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战略形势正在发生史无前例的深刻变化,金融危机标志着西方统治时代的终结,替代性的领导架构尚未出现,世界秩序缺失,国际变数大增,安全形势堪忧,大风险孕育大机遇。对于中国而言,它有几层含义:第一,变化无常,无人称雄;第二,在全球机遇大于挑战,在东亚挑战大于机遇;第三,从中长期看形势对我有利,从短期看形势十分严峻;第四,既有大挑战,又有大机遇。未来10年是关键期,开局之年是战略设计年,也是战略调整年。要突破战略瓶颈,破解前所未有的战略性难题,大战略设计、大战略运筹最为重要。我们要以全球战略眼光,制定好、贯彻好一个明确的大战略,即一个前瞻性的全方位战略,向东西南北四个战略方向有区别地推进,在整个国际战略空间中,南北战略基轴线与东西战略拓展线纵横交互运作,增强中国在全世界的战略效能。这个大战略的核心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字:南北稳,东西进。换言之,中国大战略的垂直线是纵向连接,求深度;大战略的水平线是横向拓展,求广度。
一、南稳东亚和美国,稳住战略重点
南面是我国周边地区的主要面向,主权冲突性矛盾激化,巨大的战略性压力剧增,构成我国大战略的战略重点,一定要稳住。
一要稳住以南中国海为焦点的东亚,防止三海联动,控制住局面,软硬两手都要硬,齐头并进,不惧不躁,不再做被视为“软弱”的无节制忍让和妥协,不再放纵以小欺大,结束菲越等国边分享好处、边挑起事端的局面,要像在此次黄岩岛事件中那样显示自己行动的清晰原则,敢于对峙,敢于立信立威,树立起“靠得住、惹不起”的大国形象,增强对此事态的主动把握,表现出定力,谁敢打第一枪,坚决奉陪,必要时传递出中国“不想战争但决不惧怕战争”的清晰信息,要敢于显示强制力量,要用不断壮大的实力行使主权和维权,只有敢于维权才能真正维稳。
黄岩岛事件是菲律宾有意试探中国在南中国海问题上的主权底线,中国要借此机会打破菲律宾正在为南海其他声索国树立的闹事模板,展示中国解决南中国海问题的新模式,也不能让菲律宾控制闹事的烈度和节奏,想闹就闹,想停就停,必须让它们为此付出代价,中国要顺势而为,力争在此次争端中确保对峙完胜,并在黄岩岛设立永久渔业基地,控制该岛周边海域,掌握通过环礁唯一通道前往该岛的控制权,不能再失去在南中国海的机会了。这将为有关各方观察中国对策提供一个关键的参考指标。更重要的是,应以此次对峙为契机,尽快展开加强南中国海治理的系列行动,逐步恢复对争议岛礁的有效管辖。目前,不但在南中国海,在东海和其它海域也同样可以看到中国执法船主动出击,把海洋事务作为中国内部事务处理,凸显了中国捍卫主权的坚定态度,这是中国海洋政策调整使然。中国还应立即建立海岸警卫队,全面提升海洋执法的密度和级别,敢于使用各种手段,捍卫亚洲和平发展与海洋安全局面,在海洋战略态势中占据战略主动,其中包括加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油气田开发、旅游开发、鼓励渔民恢复在争议海域的传统渔业活动以及规范和强化行政管理等,同时,奖善惩恶,对首恶者实施全方位制裁,置其于困境,只用规劝和抗议让作恶者冷静下来往往是徒劳的,我们更没有向它们嘴里塞糖果哄它的义务。我们重点要以基于经济优势的务实合作为手段,大力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把经济优势转化为政治和战略优势,着力破解美国在东亚的“合纵”,克服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经济体系与以美国为核心的东亚安全体系二元分离的现象。
目前,美国正在最大限度盘活在亚太地区的“存量”战略资产。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该地区采取前所未有的努力,推行“前沿部署外交”和“巧实力外交”,开展新战略与经济对话,创立和加入重要的多边机制,甚至突破与缅甸的关系,以巩固原有联盟和建立新联盟,这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像菲律宾这类国家的底气只是来自美国对南中国海问题的介入。但是,最终阿基诺总统也只能望洋兴叹:“我们不能依靠别人,只能靠自己。”美国对自己义务的看法和其伙伴的期望之间存在明显差距,简言之,无论在战略上还是战术上,只能是美国绑架别人,而不能是美国被别人所绑架。
同样,稳住朝鲜半岛的局势也是一项严重的任务。中国要推行积极的危机管理政策,维持朝鲜半岛稳定,敢于对朝鲜的行为坦率表达自己的态度,赞成就是赞成,反对就是反对,避免朝鲜误判中国的对朝思维,更不用说“绑架”了。中国不能什么都承受,也没有在国际场合总得护着谁的义务。中朝是朋友,朝鲜就必须把中国当成朋友,就应该像胡锦涛在今年4月23日会见朝鲜劳动党代表团时说的那样,加强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战略沟通和协调。朝鲜不能搞突然袭击,不能搞莽撞之举。朝鲜应该对两国关系保持高度的理性和冷静。中国是朝鲜政治稳定、国家安全、经济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意义绝不小于它拥有的核武器和战略导弹。中国支持朝鲜及半岛稳定,但是中国大战略的面相当宽广,如果朝鲜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就应当珍惜两国关系,不断扩大共同利益,防止战略不协调。
二要稳住美国,保持中美关系基本稳定,至关重要。随着美国战略、军事和外交重心开始向亚太地区转移,一个以关岛为大脑,以韩国、日本和菲律宾、新加坡以及澳大利亚等国为手脚的战略态势逐渐清晰起来。据参加今年年初日美磋商的人士透露,美方表明的基本想法是,逐步形成包围中国的态势。4月27日日美双方出台了新的驻日美军重组计划,将美国海军陆战队分散到关岛、澳大利亚、冲绳等地,进行由“点”到“网”的布局。日本媒体披露美日密商的每个细节都与中国有关。这是一个遏制中国崛起、从战略上动摇中国的战略。《德国之声》评论称,美国正在给中国套上火环,两国关系势必前所未有的复杂。著名美国学者裴敏欣认为,“中国处于世界上环境最为险恶的一个地缘政治区域内。”南中国海已经成为世界新的地缘政治节点。美国是中国海洋问题的根源。
中国的战略选择只能是增强实力,加快推进海空军转型建设,拓展深化军事斗争准备,以快速发展的综合实力破解美国以“军事对抗经济”,破解美国新战略所推行的对华“海外制衡”战略。我们要战略反威慑,不要一味战略忍让。我们可以绕开正面冲撞,以反“海外制衡”战略赢得时间、空间和主权权益。美国的战略重心东移尚处于初始阶段,在目前的情况下,美国由于财政约束,显然无法为其提供必要且足够的资源。美国企业研究所专家丹·布卢门撒尔担心,“我们正在拍着胸脯吹嘘自己的国防战略,但却没有为其提供必要的资源。”美国《华尔街日报》认为,在美国军费不足的情况下将重心转向亚洲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战略。况且,美国在东亚的“合纵”策略能否完全奏效也困难重重。在这一方面,中国有很大的战略回旋空间,也可以有很大的战略作为,将美国向西太平洋投放力量的成本提升至其承受不起的水平,是一个很好的战略选择。
时间在中国一边,三十六计拖为上计。美国“民主独裁”+“军事专政”之路前途如何,美国是否能像历史上那样,在危机中重生并变得更加强大,以及新干涉主义的历史命运多舛与否,尚待观察。但应对国内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已经成为美国接下来一段时间里的重中之重,无论如何,美国称王称霸的时代只属于20世纪,现在连美国所谓的太平洋世纪也明显不属于相对实力衰退的美国了。
中国对美战略应把地缘竞争与超地缘竞争有机地结合起来。
由于21世纪中美之争说到底是创新竞争,因此,这一战略的重点应是导向创新竞争与合作,全面总结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经验与教训,诚信对话,深度沟通,努力建设新型的大国相处之道和互动模式,照顾敏感度,保持舒适度,率先垂范,心理疏导,使美国调整对大势的认识,把两国的智慧结合起来,共创历史新心态,共创国际新规范,力图使中美关系的主流归于和平发展。布热津斯基在2012年新著《战略憧憬:美国与全球力量的危机》中,针对新兴国家的崛起,提出美国应当具备历史性和战略性的眼光,避免过多正面冲突,要注重合作。当然,牵制中国崛起仍将是其战略憧憬之一。
同时,提升中俄战略协作的层次,以反制美国对华“海外制衡”,作为对美战略的辅助部分,软硬结合,综合运用。
二、北稳俄罗斯,建立稳定的战略“准联盟”
俄罗斯是中国打破美国对华“海外制衡”最强大的战略伙伴,中俄在最核心的国家利益上的相互间重大战略需求越来越强,建立稳定且高水平的“准联盟”战略关系,可以作为中国地缘政治战略的压舱石,以便与美国进行适度的地缘竞争。李克强副总理访俄和接下来普京总统访华将深化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关系,从而有利于提高共同应对新挑战、新威胁的能力。
把中俄战略关系提升到“准联盟”的可行性在于:
1、俄罗斯像中国一样,被美国视为潜在威胁,备受西方战略挤压。美国对俄战略维持了削弱和打压的惯性,俄罗斯意图借美欧之力走复兴之路也被堵死,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和总统大选受到西方粗暴干涉,美国非政府组织已渗入俄罗斯全境,资助反对派团体,试图搅乱俄罗斯局势,期待在俄罗斯发生有破坏力量的街头革命。普京批评西方试图削弱俄罗斯,特别是美国常常试图进行“政治操控”,包括在传统上对俄罗斯至关重要的地区,以及在俄罗斯举行选举时。
2011年10月普京发表文章,公开宣布准备建立欧亚联盟,使之成为与美国、欧盟、中国并驾齐驱的全球力量中心。与俄罗斯有着相同血缘、宗教、文化的乌克兰,一直被俄罗斯精英视为俄再次崛起不可或缺以及欧亚联盟的重要支撑。美欧从发动“橙色革命”令乌克兰明确西倾战略,到今年3月欧盟赶在普京上任前与乌克兰草签准成员国协定,使普京的“欧亚联盟”宏图遭釜底抽薪。俄罗斯频遭西方打压,忍无可忍,又无对抗的实力,借华之力补己不足是自然的选择。
美国欲建欧亚反导系统寻求“全球合璧”,以遏制中俄的核威慑力,变相提高其空间进攻能力,这破坏了全球战略力量的平衡,成为中俄加强战略反制合作的新因素。俄罗斯频频暗示愿与中国就反导问题展开合作,期待建立反导阵线。反导系统的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多,中俄合作搞,可以优势互补,既能充分展示俄罗斯的科技储备优势和系统整合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中国的单项技术研发优势、现代化生产工艺流程和资金保障的作用,做到费用分摊、技术共享。反导合作和大规模军事演习主要是战略层面的合作而非军事同盟。中俄有能力进行联合研制、部署、管控和演习,从两国开始,直至覆盖整个上合组织,形成集体安全网络。
有美国专家说,“美国的侵略性政策迫使俄中站在一起。” 强大的外部战略压力而形成的共同安全利益会促成某种结盟关系。
2、对于俄罗斯来说,中国的战略价值陡升,它需要中国的政治支持,中国的金融实力、急速提升的高科技和高端装备业也可以助俄罗斯现代化一臂之力。当前,俄罗斯面临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压力,创新经济发展缓慢,市场经济体制亟需调整和变革,普京欲让俄罗斯“经济之帆”乘上“中国之风”,将“中国潜力”用于俄西伯利亚和远东的“经济崛起”。2011年中国首次成为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两国正寻求将2015年双边贸易额提高到1000亿美元,到2020年再实现翻番。两国贸易和投资合作走势看好,将突出战略性重点领域、大项目、高技术、金融等合作,把相互投资作为优先方向,扩大地方合作交流,而能否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开发问题上进行深度合作将是深化中俄战略关系的试金石,因为这涉及俄罗斯“远东大开发”的国家战略。
3、2011年普京选择中国作为其宣布参加总统竞选后最先访问的国家,双方宣布加强战略合作以应对亚太地区的竞争。2012年2月27日普京在《莫斯科新闻报》上发表题为《俄罗斯与不断变化的世界》的文章,视俄中关系为外交基轴,把它放在比俄欧和俄美关系更突出的位置。他明确提出,俄罗斯需要一个繁荣和稳定的中国,而中国则需要一个强大而成功的俄罗斯。他强调中国的崛起不是威胁,而是俄罗斯发展经济的“东风”。俄罗斯欢迎中国的声音响彻世界,因为俄罗斯与中国具有建立平等的国际社会的共识。他表示,双方将继续在国际舞台上互相支持,特别是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和联合国安理会中继续合作互动。普京要把经济、外交重心转向亚洲,就必然深化中俄战略关系。普京就任总统后将率先访华就是一个明证。
普京的总统任期大致会覆盖中国十年关键期甚至更长,他有望长期执政为建立和稳定两国新战略关系提供切实的保障,而普京上任之时,俄罗斯经济、外交重心将转向亚洲,又恰逢中俄在处理叙利亚危机问题上深度合作,这是中俄建立新战略关系的绝佳时机。如果我方能够抓住这一战略时机,主动倡议与俄罗斯建立高级别战略对话机制,建立实质上的战略“准联盟”关系,即“联”而不“盟”或“非盟之盟”,也即不是盟友的盟友关系,乘着两国关系处在历史最好时期,把目前这一最好、最重要的战略关系推向更高水平、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提升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起高度政治信任,就世界事务进一步作出战略规划,整合出巨大的战略资源,像“准盟友”一样联手做事,并吸引一批“准盟友”,这样,可以用最低的成本来保护各自国家的战略利益,完全有力量反制美国,对付美国构建的全球联盟网,使其盟友惶恐不安,很多事情上的力量对比就会改观,特别是中美俄战略大三角关系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同时,俄罗斯的对华疑虑也会消除,两国之间的一些结构性问题会淡化或解决,互补关系会得到强化,北极完全有可能成为中俄合作新平台。这不是军事同盟,而是一种实现国际安全合作的模式,因其具有灵活性、便利性、隐蔽性和更多的行动自由而成为一种隐性安全管理机制,它主要是一种战略默契、互信和协作,即有“联”之实而无“盟”之名,这种关系只要求实行战略联合,寻求可靠的战略盟友,并不要求放弃各自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但可避免成为单枪匹马的“孤独大国”。世界战略形势发展已经在迫使中俄采取这一行动,给两国战略关系增添新的内容,建立新的战略合作形式。“准联盟”是中国的主要战略手段之一,旨在锻造一种新的大国关系模式。
这样的话,在世界心脏地区就会出现一个准超级核心力量,它意味着世界政治的大转变,中俄战略“准联盟”就会成为中国地缘战略之锚,有望增加对美国的战略威慑。当然,中俄作为新兴战略性力量,它们的新战略关系并非要挑战或取代美国霸权,或取得总体优势,它只是一种战略回应,只是要与西方国家关系取得平衡,捍卫自己的战略利益和世界的公平与正义,尤其是在亚太地区不被歧视,包括让外界适应两国海上联合军演。
对于美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致命的危险。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主张西方应将俄罗斯纳入大西洋体系,他警告说,“欧亚大陆的联合将是美国的噩梦。”华盛顿的战略家一直对这一最大潜在危险忧心忡忡。为此,他们在俄罗斯妖魔化中国,又在中国宣扬俄罗斯的负面形象,并通过其控制下的媒体在全世界抹黑和贬低中俄两国。中俄在安理会否决有关叙利亚问题的提案后,美国外交政策全国委员会主席施瓦布就此表示,中俄之间只是出于短期权宜之计的“方便婚姻”,而不是长期的战略性结盟。令西方恐慌的不仅是以后中俄经常会联手对美国说“不”,更是中俄之间可能形成新的战略默契和关系。有人担心这只会给对手树起一个巨大的靶子,对双方的国家战略都很不利。其实,不管你如何示好,美国步步紧逼,靶子已经树起,拳头攥得更紧了,战略口袋也越收越紧,你不得不有所反应,一味畏葸不前,适得其反。正面引导加上适当反应有利于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
三、战略拓展之一:东进拉美和加澳新
西方的相对衰落和陷于困局,在全球给中国腾出了不少战略空间,尤其是在新兴世界,加深对东西两侧新兴地区的开放是当务之急,时不可失,机不再来。中国快速形成的巨大生产力是面向全球市场的,不可能完全被倒逼进内需市场。
在东面要与美国逆向而行,越过太平洋转向拉丁美洲。拉丁美洲已经不再是美国静静的后院,古巴和马岛问题拉开了美国与拉美国家的距离。拉美国家中左翼政党相继执掌政权后,致力于创新和推进排美、脱美的区域及次区域一体化,在政治、经贸、能源和金融领域强化对话、交流和合作,摆脱美国控制,增强自主发展。在拉丁美洲,经济持续增长,发展水平提升,财政状况趋好,新兴国家群体崛起,进入了良性发展的机遇期,中国在拉美的地位与日俱增,中国与巴西、智利和秘鲁的贸易额逐渐超过美国,与阿根廷和哥伦比亚的贸易额仅以微弱差距位居第二,这为中国全面拓展和深化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提供了契机,可以考虑与拉美建立双边峰会机制和经贸论坛。
巴西是我在拉美的战略切入点。巴西称得上火车头国家,对南美地区有决定性影响。它在短短7年之内就使4000万人进入中产阶级消费市场,到2016年将向1.2万项大型工程投资9000亿美元,它还是对全球贸易依赖比例最低的国家之一,出口仅相当于GDP的11%。在双边关系上,中国已经成为巴西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和主要投资者,2011年两国贸易额迅速增长到842亿美元。随着两国关系的跨越式发展,以及巴西调整贸易结构和贸易政策,中国若能重视两国间出现的问题和摩擦,换位思考,转变思路,加强合作投资,加强合资生产高科技产品,真正做到双方互利共赢,就会深化双方的合作关系。两国根据《共同行动计划》,启动制定十年合作计划,是进一步充实中巴战略伙伴关系实质性内涵的重要抓手。巴西东北部地区经济比较落后,近年来经济年增长保持7%的速度,那里的基础设施和新能源项目非常欢迎中国投资。巴西特别欢迎中国参与扩建机场、改建港口码头、修建通往偏远地区的道路、新建发电厂和投资旅馆,也欢迎参与深海石油的勘探开采并兴建与海上石油开采相关的工业项目。
巴西是南美一体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委员会主席国,良好的中巴关系有利于增加参与南美基础设施建设的机会,合作空间大。做好了巴西的工作,就等于抓住了拓展拉丁美洲的要领。
在全球治理问题上,中巴两国在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机构中有良好的合作。
在东面两侧还有三个国家值得关注,北侧是加拿大,南侧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加拿大因政治、文化、历史等因素,一直对美国亦步亦趋。随着温哥华冬奥会、残奥会和二十国集团多伦多峰会成功举办,以及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展现出经济与金融体制最健康、最具发展后劲的态势,加拿大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自信,通过拓展国际经贸关系来实现对外关系多元化,积极改变“紧随美国”的形象。由于美加矛盾,加拿大急于向中国推销能源,再加上北极能源开发及航运便利的诱人前景,现在是升级中加能源合作的最佳窗口期,两国关系有望走上快车道,仅在2011年加拿大就有10余位部长访华,双方签署了旅游、农业、金融等领域的系列合作协议。2012年2月加拿大总理哈珀自执政以来再度访华,旨在促经贸、开市场。
澳大利亚被迫在中美间“选边站”引来质疑,政要们担心澳大利亚沦为美国道具,牺牲了自身利益,也不利于地区稳定,何况澳大利亚当前和未来的繁荣离不开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澳大利亚前陆军司令彼得·莱希告诫澳大利亚绝不要和美国太亲近,应当保持对美国说不和不参与美国行动的能力,确保其不会导致与中国关系的日益紧张甚至爆发冲突。中国是经济保障者。澳大利亚国防部长斯蒂芬·史密斯也表示,遏制印度和中国是不可能的。他否认中国是地区的军事威胁。外交元老批评澳政府的对华政策。澳智库报告称中国投资不是威胁。亚洲经济转变给战略力量平衡以及亚洲未来秩序带来深刻影响,这一变化正在打破澳大利亚身为超级大国之亲密盟友所具有的那种心安理得,首次面临亚洲邻国比其盟主更富有、更强大的情形,这将迫使澳大利亚不得不重新审视其战略思维和立场,反思自己的未来,探究所面临的战略选择。因此,客观评估形势,认清自身利益,保持外交平衡,将会是澳大利亚最终的抉择。而新西兰的抉择给澳大利亚树立了样板。新西兰政府的“中国战略”正在逐渐清晰,旨在提升两国双边投资,并以中国为其奶制品出口的重要市场,新西兰还是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的第一个发达国家。
对于上述这些美国盟国的精心耕耘,可以收获政治、经济和战略成果。
四、战略拓展之二:西进亚非欧
西面要沿着新丝绸之路大步西进,夯实中亚,巧用中东机遇,对伊朗、海合会国家和以色列采取三管齐下的灵活外交,让这三条外交轨道彼此互补,在海湾充当更大角色。中国在波斯湾地区的地缘政治战略应转变升级。当然,位于西路侧翼的金砖国家印度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
叙利亚经验表明,在世界事务中,中国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也是应该作为的。在叙伊危机中,中国是维护全局利益的大国,积极推行新的危机管理政策,大力进行和平调解,推动政治解决,为该地区安全和稳定贡献更多力量,并使该地区成为我西进门户,然后兵分两路。
一路在东非大陆(肯尼亚、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和塞舌尔群岛建立战略支点,连接起印度洋和整个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目前,美欧深陷危机,对非洲影响力减弱,而中非合作成绩卓著,基础厚实,中国在非洲处于十分有利的战略机遇期。
新世纪开始以来,一场具有发展思维的革命帮助非洲大大提高了经济业绩,增强了对自己理念的信心。经济管理的有力改善、通讯革命的惊人成就、海外非洲人带回的资金和技能以及农矿产品的繁荣,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明显改善了民众生活。这块大陆的领导人正向东方寻求灵感,大力发展与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关系,后者能在非洲工业化方面提供切实帮助,尤其是以中国增加投资的方式。据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报道,在过去10年中的8年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亚洲。在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中,世界上发展最快的10个国家中有6个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2年非洲的增长率将达到6%,与亚洲持平。非洲经济已处在腾飞边缘,急需大量投资用于基础设施发展计划,第18届非盟峰会高度赞赏中非合作论坛对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贡献,这是中国在非洲大展宏图的最佳时机,亟待一个非洲战略其中包括战略规划、战略布局、战略重点、战略运筹及其统一实施,其调整方向应为:加强对非洲农业、制造业等战略性投资,帮助推进非洲一体化系统工程,加强政治合作与相互学习,积极推动非洲国家入常。金砖国家南非是我拓展非洲特别是南部非洲的最重要合作伙伴。
同时,南北苏丹之间的紧张局势也为中国展示外交能力提供了一个机遇,中国正处于一个绝佳位置,这是施展自身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机会。如果中国能够创造性介入并成功平息双方冲突,将会大大激发该地区对中国的信任。
另一路直奔欧洲。欧洲核心国家德国不仅是欧洲也是全世界最强健的经济体,它是中国对欧战略之锚,它热衷于基于柏林共识的德国的欧洲,对华关系也已回到稳健和务实层面,中国希望德方积极推动欧盟放宽对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管制,中德关系对于中欧关系具有指向性作用。
英国可能是另一个亮点,它标榜自己是非欧元区国家,与法德博弈,与中国的关系已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商业联系不断扩大,中国是英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英国是中国在欧洲投资的最大接受国之一,它期待中国为其基础设施建设巨额融资,渴望为伦敦争得兑换人民币的一流国际中心地位。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也开始成为中英关系的新支柱。
欧洲国家在中国收购欧洲资产方面也有所松动和突破。中国投资的三个方向是基建、工业技术和名牌商品。欧洲还寻求与中国的太空合作。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也急需中国支持,中国应在适当的条件下,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和力度介入。《爱尔兰独立报》称,2012年是中国的“龙年”,欧洲的“恐龙年”。当前,中欧双方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都处在关键时期,需要解决的经贸问题都非常紧迫,对彼此的需求和期待同样很高,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对华制裁和偏见等障碍的消除也迫在眉睫。鉴于经济衰退,欧洲必然追求高技术产品出口和外来投资,这是中国的机会。中国与北欧国家的关系也日益升温,这可能有助于中国在北极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新形势下,巴尔干已经成为“现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是中国向欧洲市场拓展的新桥头堡。中东欧是一块可开垦的“处女地”,尤其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乌克兰是获取先进技术、高级专家和技工的理想之地,也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和市场据点。白俄罗斯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提供了政治与经济合作的想象空间,它既有利于协助推动中国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也有利于中国在当地投资,并找到一条捷径,向东欧出口电信和基础设施。由于中东欧国家需要的基础设施投资超过欧盟的提供能力,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和波兰等国对中国的投资和贸易青睐有加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欧洲继续深陷金融危机和衰退,许多负债累累的中东欧国家“愈发渴盼中国投资”。今年4月中国-中东欧国家首次领导人会议和第二届经贸论坛成功召开,中国采取12项举措,其中包括决定成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秘书处,承诺向该地区派出贸易投资促进团,设立100亿美元专项信贷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绿色经济等合作项目,以及首期募集5亿美元的投资合作基金,力争与中东欧16国贸易额至2015年达到1500亿美元。中东欧是中国在欧洲新的立足点,也是扩大影响力的平台,它是中国全球拓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近期中国领导人密集访问欧洲,深化中欧合作正当其时,中欧关系领域有很大的活动空间,有望稳中有升,良好的中欧关系蕴藏着极大的战略价值,对于制衡美国也有着极大的战略意义。
总之,在战略上,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一线的反“海外制衡”,要与全球范围内的拓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化挑战为机遇,化被动为主动,积极作为,发展壮大,争取中美实力对比格局尽早发生战略性变化。在实施中国大战略的进程中,要特别注重发挥“金砖国家”机制的变革性作用,用以调整自身的经济结构和向全球拓展,并推动构建国际新秩序以及与西方关系的新模式。
俞正樑(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