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的基调是渐进的。改革开放以来官方文献中也常用“稳妥”、“渐进”、“逐步”等词形容这种改革。然而,中国改革中也有激进的因素。
第一,在长期渐进中包含短期的激进。渐进改革意味着变化的速度比较慢。但是,中国30多年的改革速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多数时候比较慢,而有的时候比较快。中国曾经历过几个改革速度比较快的阶段。比如,最初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在两年的时间内就几乎完成了,对于中国这样巨大规模的国家,速度不能不说是很快的。
第二,在制度渐进中包含体制上的激进。在某种意义上,渐进意味着对既有性质的坚持,激进意味着对既有性质的改变。中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在制度层面上,中国改革的性质当然是渐进的。然而,在体制层面,中国的改革是一场革命,尤其是经济体制。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几乎是180度的转变,不能不说是激进的。
第三,在整体渐进中包含局部的激进。中国改革的全局是渐进的,但这不排斥某个时候在某个领域、某个部门、某个地区采取激进方式。通过一些领域、地方和部门的突进,可以发挥带动全局的作用。中国改革在不同时期都有相对的重点,这些重点相对于其他方面,改革的速度就比较快。
以上分析表明,在中国总体的渐进改革中,激进因素不可忽视,并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回顾30多年的改革进程,中国在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关头所推出的举措都是果断而有力的,有些政策的实施力度远远超出了渐进的含义。更周全地说,中国改革走的是一条以渐进为基础并与激进有机结合的道路。
中国的渐进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对比有些国家走激进之路所遭遇的曲折,中国所取得的成功更为显著。然而,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改革模式,中国的渐进改革也产生和沉积了一些问题。中国改革之初提出的一些问题,有些解决了,有些直到今天还是没有解决。一些改革拖而不决,渐而不进。渐进改革中的先易后难路径,容易改的先改了,留下的都是难改的了,似乎改革的成效在递减,改革的难度却在递增。渐进改革选择阻力小的路线,一些困难的问题起初不敢轻易触动,到后来有可能积重难返。
中国从基本上选择渐进式改革有深刻的原因。中国改革不改变基本制度,所以与渐进方式是相适应的。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改革急不得,要做长期的打算。中国的改革是与稳定和发展紧密关联的。中国在改革过程中考虑到稳定因素,避免引起大的社会震荡,并且力求在改革中保持发展势头,因而选择“不停车检修”的渐进方式比较适宜。中国的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经典作家没有讲过,前人没有做过,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渐进改革的摸索前进,有助于避免犯大的错误,并在总结经验中把握规律。
中国从实际出发所走的渐进改革之路,实践证明是一条成功之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辩证地看待改革的渐进与激进。
第一,渐进与激进的区分只是相对的。渐进和激进的表述并不足以完全概括改革的复杂性。现实中的改革,渐进与激进总是交织在一起。中国的改革在长期渐进中包含短期的激进,在制度渐进中包含体制上的激进,在整体渐进中包含局部的激进等。就具体改革而言,一项改革措施多少时间完成算渐进,多少时间完成算激进,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第二,渐进与激进取得成效都是有条件的。无论是激进改革还是渐进改革,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都能在历史和世界上找到成败的事例。中国选择渐进改革是基于现实国情的考虑。但是也要看到,现实情况不是凝固不变的,改革路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看实际条件和适用范围。渐进或激进都不是唯一的路径,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路径,都不是永远有效的路径。
渐进和激进都只是服务于改革目的的手段。中国未来更要重视改革手段的综合运用。当今中国要稳中求进,既要“进”还要“稳”,渐进仍然是基本的选择,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这并不是要我们把渐进当作万灵丹,在何时、何地、何事上都搞渐进。改革中渐进与激进这两手,要很好地配合使用。在某种意义上,总体渐进的改革需要激进开辟道路。就整体与局部而言,通过局部率先突破,从而推动全局的变化。就长期与短期而言,渐进改革进程漫长,但起关键作用的往往只是几步。关键的几步是暴风骤雨式的,其余则是和风细雨式的。关键的几步走对了、突破了,整个改革才会比较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