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飞:赶超型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及借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50 次 更新时间:2012-05-13 15:41

进入专题: 赶超型   经济发展模式  

徐飞  

摘要: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有三种典型,分别是成熟型、转轨型和赶超型。文章研究了以日本、韩国、中国为代表的赶超型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认为:赶超型国家表现出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在技术上以吸收模仿为主、采取出口主导贸易立国的贸易战略、区域内经济高度关联等特征,并得到了一些借鉴。

关键词:赶超型国家政府主导,出口导向技术引进高度关联

  

“模式”的英文说法为pattern或model,“模式”一词作为一种政治经济概念的基本含义是世界各国家或地区在实行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对政治、经济体制及战略等的选择,我们可以把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模式划分为成熟型、赶超型、转轨型三种经济发展模式。在三种模式中,以日本、韩国、中国为代表的赶超型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其在赶超中瞩目的经济发展速度,及日本赶超后乏力的表现,而最为引人注目。因而本文通过研究赶超型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而得到对未来中国的借鉴。

  

一、对赶超概念的界定

  

首先要对赶超型国家经济体制进行界定,参考学者金明善《赶超经济理论》(2001)一书,对赶超的概念进行总结:赶超(catching-up)是建立在后发优势基础上的,以发达国家为目标,政府确定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产业政策、以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质量的全面提升。“发展就是赶超”,“一些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以欧美发达国家为目标实现经济赶超的历史。”

  

二、赶超型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特征

  

赶超国家经济体制其显著的特征是:东亚各国或地区政府大都具有强烈的经济赶超意识和强大的经济导向功能。他们往往以强国作为经济发展目标,并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一套发展措施和体制结构。具体而言,赶超型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特征主要表现如下:

1.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政府主导型的经济管理体制,即“强政府”采取集体行为,建立了权威主义的政治体制,在权威政府推动下实施不平衡发展战略,这种政府主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政府制定经济计划。战后日本政府为了使整个经济有序发展,实行了一系列经济计划,这些计划的形式包括中长期经济计划、年度经济计划和国土开发、地区开发计划。计划的内容主要有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基本政策方针、经济增长速度、国民所得的增长速度等。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日本政府共制定并实施了13个经济计划。以20世纪60年代池田内阁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最为出名。韩国则于1973年制定了包括造船、石油化工、钢铁、电子等几大领域的“重化学工业”发展计划。中国自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到2012年也已经进行到了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科技创新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2)政府制定产业政策。西方先行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转换是产业演进和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赶超型国家的产业结构转换有很大的倾斜性。由于政府干预,重心倾向于推动与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日本制定和实施“倾斜式生产方式”,日本在战后经济恢复期、高速增长期、低速增长期,都先后确定并扶持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火力发电、石油化工、钢铁、造船、汽车、家用电器、电子计算机、原子能、通讯机械和知识产业先后成为日本政府所扶持的产业。韩国政府在汽车工业发展方面实行了更为强烈的干预。1974年韩国政府发表了关于汽车工业发展的十年计划,目标是在70年代末使其小型客车的国产化达到90%,到80年代初,汽车工业要成为主要的出口工业。为此,韩国政府对三家主要制造商(现代、大宇、三韩)规定了所要达到的生产规模,同时还要求对其生产计划拥有审视权,并在规定期限内禁止调整产品型号等。

2.技术的引进模仿、吸收。赶超国家主要依靠国外先进技术作为推动本国技术进步的突破口和牵动点,进行技术的开发与研究。这种赶超国家技术进步模式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工业化起步时期,技术引进的对象是成熟经济体已在国内实现广泛的商业性应用的技术,是技术的引进模仿时期;第二个时期是经济赶超的起飞初期,赶超国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采取的是垂直技术引进方式,即引进先进国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本国进行商业性开发与应用,并进行技术的改良和革新;第三个时期是经济赶超的起飞时期,赶超国在前两个时期已经完成了以引进为主的被动依赖阶段,转向以创新为主的自主开发阶段。

给日本带来经济繁荣的主要因素则是模仿创新。日本的大约60%的技术是从美国引进的,另外还从大约40个国家引进了先进技术,而自主创新的不足1/3。自主创新可以促成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如果技术的模仿不能向以创新为主的自主开发升级,那么过多的模仿则会造成过度投资。

3.出口主导,贸易立国。出口导向是赶超经济模式的重要特征,“出口主义”发展模式已成为欠发达经济与发达经济共同的选择。推行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将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融为一体,以此来消化国内剩余劳动力、引进稀缺的资金和技术,带动经济增长。日本的出口导向、贸易立国政策直接体现于1950-1975年的25年问,日本出口贸易扩大了67倍,进口贸易扩大了58倍,其中出口贸易尤为突出,每年增长19%。赶超型国家普遍的特征是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导致国内积存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在2010年调查的全球外汇储备排行榜中,中国和日本稳居第一和第二的位置,在前10位的排名中,亚洲国家(地区)占据了7席。

4.与地区主义的发展共生共荣。传统上,东亚各国产业循环的梯次性发展模式被称之为雁型模式,是以垂直型国际分上为特征、以比较优势为产业转移标准和依据的具有梯次差异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雁型模式意味着东亚区域内存在着高强度的经济发展关联性。

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中国、韩国等部分东亚国家的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日本作为带动东亚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领头雁作用在不断削弱。引发了东亚国家和地区产业分工的新变化,已经由过去的垂直型产业循环机制逐渐发展为一种区域性的经济增长模式。赶超国家之间的互助和共生,成为赶超国家之间新的特征。

  

三、借鉴

  

中国虽然经历了30余年的改革开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通过对发达成熟型国家的学习和模仿,实现自身的经济增长。但中国仍然肩负着赶超和转轨的双重任务,借鉴日本韩国等已经完成了追赶发达国家,并进入到发达国家行列的曾经的赶超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对当今中国来说尤为重要。

1.赶超型国家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需要转变。20世纪后半期,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美国表现为里根政府的供给主义,在英国表现为撒切尔夫人的市场化改革,而在日本则表现为经济增长模式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驱动型转变。200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0ECD)对日本经济调查的题目是:克服全球经济危机,日本需要一个新的增长模式。可见政府的适度退出将是十分必要的,更多的选择若能由自由市场进行的话,那么将有利于促进长远的经济增长。

2.技术的单纯模仿不能带来经济的超越。赶超国家能否实现真正的超越,主要在于核心和基础的技术能否实现在本国的自主创新。若能够像成熟经济体一样在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那么就可能超越成熟经济体,跻身于世界顶级经济强国。否则若只是技术的引进、模仿、吸收,则很可能赶超乏力,终将处于被动追赶地位。

3.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在2008年经济危机中表现尤为脆弱。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会带来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并引起国内消费需求的萎缩。而在萧条经济情况下,更需要依赖国内消费去促进长期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杨立冰.“东亚模式”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亚太经济,2000(3)

  2.傅新.“新地区主义”: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新要素[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3)

  3.莫翔.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和反思[J].云南财经大学学刊,2008(2)

  4.赵春明.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命运与发展前景[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12)

  5.沈红芳.东亚经济发展模式多样性研究[J].当代亚太,2003(5)

  6.邱曼萍,陈洪斌.日本和美国经济发展50年之比较——现代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研究[J].外国问题研究,1998(2)

  7.王文龙,唐德善.新自由主义、东亚模式与经济发展[J].东北亚论坛,2008(3))

  8.史龙祥.从比较优势看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变迁[J].亚太经济,2006.(1)

  9.刘厚俊20世纪美国经济发展模式:体制政策与实践[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0(3)

  10.程伟等.世界经济十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1.金明善,车维汉.赶超经济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2.OECD.Economic Survy of Japan 2009:Overcoming the globalcrisis:the need for a new groeth model.2010

  13.池元吉等.世界经济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4.邵志勤.东亚经济复兴与东亚经济发展模式[J].东南亚纵横,2009(2)

来源:《经济师》2012年第2期

    进入专题: 赶超型   经济发展模式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332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