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8日,中共中央编译局全球治理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全球治理与中国的国际战略”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认为,目前在全球治理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存在三个问题。其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深入发展,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挑战越来越多,对有关问题进行全球治理渐成共识。近年来,世界政治的走向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在全球化继续迅猛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包括人口发展、城市化和大规模移民、社会发展、资源需求与供给、全球生态环境、全球经济及全球财富分配等多方面的发展失衡。非传统安全威胁和全球治理问题日益突出,国家间互动联系日益密切,利益交融更加复杂,对有关问题进行全球治理渐成共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建立更有效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得尤为迫切。其二,需要从全球化的视角总结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增强中国的软实力,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中国的成功发展引起世界关注,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与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但是,中国在快速发展中遭遇“成长的烦恼”和“资本逻辑的打压”,我们发展的国际环境并不是很好。尽管全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但是,一些发达国家从“资本的逻辑”和自己的价值观出发,并不承认中国的价值观和文化创新,它们通常只在有限的意义上承认中国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中的成就和经验,而且还常常以“中国责任论”和“中国威胁论”来指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模式。这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全球化的高度,以国际化的语言,阐释清楚中国的道路和中国的发展模式,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必须把经济、政治、文化、价值、哲学、历史等多重视角结合起来,从全球发展战略的视角,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来阐述清楚中国发展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关切,增强思想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其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是中国不可回避的战略选择。目前,中国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世界格局的变化,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在应对不断增多的全球问题、构建全球治理体系中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加强与各大国战略对话,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和全球治理,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已经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政策主张,体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以及“十二五”规划中。“十二五”期间的中国全球战略,已经不能仅限于如何利用外部市场外部资源,还应谋划全球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这就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如何在研究借鉴其他重要国家的全球战略基础上,更好地谋划中国全球战略包括参与全球治理的战略。
针对目前全球治理中的新问题,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崔立如认为,当前各个国家尤其是各大国均面临着国内的深刻变化,在这个转折时期,旧已破而新未立,混乱是基本状况,不确定、不清晰是基本特征。不同国家政体、文化、发展阶段、发展模式的不同,其所面临问题的轻重缓急不同,导致它们即使能对许多问题达成原则上的共识,也难以达成具体政策上的合作。另外,传统大国与新兴国家之间争夺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的竞争将会很激烈。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吴志成认为,国际主体利益多元化和国际社会民主化程度低是当前制约全球治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关于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国际地位与国际责任,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中国应当采取更为主动的态度,承担与中国国力发展相应的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蔡拓指出,在现行国际机制框架下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是中国的理性选择和当务之急。它可以表明中国认同、维护现有体制的态度,表明中国致力于人类共同事业的态度,表明中国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精神。
关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主要机制和突破口问题,与会专家从增加国际公共物品提供、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等方面展开了讨论。蔡拓认为,加大国际公共物品的提供力度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突破口。从当前来看,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物品离国际社会期望尚远。比如联合国会费的承担,中国近年来承担的会费增速快,但总量小,负担率低。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义虎认为,国际公共物品的提供还包括非物质方面的内容,如参与国际规则的改革和制定。在加强国际合作和提高国际影响力方面,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宫力认为,要加强中美、中欧、中俄合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联系;要抓住变革中的机遇,提高中国在二十国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中的影响力;要正视“西强东弱”的事实,学会区分重要利益和一般利益,在重要利益面前有所作为,在一般利益面前韬光养晦。吴志成认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路径还包括推进新兴国家间的合作,共同宣示新兴国家的作用;主导推动周边的区域治理;扩大非政府组织和地方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培育公民社会,推进基层民主等。李义虎表示,中国经验本身就是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中国设立的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在体制、机制上将为共同治理提供很好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胜军用理论框架说明,全球治理依赖于三种机制:政府部门网络、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中国可以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在机制上还是要靠国家集团的机制,打出中国的优势。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罗黛琳女士认为,我们生活在日益相互依赖的复杂世界里,金融危机、气候变化、食品安全等全球的挑战都要求更深入的全球努力与合作。而现有的全球治理结构,对这些挑战的应对更多是事后反映型的,很少有事先预防型的,它应对全球问题的局限性已经非常明显。因此,世界各国非常有必要在全球治理方面,以新的视角、更加紧密的国际合作,创造全球真正的“善”,减轻全球的“恶”。中国的发展赋予其在全球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即中国既能够理解发达国家存在的问题,也理解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可以为世界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来塑造全球的事务。同时,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能够代表这一类国家在全球事务中发出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