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更大的力量放在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来。这是中国具有长远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决策部署,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内外需增长动力更趋协调,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农业生产形势良好,结构调整积极推进,金融体系健康稳定,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良好态势。值得高度重视的是,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冷静观察,科学判断,未雨绸缪,作出正确的政策选择。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更加凸显复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最近,市场对“二次探底”的忧虑有所加大,新的不稳定因素增多。
一是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有所加大。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11年至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都调降至4%,重点调低了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美国个人消费持续疲软,失业率居高不下,房地产市场依然低迷,经济自主增长动力不足。欧元区经济一、二季度环比增速分别为0.8%和0.2%,失业率高达10%。日本一、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环比下降0.9%和0.5%,消费者信心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都明显降低。新兴经济体总体上仍然增长较快,但增速都在放慢。
二是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扩散。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正由外围国家向核心成员国扩散,短期内很难达成有效解决方案,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较大。美、日主权债务违约可能性小,但评级下降会打击市场信心,对金融市场稳定带来冲击。
三是全球流动性过剩问题还会持续。主要发达经济体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美国已将低利率政策延长到2013年年中,还可能推出或变相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欧洲央行已暂停加息。部分发展中国家货币政策也由控制通胀转向保增长,如果外部经济环境恶化,不排除重启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全球流动性还在进一步泛滥,通胀压力仍然较大。
四是政府调控受“两难”制约。就财政政策来说,大幅削减赤字、减少社会福利支出、增加税收的财政紧缩措施,有利于降低债务水平,缓解主权债务风险,但这将导致个人消费能力下降、经济放缓。如果不能有效控制财政赤字,财政的可持续性将成为长期难题。就货币政策来说,发达国家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边际效应明显减弱,副作用明显增多。投资者信心严重受挫,近期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很大程度上与市场信心下降有关。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仍然突出,又面临一些新情况、新变化。主要是: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减弱、经济增速缓慢回落与物价仍处于高位交织在一起,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一些中小企业受多重因素挤压经营困难,特别是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无序竞争加剧;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加上综合成本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因素影响,出口企业面临较多困难;食品安全等民生领域还存在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等等。
我们必须充分估计面临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要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既要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又要切实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巩固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要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的合理增长,优化融资结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要完善财税政策,大力推进结构性减税。财政支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点,把钱花在刀刃上。信贷政策要与产业政策更好地结合,切实做到有保有压,保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要,重点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支持民生工程尤其是保障性安居工程。继续严格控制产能过剩和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投资。
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首要任务,继续搞好物价调控,稳定通胀预期,落实社会保障措施和救助机制。重点抓好农副产品生产特别是食品供应,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加强价格监管。要保持外贸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用好出口信用保险、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行之有效的政策,努力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和基本平衡。
要把更大的力量放在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来,这有利于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而且是我国具有长远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国际金融危机持续的时间之长、情况之复杂,前所罕见。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我们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悲观。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一个一个解决面临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