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菲黄岩岛风波未平,中日钓鱼岛主权争议再起波澜。继日本政府摆出全面支持购买钓鱼岛计划的姿态后,日本右翼团体组织逾百人,分乘多艘渔船,由官方两艘大型巡逻船护航,10日在钓鱼岛附近海域举行钓鱼大赛,企图宣示“主权”;在野的自民党则紧锣密鼓推动法案,将购岛行为“合法化”;民间团体向冲绳县石垣市捐赠钓鱼岛的动植物资料,以保护生态为名,推动守护钓鱼岛。而在日本朝野联手加紧侵吞中国钓鱼岛的背后,除了一些固有的政治利益诉求外,更多的则是日本民族危机感扭曲升华的一种表现。
日本上演“钓鱼”闹剧
根据购买钓鱼岛的发起者,日本右翼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部署,东京都政府将于今秋之前登上钓鱼岛调查,年底向国会提交议案,并已募集超过10亿日元的购岛资金。石原不仅将“购岛”闹到日本国会,向政府施压,而且窜到美国活动,寻求西方舆论支持。在石原煽动下,日本右翼势力近来十分疯狂,甚至有学者号召日本国民捐钱“购岛”,“花钱买一份对抗中国的快感”。
与此同时,日本在野党自民党日前提出《无人国境岛屿管理法案》,规定政府可购买钓鱼岛等无人岛屿及强行取得所有权,不久将提交国会审议,推动将购买钓鱼岛的行为“合法化”。而日本“尖阁诸岛文献资料编撰会”也已向石垣市捐赠一批钓鱼岛的资料,当中包括50册由琉球大学学者在上世纪50至60年代对钓鱼岛进行动植物生态系统调查的资料集。石垣市长中山义隆还宣称,这些资料将成为要求登岛、保护岛上物种的手段。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因发表反对石原“购岛”的言论而受到日本外务省警告,被迫道歉。其实这位大使只是说出事实,他担忧“购岛”引发外交争端,危及中日关系取得的成果,并未涉及钓鱼岛主权归属,这样的言论都为当局所不容,表明日本政府对石原“购岛”的立场已由默许转为公开支持,由“暗夺”转为“明抢”。
目前来看,日本是下决心要在2012年内对钓鱼岛进行实质性占领。如果说,日本曾在钓鱼岛问题上有所顾忌,那么随着近年美国重返亚洲,日本为虎作伥,愈来愈肆无忌惮。但需要注意的是,石原主导的“购买钓鱼岛”计划,得到日本政府全面支援,有一个深刻背景。日本政治与经济长期不景气,令国民对政府与政治感到失望,期望强势拯救国家。而中国崛起也令日本颇感失落,产生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甚至有“逢中必反”的畸形心态。
中国加速扭曲日本危机感
众所周知,日本素来是一个有着强烈危机意识的民族。而这种危机的形成,一方面来自自然资源贫乏,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现实环境。更重要的则是学术界极力推崇的无常感。在学术界观点中,日本是一个地质结构极不稳定的岛国,自古以来就遭遇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比如台风、海啸、地震、火山爆发等,日本人的生命与财产经常处于危险之中,随时有可能被摧毁,于是在日本人的民族意识中,形成了一种生死无常、福祸无常、兴衰无常的无常感(mutability),这也就是日本人有危机感的深层原因。
回到现实来看,从日本对中国及其邻国的政策,日本目前所谓的“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手制造的。在对华问题上,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使日本深感其东亚主导地位受到“挑战”,于是宣扬“中国军事威胁论”,制造“危机”。在处理与他国的争端时,日本不是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矛盾与冲突,而是强硬推行自己单方面的主张。这在其解决与中国、韩国和俄罗斯的海域和领土争端中皆有体现。但实际上,中国并未将任何国家当作敌手,而日本却在周边树起一个个“假想敌”。
当然,现在的日本渴望拥有二战前的辉煌。随着冷战结束国际和东亚地区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日本不甘居于“经济大国、政治侏儒、军事附庸”的地位,谋求成为政治和军事大国。为了引导民意支持,制造外部“危机”就成了最为有效的手段。而日本“危机”意识下掩藏的可能是新一轮的国家扩张主义。上个世纪初,“生存危机”曾被日本作为对外扩张的借口。进入21世纪,日本以“资源危机”、“安全危机”为借口,确立了新海洋扩张战略,加强了对海洋和领土资源的争夺。这不能不使人担心它是否会再次走向国家扩张主义。
眼下,虽然中国从日本夺走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但日本在不远的将来仍会是一个强国。日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仍是中国的9倍以上,日本还拥有亚洲最大的舰队和最先进的高技术产业。从另一方面来看,迄今为止,中国崛起给日本带来的几乎都是收益。因此,日本有必要突破与中国对比力量的心理定式,逐渐接受中国在很多方面都比日本大甚至比日本强的战略预期,以此为基础思考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