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近日刊发《反腐败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攻坚战》社评,在被腾讯网恶意地修改标题后知错道歉的第二天,《中国青年报》一名叫“曹林”的编辑再次发表评论《舍制度和民主之外,反腐无解》,继续歪曲原文之意,还杜撰了一个“宽容腐败论”的词,并以“祸国之论”、“痴人说梦”、“臭名昭著”等“革命用语”,全面污名化环球时报的那篇社评。类似批判在互联网上还有好几篇,大有文革斗争之风。
其实,《反腐败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攻坚战》一文无论从核心意思,还是段落语句中,都从未提出“宽容腐败”、“适度腐败”,恰恰相反,这篇社评通篇在不断强调“舆论监督”、“反腐攻坚”、“严厉查处”、“决不姑息”、“吏治”、“制度建设”等,与此同时,也在呼吁中国民众要深入理解中国无法在现阶段完全压制住腐败的现实性和客观性,需要在“发展”中解决腐败问题。
然而,像曹林等一批活跃人士愣是要往那个“宽容腐败”、“适度腐败”的方向去理解此文,除了秀出自己的理解力之外,恐怕是想当中国的“堂吉诃德”,想像一个大风车似的耙子,然后假装大战一番,接着再喊几句“民主”,以示自己在舆论中高调与正义的形象。
请原谅我不恰当的联想,那种形象与刘志军、陈绍基、王益等被查处的大腐败分子在事发前大讲“反腐”的形象,有许多共通之处:第一,都在大喊反腐;第二,都在大喊要加强民主建设;第三,都很高调。但结果呢?大家知道的。
所以,在中国,喊“反腐”一点都不稀奇,喊得再凶再狠都不稀奇,关键是要做。怎么做?怎么做得好?怎样以身作则地做得更好?中国有一批这样的“公知”,天天喊民主,却不允许别人批评他们的民主;天天喊自由,却只允许自己胡作非为的自由,于是,“公知”近年来的公信力面临巨大危机,甚至变成了过街老鼠。我希望,“反腐”的呐喊不要重走“公知”之路,不要演变成只许自己喊不许别人分析,只认为自己的反腐论证是对的、不允许别人不同看法的新一轮公信力危机。
现在看来,曹林等人有这样的苗头,他喊的反腐声音很大,但开出的药方是空洞的“民主”,还认为“发展也不是终结腐败的推进剂”。我必须提醒同行曹林多读一些书,多了解一些世界历史与现状。
没有一个贫穷国家真正解决了腐败,那些在发展中国家过早推行所谓“民主”的,腐败情况更糟。看看透明国际组织的“2011世界各国腐败指数排行榜”,排名前列的清廉国家都是发达国家,中国排在70多位,与中国人均收入在世界的排名大体吻合,而像菲律宾、印尼等国家都排在100位开外。
说这些话,完全不等于我为现在的中国腐败辩护。我痛恶腐败,很愿意与我的同行恪守媒体清廉,一直为中国社会的反腐工作尽媒体监督之责任。但我对“只要民主,不要发展”的反腐观点很不同意,对“看似与腐败水火不容、实际上却在标榜自我形象”的反腐表演很反感,对“歪曲别人、抬高自己”的做法很不屑。
说白了,现在的中国就像是一个整体上只能考七八十分,但每年都有一些进步的中学生,你非得天天骂他,认为不考100分就是笨学生,还痛骂那些说了这个学生在进步、要多给他一些耐心与时间的人,你说,这样的老师是好老师吗?
其实,曹林等人未必真的不懂,只是他们喜欢在舆论上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