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讲话实录》引发网上好评如潮。在实录第三卷,时任总理的朱镕基在1998年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发表讲话中强调,如果本届政府都是“好好先生”,我们就对不起人民,要做“恶人”,不要说“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已经变成庸人的社会,都不想得罪人,我不同流合污就行了”,这样想是不行的(见《新快报》2011年9月9日)。尽管时隔了13年,朱镕基批评的好好先生现象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重读这段论述令人有铭心刻骨之感。
何谓“好好先生”?其实就是“和事佬”。说违心话,办违心事;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提醒的不提醒,该揭露的不揭露;遇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等。无疑,“好好先生”现象存在,会严重腐蚀党的肌体,涣散党组织的战斗力。因此,应坚决地摒弃。
应该说,在反对“好好先生”方面,中共历代领导人都有清晰的表述。比如,早在1937年9月7日,开国领袖毛泽东在《反对自由主义》的著作中就列出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其中就严肃批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不过”,见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不愤恨,不劝告,不制止不解释听之任之;比如“党内不要客气”,是老一辈革命家陈云1941年3月26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的一句话。所谓“客气”,也就是时下的“好好先生”。
时下,在少数地方和单位,党内相互间的“好好先生”之风似有抬头之势。比如,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出现明显失误,当面不指正,还为其圆场,误导失误者不以为误、不以为戒,反而自我安慰他人安慰;比如,班子、同事出现不良苗头,甚至有危险倾向,当面不批评,却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当“好好先生”。
“好好先生”之风在少数地方和单位的蔓延,引发一些党员干部滋长“弯弯绕”作风。比如,提建议,有的人总是“话到嘴边留半句”;向上报告,又总是只讲成绩不讲缺点;评价干部,总是习惯摸上级意图;民主生活会上套话一大堆,“一团和气”,同志式、负责任的批评少之又少。“好好先生”之风蔓延,往往导致组织涣散、纪律松弛、原则削弱,等等。细究一些贪官的蜕变轨迹,也不难看到,“好好先生”的氛围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助纣为虐作用。
“好好先生”之风为何在少数地方和单位会出现?其中,有组织、学习、监督制度不够健全的问题,但更多则是正气不足的问题。党内讲“客气”讲“好好先生”,很容易导致正气缺乏。同样道理,抵制“好好先生”之陋习就需弘扬实事求是、讲真话的风气。
或许有人们问,不需要“好好先生”,是否需要“好好学生”?回答也同样是否定的。原药监局长郑筱萸案就是一个教训。当着一些心术不正的人们捧着大叠财物、名画往郑筱萸家中“进贡”之际,假若他往昔的“学生”、“下属”能说一声“可怕”或“不好”,也许郑能有所警惕悬崖勒马。然而,面对行贿与受贿的“无拘无束”,人们自然也会对所谓“好好学生”进行一番反思。
“好好学生”现象是相对于“好好先生”怪象而来的。既有“好好先生”,也会有“好好学生”。两者的共同特征都是遇事不点头、不摇头,一味讲好话。笔者认为,“好好学生”的危害并不比“好好先生”轻。一旦某些涉腐官员身边“好好学生”多了,耳朵听到的声音都是“亲切的好”,眼中看到的吹捧文章也是“放心的好”,以为自己贪腐行为都是跟上潮流,都不会错,脑中防线逐步崩溃,问题就会出现。可以说,当“好好学生”也是一种捧杀,误导着“好好先生”、误导上级在歧路邪路上滑下去。其实,对老师而言,有作为的学生也不是整天对老师称好赞好的学生,而是能独立思考,敢于提出创见的学生。可见,“好好学生”也不能要。
与“好好先生”相悖,则是诤友。诤者,敢言也。诤友之可贵,有古言为证:千夫之诺诺,不若一士之锷锷。面对上级,面对领导层的行差踏错,假若下属开口闭口当“好好先生”“好好学生”,那么,只会加快上级蜕变进程。但是,当一个诤友并非容易,既要有高度的原则性和正直的品格,同时也要有经得起委屈的情操。在社会生活中,一些诤友常常成了不受欢迎的一族,遭到冷嘲热讽。然而,恰恰是这些诤友,给党内生活带来清新空气,给人们扬起向上的动力。
面对“好好先生”“好好学生”带来铭心刻骨的教训,社会应警醒。概言之:党内既不要“好好先生”,也不要“好好学生”。朱镕基讲话中说,我对你们高度信任,我不担心你们打击报复,我担心你们不敢得罪人。你们首先要敢于得罪我们,其次要敢于得罪你们管的人,要把他们管起来。应像朱镕基那样敢于维护人民利益,敢于抵制歪风邪气,永远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实干精神和对错误敢于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