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学良:唐山大地震中的灾民哪里去了?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502 次 更新时间:2024-11-05 09:06

丁学良 (进入专栏)  

今年是那场我们当年还是年少学生就参与捐献、一代人永远不会忘记的特大地震的35周年。有意去书市上看刚出来的或重印发行的纪念书籍。读了几本,都不及一小本画册给我教益深刻。那是河北的朋友在7月初给我寄来一本旧的小画册《抗震缩写》,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76年秋出版,内容是描写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动人场面”。

这本小册子一共53页,有53个画面。在最重要的第1页和第2页,分别是党中央发来慰问信和中央领导前来慰问。在第1页的画面中,人民群众围绕着伟大领袖的画像,表情幸福无比,画面欢欣鼓舞,看不到任何悲伤、哀痛;第二页的画面中,华国锋主席前来慰问,围绕在华主席身边的是矿工(矿工是唐山大地震中伤亡最惨重的群体),大部分是男矿工,也有少数女矿工,脸上都带着灿烂的笑容,也看不到任何压抑、沉痛。

在第5页,医疗队赶到了灾区。但是画面让人感觉很纳闷——一个伤员也看不到,既然没有伤员,医疗队跑来做什么?

再翻下去,后面的几页都有大标语。第七页是一条通往灾区的大路,路上看不到倒塌的房子和树木,但挂着大大的标语:“你震你的,我干我的,你大震,我大干。”接下来还有标语:“人还在,地还在,震倒房子重新盖,受灾照样学大寨。”标语中不难看出,当地正在热烈庆祝地震,其中逻辑也不难解读:如果没有地震,当地人的精气神、干劲还显示不出来。

一页一页地翻下去,每一页都反映了唐山的某一个产业、部门或系统在大地震之后的状态,比如农业、交通、铁路、桥梁、电车、工厂,等等。但同样令人纳闷的是,整个画面,看不到任何产业受到任何损害。

其中一页的标题是“保证邮路不中断”。画面上,邮局旁边的路灯、邮箱、自行车、工作棚都完好无损,往来的寄发信件的市民,步履平稳、表情平静,一切都如常。既然在大地震中,什么都没有受损,邮路怎么会中断呢?

第44页的标题为“抗震小学第一课”,讲课的是一位年轻女教师,下面的小学生“一个也没有少”,安稳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右边的小标题写着:“七级地震震不垮”。唐山大地震是八级,而非七级,这是后来才公布的。而八级变七级,是对地震的特殊情况进行的特殊处理,因为一旦达到八级,就很难拒绝国际救援队进入。这个数字游戏,我倒是不纳闷了。我以前曾在工厂干活,按照当时的规定,厂房室温超过40度,就必须停工让工人休息。厂房的温度计就挂在我们脑袋上方,我们看到过温度跳到40度,有时到了42度、43度,最高达过过45度,而且不是一小会,而是中午11点一直持续到下午3、4点,不是一天,而是连续几天。但是工厂的广播公布的温度,从来没有达到过40度,都在38度、39度间徘徊。“报的温度不超过40度”与“地震八级变七级”实际上是同一回事,今天看到的许多上不去的数字,也别以为是人们昨天拍脑袋想出来的,这是传统的、延续的。我们要相信中国人尤其是权势阶层的智慧。在今天,不要以为有了现代设备,管理品质就一定提高,即使是数字化管理,他们也有办法让数字为他们服务,而不是为老百姓服务。

这本小册子最大的价值,还不在于里面有什么,而在于没有什么。一开始我从头翻到尾,翻来翻去,总觉得有一点不妥,却说不出来。后来突然发现,没有灾民。是的,从头到尾,一个灾民也没有看到。

为什么我对唐山大地震的灾民如此关注?因为我有一个初中同学,他比我大几岁,后来去当兵了。在当时,当兵就跟今天出国读金融一样,是大家眼中最好的出路。我们当然都很羡慕。后来,我们好不容易通过各种途径从农村到了县城时,他已经进入江苏徐州的专科学校学习交通专业。唐山大地震那年,他们整个班正在唐山学习。地震之后,家乡开始号召捐血。不久后消息传回来,说他们一个班30多个人,死了一大半,他是其中之一,我们才知道唐山大地震死了不少人,当时甚为震惊,这件事就烙在了记忆中。

地震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的个人和家庭,这种伤害是直接的、赤裸裸的。但在小册子的画面上,看不到任何人的眼泪和悲伤。

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香港曾举办一个学术研讨会。会上,《唐山大地震》一书的作者钱钢问在座的学者:“你们任何人看过任何一幅关于唐山大地震的灾民的照片吗?”在场的七八个人,大多来自大陆不同省份,大家努力回想,最后都摇摇头。对这个奇怪的“不存在”,大家唯一能给出的解释是,“当时太穷,相机并不普及,很难留下影像。”钱钢说“不是”,一些救援人员、志愿者也携带器材前往。但当时有规定,进入灾区禁止拍摄受害者。这条规定得到最严格的执行。为什么呢?因为灾民的照片流传出去,会影响社会主义优越性,给国内外的阶级敌人利用。

唐山大地震,是人类有记载的历史上最严重、死亡人数最多的大地震之一。20多万人在灾难中失去了生命,却没有留下任何一个人最后的容貌。

虽然我们每天都在报刊上、文件上看到“以人为本”,但要把这四个字落实到制度的每一个环节,要推进一分一寸,都万分艰难。

在汶川大地震中,无论是国内、国际,官方、民间的救援,还是技术的进步、媒体的开放,都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有天壤之别。但有一点还是没能根除,就是把丧事当喜事办。

进入 丁学良 的专栏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往事追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595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