦有一个警句说:“亢龙有悔”,意思是说,龙飞到极高的地方会因空气稀薄寒冷窒息摔下来而后悔,说明极端的状态不能持久。老子的《道德经》曰:“物壮则老。”意思是说,过分的强壮的东西就容易趋于衰老。这些至理名言告诉我们,大国不要走极端,不要追求登峰造极的状态。2010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会见中外记者时所说:“中国的发展不会影响任何国家,中国不发达的时候不称霸,中国即使发达了,也不称霸,永远不称霸!”就体现了这一思想。
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意思是说:“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跃起大步想要快走,反而行走不快。自我显扬的反而不能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不能昭彰;自我夸耀的反而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反而不能作众人之长。”这种思想告诉我们,当一个国家日益强大时,不要自以为是、骄傲自大,更不要刻意追求世界老大。在中美关系中,中国不挑战美国的“老大”地位,在不涉及本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不直接对抗美国,善于平衡协调中美之间的利益矛盾,与美国保持“非敌非友”的关系,就体现了这种政治智慧。
4.合理地斗争
和谐价值观,对于非对抗性的矛盾要尽量用协商、协调、平衡的方法去处理,使不协调达到协调、不平衡达到平衡。但是,对于对抗性的矛盾,如外国侵略我们的国家,我们要坚决进行自卫反击,用正义的战争对付非正义的战争。中国有句老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对来自其他国家的欺负、压迫、侵害,要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运用政治智慧和各种手段进行斗争。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就提供了对敌斗争的智慧。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孔子的儒学,还有对敌斗争的《兵法》。譬如,在南海问题上,面对挑衅中国主权海岛的菲律宾,中国政府尽量以外交手段,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问题,但是,为了捍卫本国的主权、领海和岛屿,在需要的时候,也要进行坚决的斗争。
5.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追求的理想社会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为了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和谐价值观倡导国家之间互相尊重,和平与合作,共存共赢。这些思想在中国政府的对外政策中有明显的体现。进入新世纪以来,“和平发展”、“和谐世界”、“互利共赢”成为中国的外交战略。2009年9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提出了“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胡锦涛主席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理想目标直接体现了中国传统和谐价值观,这种提法在国际社会是前所未有的。建设和谐世界,就是要让每一种文明都存在,让每一种文明中的每一位社会成员都焕发出生机。它与弱肉强食、“丛林法则”、强权政治的价值观完全不同,它提供了一种解决国际冲突的新思路。(作者系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