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锋: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内在规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17 次 更新时间:2012-07-31 22:58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刘锋  

党史党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也永无止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性和中国国情的内在要求。新时期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必须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内在规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借鉴创新、实践检验。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实质内核

毛泽东从哲学的高度将实事求是表述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这本身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1941年5月,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1]根据毛泽东的理解,概言之,求“实事”之“是”。当然也有学者理解为:“实”其“事”,“求”其“是”。[2]邓小平曾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3]其中,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都是为了做到实事求是。这就对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作了高度概括。

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的内在规律之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中,实事求是要求一切要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中国特色之路,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抛弃了那种局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文献,局限于按照其他国家革命成功的老路,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路,回答了“革谁的命,谁领导革命,和谁一起革命,怎样革命,革命的前途是什么”等基本问题。理论上的突破推动了实践上的革命胜利,这是我党坚持实事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发展时期,同样需要坚持实事求是。只有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不断地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新征程。

只有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只有科学地把握实事求是这一实质内核,才能保证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先进性,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生动实践。

纵观党的历史,凡是我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时候,党的事业就能顺利发展。90年来我党不断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创新成果,正是我党坚持实事求是的必然结果。凡是我党出现了偏离实事求是的“左”倾和右倾错误,导致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都遭到挫折、损失,恰恰是我党没有很好地坚持和贯彻实事求是的时候。新时期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新境界,就必须继续坚持和弘扬实事求是这一实质内核。

二、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前提基础

毛泽东同志于1958年3月在成都指出:“事物总是有始有终的,只有两个无限,实践和空间无限。无限是由有限组成的,各种东西都是逐步发展、逐步变动的。讲这些,是为了解放思想,把思想活泼一下……要教育干部,中央、省、地、县四级干部很重要,包括各个系统,有几十万人。要多想,不要死背经典著作,而要开动脑筋,使思想活泼起来。”[4]毛泽东同志在这里从哲学上分析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以及方法。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对解放思想的内涵作了科学的界定。他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5]这就要求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打破习惯旧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从而研究新情况,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所以我们反复说,解放思想,就是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6]1980年12月,邓小平又进一步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7]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这一内在规律。这就要求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思想上敢于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使思想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做到实事求是;行动上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破除教条主义、形而上学,敢于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束缚,坚持科学态度,大胆进行探索,通过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表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所在,是我党具有先进性、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前提基础。毛泽东认为,“老祖宗也有缺点,要加以分析,不要那样迷信。”“破除迷信,去掉压力,解放思想,完全必要。”[8]没有思想的解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不可能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就探索不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没有思想的解放,社会主义改造就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历史性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不可能建立起来。没有思想的解放,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姓资姓社的问题、计划和市场的问题、党的性质的问题、发展观的转变等难题就无法解决,这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就无法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会流于空想等。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随着实践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才能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实践。

总之,解放思想规定着和反映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的发展轨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前提基础和内在规律之一,它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内在品质

我党所以能够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原因之一是就是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什么是与时俱进呢?“时”是指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进”是对主体的要求,是指要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就是要根据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不断地把握时代特征,立足时代前沿,善于开拓创新。

正如江泽民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9]要科学把握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必须坚持以下三点:一是要体现时代性。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就要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时代发展和实践的新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二是要把握规律性。必须深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只有深入把握这三大规律,我们才能认清时代发展的趋势,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三是要富于创造性。创造是一个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突破、有所前进的创新过程。时代的前进,实践的发展,必须向人类提出新的历史课题。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就必须对时代提出的历史性课题作出创造性的回答。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重要理论品质。随着时代、实践和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与时俱进中使自己不断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与时俱进的成功范例。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0]在马克思主义问世后的几十年中,马克思恩格斯总是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研究,不断地修正、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其中,对阶级斗争的认识、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资本主义的灭亡是否具有现实性的问题、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方式的认识,以及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的再认识,都体现了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内在品质。尤其是,科学上的每一项新发现,都使得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这些新发现对自己的学说进行充实和修改。同时他们也非常关注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变化并作了深刻论述。而列宁在实践中,也与时俱进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明确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是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社会党人如果不愿意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11]列宁根据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创立了帝国主义论。他没有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将会在西欧北美的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动同时取得胜利的观点,提出了“一国胜利论”;他根据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发展的新情况,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的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而且他对自己提出过的理论成果也进行与时俱进的修改,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就是其中的一个例证;等等。在中国,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又积极践行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规律,提出了“两步走”的中国革命发展战略、农村包围城市与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党的建设、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步解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么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时代课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其中,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市场经济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执政党建设轮、科学发展理论、和谐社会理论等,都是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

总之,新时期要科学把握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内在规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具体实际的基础上,不断地开拓创新。

四、借鉴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最佳途径

毛泽东于1956年8月就明确指出:“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12]这就要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中,善于学习与借鉴国外及他人的一切有益的理论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3]理论创新成果作为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邓小平所说的“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当然也包括理论创新的崭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理论创新成果。中国现代化建设也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从而不断深化创新,才能建设成功。江泽民曾说:“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需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包括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14]

借鉴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内在规律之一和最佳途径,这一规律要求并规定着我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实践中,要善于借鉴国外一切有益的理论成果,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成果和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并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新的实践。借鉴创新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最佳途径,包括借鉴和创新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第一,要借鉴和吸收国内外一切有益的成果,作为我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养料。善于借鉴国内外一切有益的理论成果,不断丰富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必须认真地学习和善于借鉴和运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有益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成果。江泽民指出,“我们必须树立一个明确认识,不管是哪种社会制度下创造的文明成果,只要是进步的优秀的东西,都应积极学习和运用”。[15]同时,要将有益的理论创新成果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性和中国独特的国情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即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然性。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第二,要坚持创新和发展,不断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天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是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的了实际,在探索新道路、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及推动实践创新的同时,又要使马克思主义得到发展。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江泽民作出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科学论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决时代课题的客观要求。发展的根本途径就是创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创新成果就是我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的光辉典范。总之,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必须坚持和遵循借鉴创新这一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规律。

五、实践检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根本标准

实践孕育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和根本依据。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强调,“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6]可见,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根本标准。随着时代发展、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不断呼唤着新的理论创新,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向前发展;实践又对创新的理论成果进行检验,确认理论创新成果的真理性。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对新的实践起着重要指导作用。

实践检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根本标准与内在规律之一。首先,正确的理论指导着实践的前进,生动的实践推动着理论创新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来,立足中国国情,解答中国问题的过程,又是把中国的实践经验上升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产物,没有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就没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如果离开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开辟,就不可能有作为毛泽东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产生与成熟;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难以形成和发展。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活动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础、源泉和动力,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必将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其次,生动的实践是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源于生动的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归纳和升华。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还需要经过实践的经验,才可确认其真理性。列宁有句名言:“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17]实践所以能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现实性特点决定的。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要求,任何郑重的政策必须以经得起严格的客观检验的事实作为根据。”[18]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的理论成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后,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90年来我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对我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要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要继续继承、坚持、理解、运用、发展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2]周为民.实事求是的“实”是动词[N].学习时报,2005:269.

[3][5][6][7]邓小平文选(2)[M].人民出版社,1994:278,279,179,364.

[4][8]毛泽东文集(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75,370.

[9]江泽民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7.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11]列宁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

[1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51.

[13]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4]江泽民文选(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4.

[15]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06.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

[17]列宁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1.

[18]列宁全集(3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20.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597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党政干部学刊》2012年第2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