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尊严感究竟如何?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特别策划组织了“新生代农民工尊严感”大型调查活动,从就业状况、在城市的生活融入情况、与亲人朋友的关系、公民权利实现等方面全方位地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和尊严感受。
动态一 就业,我仍然去东部
近几年,随着国家大幅度调整农民工政策,改善对农民工的就业管理和务工环境,加强对农民工的公共服务等工作有了大幅度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走出了家门,投入到建设城市的队伍中来。
据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进行的新生代农民工尊严感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外出务工地点仍以东部地区为主。而选择东部地区的农民工大部分来自中西部地区。这样形成了东、西部地区的较大分化。从调查的结果看,新生代农民工近八成(76.4%)选择在东部地区就业。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比例达到14.4%,比国家统计局2009年统计的农民工在中部地区就业中比例17%略低。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在西部就业的比例最低(9.2%)。
在2009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来保障农民工的就业需求。其中一个政策重点,就是制定落实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针对各地不少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的意愿和行动,国家相关部委要求各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8]111号)精神,将返乡农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
此外,大力开展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从2003年到2010年,陆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提高农民工择业竞争能力、就业适应能力、自主创业能力。安徽等农民工输出大省纷纷将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作为当前促进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在资金、场地、税费政策方面给予相应扶持。在安徽,符合政策要求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可获得提供200万元以内的贴息贷款,贴息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当地财政各负担一半。
本次调查中,近8成新生代农民工仍然选择在东部就业,从一个侧面说明目前有关部门出台的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效果仍有待提高。
在进入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寻找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城市时,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面临着相似的社会境遇。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获取就业机会的时候最重要的渠道来自“同乡和亲友介绍”(52.2%),此外还有“通过中介机构或参加人才交流会”(13.1%)和“自己到单位或打电话询问”(10.6%)等求职路径。数据显示,地方政府在就业信息服务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未来地方政府应要做到强化就业服务,让农民工就业有门路,求职有信息,加强信息搜集和发布工作。
让农民工在西部真正有职业发展前途,这样才能吸引劳动力留在中西部。未来,西部地方政府应该将承接产业转移摆到经济工作的更突出位置,大大增加农民工在中西部就业的机会。同时,将政府制定和出台的各项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为农民工朋友创业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从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自主创业,由创业带动就业。
动态二 初次外出务工年龄大幅提前
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最新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工作的平均年限接近6年(5.96年),可以粗略推断新生代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的年龄在20岁左右,这与传统农民工初次务工的平均年龄26岁(引自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有大幅度的提前。
调查中,16~20岁的被访者比例达到10.1%,这些重要的年龄特征意味着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一离开初中或高中校门就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普遍缺少农业劳动的经历。而且很多20岁左右的青年对未来的工作没有预期(19.6%),表示“我没有打算”。这种不确定性一方面导致他们在结束上一份工作后,一段时间内容易落入失业状态,另外一方面导致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缺失。
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发现,与新生代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年龄大幅提前密切相关的另一事实,是农民工子女普遍存在的受教育难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422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335万人;本地农民工8888万人,在这两亿多农民工的背后有7000多万他们的孩子,这其中包括跟随父母在他乡的,1400多万随迁子女;5800多万留守儿童,其中4000多万年龄是在14周岁以下,在8个城镇儿童当中就有一个是流动儿童,在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则是每3个儿童当中就有一个是流动儿童。
高额的学费,已经成为农民工子女获得平等优质教育机会时难以逾越的壁垒。教育部2010年公布《教育部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规章的决定》,取消了《小学管理规程》中可向非本地户籍学生收取借读费的规定。在北京,从去年1月1日起,也已经取消了中小学生借读费,之前的小学借读费为每生每学期200元。但是,农民工子女如果想入读北京的某所小学,仍需交纳数额不等的“教育资源补偿金”。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早在2008年北京的教育资源补偿金已高达近2万余元。
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发布的甘肃农民工问题调查报告指出,农民工子女在城里就学的最大困难依次是:认为学费高的占78.75%,认为没有城市户口的占70.59%,认为受歧视的占38.33%。从根本上说,单纯取消200元的借读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现实中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在目前户籍制度尚无法放开的情况下,“农二代”不会有城镇户口,也交不起择校费,只能徘徊在学校之外。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农二代”在教育缺失的生活现实中,逐步落入“失学、失业,失管”的三失阵营。新生代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年龄大幅提前,正是从侧面印证了农民工子女所能获得的教育资源仍然不足。
“十二五”是我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为关键的5年。当新生代农民工越来越早地进入劳动力市场,在全国范围内跨区域流动,对于这个群体,一个当务之急是为其提供全国统一的、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当前应重点解决三大问题:一是尽快把农民工纳入所在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二是全面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三是加强职业教育,遏制农民工子女低龄化就业态势。
动态三 近半新生代农民工未获得稳定就业
据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最新调查显示,近半数新生代农民工以“短期合同工”(27%)“临时雇佣员工”(17%)等形式从业。受雇为“正式员工”的仅占39%。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私营企业老板”(2%)、自由职业者(5%)。此外有1%的被调查者为无业状态,3%的被调查者选择“其他”。
本次调查通过对工资待遇、劳动强度等七个方面的赋值操作,可以得出新生代农民工对目前工作的总体满意度为2.7分(满分4分,1为不满意,4为非常满意,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这显示出新生代农民工对目前工作较为满意。他们给出较高分数的是同事的态度(3.1分),但是工资待遇(2.6分)、发展前景(2.6分)打分偏低。这显示出他们一方面不满意现在的薪水,同时对未来发展感觉迷茫。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环境不容乐观。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71.3%表示超过8小时,其中近三成(29.1%)每天工作超过11个小时。此外,工资增长缓慢,克扣拖欠工资,培训参加率低等情况也较多出现。
虽然敢于在不同的工作岗位间“飘移”,寻找更好的自我价值实现,正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一大群体特征,也是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尚未成为“正式员工”的因素之一。但是,应该看到,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仍任重道远,必须标本兼治。
随着农民工权益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解决办法。今年,全国总工会出台了《中华全国总工会2011年-2013年深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规划》,计划用3年时间推进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这一制度的出台促使农民工真正获得与劳动力等值的工资报酬,力求改善农民工的工作环境。
制度的建立一方面能够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使农民工安心工作,另一方面有利于建设和谐稳定的企业劳资关系,使企业稳定用人,为确保农民工稳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法律援助工作也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2010年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269920件,同比增长14.9%;受援人总数达到819953人次,同比增长11.3%。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民工荒”和农民工就业不稳定等问题将会大幅度缓解。
动态四 留守儿童——新生代农民工的最大牵绊
随着上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和逐步返回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主体。由此引发的其留守子女问题也日益凸显。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孩子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最大牵绊。被访者的身边人都比较赞成他们外出务工(3.6分),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最赞成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发展。配偶和孩子的赞同度略低,分别为3.5分和3.2分。留守儿童是新生代农民外出务工最为担心的问题。
据全国妇联调查显示,2010年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5000多万。另据中国人民大学在2010年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显示,75.8%的农民工子女在家留守。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等问题,使得他们难于得到健全的发展,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城市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新生代农民工,更离不开新生代农民工的子女,他们是中国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后备力量。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从而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已经成为“民工荒”频现的当下,地方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部分。
为关爱留守儿童,一些政府部门和部分社会组织已经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特别是自2010年起,全国妇联积极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已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1.91万个。依托这些阵地,开展了生活关爱、学习辅导、心理疏导、品德教育和文体娱乐等多种类型的活动。
应该看到,要想解除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时的最大牵绊,仅对其子女进行关爱还远远不够。惟有真正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进农民工就业落户政策,实现农民工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让农民工享有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让留守儿童享有与城镇儿童同等的教育资源,让新生代农民工告别“候鸟”式的生活方式,让留守儿童告别在“留守”中渴望父母之爱的童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追梦”的后顾之忧。
动态五 近4成新生代农民工处于“空窗期”
据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最新调查的结果显示:65.9%的新生代农民工有配偶或恋爱对象,其中来自老家和别处的比例分别为48.2%和20.6%。值得关注的是,仍有超过1/3的被访农民工处在“空窗期”,有着对精神、情感和家庭归宿的更强需求。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正处于婚恋期,思想彷徨期和情感高依赖期,他们渴望在外出就业的同时,爱情能够有所收获,思想可以交流,困扰能够倾诉。
据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的调查,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已婚者仅占20%,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当时农民工中80%以上的人已婚。数据对比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一个未婚群体,本次调查被访者45%还处于未婚阶段。这意味着,这一群体在外出务工期间需要解决恋爱、结婚、生育等一系列重大人生问题,有比较强烈的情感需求。这与80%已成家的传统农民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来自安徽的小潘,今年28岁,在北京打拼已经6个年头,至今仍然是单身。当我们问他为什么不试着找个城市的女朋友,小潘笑了笑说:“怎么可能,她们能正眼看我们一眼就不错了,更何况,我们没有固定的住所,安稳的工作,谁愿意跟我们啊,再说,我们周围都是打工的,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她们。”
这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的距离,也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与其城市梦之间的距离。流动性太大、工作不稳定、交际范围窄,固然让他们交友渠道单一、难以触摸到幸福,文化背景的鸿沟,更让新生代农民工难以融入到工作所在地的社会生活中。
事实上,在我国城乡二元鸿沟远未填平的同时,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为之奋斗的城市中,正大量出现新的“二元城市社会”。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交、生活限于农民工这个群体之内,农民工虽然身处城市,却不能真正地参与到城市社会活动之中。这种二元城市社会,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实现法律赋予他们的各项平等权利,也成为这一群体在试图实现阶层向上流动时难以突破的“玻璃天花板”。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2011-2015年,领导小组审议稿)》经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第二次集体讨论后,已经获得原则通过。
《规划》作为我国首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国家专项规划,第一次勾勒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总体框架,特别是对城乡和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内容上进行了创新。可以预见,新生代农民工将逐步在城市享有均等化社会公共服务,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难题,使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职业、生活、情感中有更大的交集。
动态六 近半数新生代农民工缺乏情感支持系统
据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的被访者表示进城务工后独自一人居住,或与工友居住。与配偶和孩子居住的比例稍高,分别也只达到23.9%和12.0%。他们来到城市打拼与亲人朋友相隔甚远,造成的心理失衡、情感孤独非常严重。其中情感缺失及深层次问题非常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和照顾。
全国总工会2010年的调查报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交友、恋爱、结婚的黄金期。同时,他们刚走出校门,仍处于“半成人”阶段,对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需求更强。新生代农民工普遍面临想交友没时间、想恋爱没人选、想倾诉没对象的困境。
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家乡亲人朋友的依赖最强烈,31.9%的被访者选择对老家的家人、朋友倾诉。值得注意的是,11.0%的被访者选择向网友倾诉,说明他们对于网络的使用较之他们的前辈是有所增加的。
而总体上来看,年龄越小的农民工群体找网友倾诉郁闷的心情的比例越高,参与调查的17岁的农民工群体找网友倾诉的达到三分之一。这一方面说明新生代农民工更会使用互联网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另一方面也表明最年轻的一代农民工群体跟父母、朋友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转向虚拟世界寻找安慰的越来越多。7%选择通过大众媒体排解,还有10.3%的被访者不愿找人倾诉。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感情孤独”已成为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困惑,在北京建筑业接受调查的农民工,超过七成将“感情孤独”作为困难的首选。上班时间长、接触面较窄、就业行业男女比例失调等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摆脱“感情孤独”的壁垒。
其中,就业行业比例失调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影响巨大。据全国总工会的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多聚集在第二、第三产业就业,81.7%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于第二产业,近两成在第三产业就业,这些行业中只有制造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中男女的比例较均衡,建筑业和采掘业几乎是清一色的男性,而服务业则大多数是女性,这三个行业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衡。
新生代农民工年龄相对偏低,正处在青春期的他们与异性的交流是最有效的缓解压力的方式。然而,当他们需要交流,想找人倾诉的时候,却发现身边鲜有能够在一起说话的伴侣。
作为新一代农民工群体,他们与传统农民工在观念上存在一些明显差异:不单单追求物质方面的满足,对幸福感的需求更加强烈。他们更渴望在外出就业的同时,爱情能够有所收获,思想可以交流,困扰能够倾诉。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感情孤独”,影响的不仅是这一群体本身,更关乎每一个城市的“幸福指数”。这一问题亟待在全社会和地方政府的大力帮助下有效改善。
动态七 新生代农民工“安居”梦难圆
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最新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对出行条件、卫生条件等四个方面的打分及赋值操作,可以得出新生代农民工对目前城市生活的满意度为2.7分(满分4分,1为不满意,4为非常满意,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
其中出行条件得分最高2.73分,农民工感受到了城市交通的便利。但居住条件只有2.68分,有35.5%的被访者对居住情况表示不满意。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条件是未来应当抓紧做好的首要工作。
新生代农民工在居住状况方面和传统农民工相比较有了一些改善。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工作欲求,甚至人生态度等,也与传统农民工有很大的区别,促使他们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更大的需求。但在二元社会体制尚未打破的今天,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也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面临着一些共同的社会问题,他们仍然不会被城市彻底接纳。他们的居住地仍然在城市的角落,主要分布在郊区或者城中村,居住条件和城市居民有着天壤之别。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0年发布的新生代农民工工作专题研究报告指出:所有被调查人员的居住地都有电以外,自来水、煤气等基本生活设施的拥有率在80%左右,电话的拥有率不到15%,而宽带设施拥有率仅5%。
中国经济报告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成的农民工居住条件差,设施不完善。居住成套的单元房(有厨房和卫生间)的比重低,只有22.7%。居住筒子间楼房的占6.2%,居住城镇里的普通平房的占16.6%,居住郊区的普通平房的占19.2%,居住简易宿舍的占24.8%,居住地下室的占0.6%,9.9%居住其他类型的房屋。
该调查同时显示,农民工对在务工地改善住房有强烈的期待。22.9%的人期望政府建设专门的农民工公寓,20.1%的人期望政府放开购买政策性住房的限制,17.1%的人期望单位提供更舒适卫生的集体宿舍,16.3%的人期望单位提供住房补贴,12.6%的人期望单位缴纳住房公积金,11.1%的人期望政府改善外来人口集聚区的生活环境。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和改善社会管理的重要目标群体,如何让他们能够“住有所居”,已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目前,北京、辽宁等地已经将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规划当中,让农民工在城市的住房不再是海市蜃楼,使他们的居住条件彻底得到改善。但这是一个长远而艰苦的任务,就目前状况来说,享受良好的居住环境对于现在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依然是个梦,在城市里有“家”的归属感依旧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动态八 新生代农民工维权首选基层政府
共同的经济社会环境,同样的农民工身份,差距不大的人力资本状况,使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欠薪时有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高等劳动权益受损问题。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三成多新生代农民工依然为拖欠工资、无劳动合同、社会保险不规范、同工不同酬等问题困扰,相关问题亟待解决。
37.4%的被访者遭遇过工资拖欠,35.1%的被访者没有与用人单位(老板)签订过劳动合同,这对他们维权、讨薪将产生诸多障碍。
63.1%的被访者表示单位没有为其购买全部的保险,其中23%明确表示单位没有为其购买保险。
65.1%的被访者认为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在外地人和本地人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其中超过三成(35%)认为同工不同酬普遍存在。
农民工外出就业的目的相对单纯——挣钱,因而对劳动权益的诉求也相对较低,甚至认为只要能够按时足额领到劳动报酬,社会保障和职业健康等其他劳动权益可有可无。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就业背景、家庭环境和个人文化技能水平的不同,为他们外出就业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他们对劳动权益的诉求向更高层次发展。
用他们的话来说,那种工资不高、吃住不包、合同不签、保险不上、发展不大的单位,只有傻瓜才去。他们就业选择不仅看重工资,更看中福利待遇、工厂环境、企业声望乃至发展机会等。而且新生代农民工比传统农民工有更强的平等意识和维权意识,对获得平等的就业权、劳动和社会保障权、教育和发展权、政治参与权、话语表达权,以及基本公共服务权等方面,都比父辈有更高的期待,并表现出维权态度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受损问题严重,但其在维护自身权益时,首选仍是基层政府和相关组织,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的仅有11.1%。据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渠道,主要集中在“找基层政府或相关组织”(28.9%),以及“通过维权组织”(27.3%)。他们特别信赖政府,找基层组织(28.9%)或向上级政府反映(9.9%)的比例加总接近四成。
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难题破解需要从两个方面进一步考虑,一是基层政府、专业维权组织应当畅通渠道,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另一方面专业的法律组织和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对农民工进行法律常识的普及,帮助他们在劳动合同签订等关键环节,明晰权责,便于以后权利受到侵害时通过打官司、仲裁等法律渠道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
动态九 新生代农民工难享均等化公共服务
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于享受与城里人均等的公共服务,感受比较正面,总体打分达到3.3分。具体的,他们最认可城市的治安环境和医疗,对“治安环境好”和“看病方便”的打分分别达到3.5分和3.4分。但是孩子的教育、社会活动的参与和政府就业信息提供、政治参与等方面的认可程度一般。如何制定可行的政策,帮助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带动就业,给予更多的政治参与和社会活动机会,需要更好的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中成长的一代,他们是有梦的一代,他们对城市的向往,远远大于农村。他们迫切想融入城市,但又很难逾越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制度和文化之墙。新生代农民工就这样怀揣着梦想“漂”在城市的边缘,在城市的有色眼镜中生活。在户籍制度的影响下,他们很难享受到基本服务均等化的阳光和雨露,特别是在当今二元社会的影响下,新生代农民工的各项权利都难以得到保障。
在调查统计中我们不难发现“政府提供就业信息和帮助”“有政治参与途径”的认可度打分最低(3.1分)。
近几年国家大力完善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加强输出地与输入地劳务对接,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输出地要为准备外出就业的农民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和准确、及时的务工信息;输入地要完善用工信息发布机制,所有职业介绍机构向农民工免费开放。但就目前的状况看,地方政府在实施各项政策方面有待改善。
高涨的权利意识,是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新人”的鲜明特征。他们不仅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要主动参与政治表达和社会管理,在城市里以主人翁的姿态进行活动。阻碍新生代农民工行使法律赋予的政治权利主要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农民工群体的工作地与户籍地相分离,而个人履行政治权利仍需依户籍制度进行,这就构成了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制度障碍。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但这将是一个长远而艰巨的任务,要想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行动框架来解决农民工问题,就要采取具体措施转变政府职能,并增强农民工维权能力,切实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行动框架来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道路是坎坷的,要彻底解决农民工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户籍登记和管理制度,以保障农民的平等就业权和迁徙自由;需要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建立真正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规则,并使之具有必要的刚性和可操作性。
动态十 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倍感歧视
在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状况进行了语句量表测试,发现他们在积极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陷入一种矛盾困扰。一方面,他们表示已经比较“习惯城里的生活”(3.66分),还表达了比较强烈的城市融入的热望,“愿意参加社区活动”(3.56分),“希望能在城里生活”(3.67分)。但是同时,他们在城市中深感歧视,最不认同“我跟城里人地位一样高”(2.98分)。
这实际上是新生代农民工边缘性的体现,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与自身文化、技能的制约,他们在城市中难以获得稳定、高收入的工作,也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社会。
交互分析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情况与打工区域、收入、受教育程度、年龄都有显著的关系。在东部地区打工的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情况更好,收入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年龄越大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体验也更好。
教育程度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生活融入状况的影响非常微弱。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农民工在地位、受尊重等项目中也并没有比较低文化程度的农民工群体高。
本次调查结果有4%的新生代农民工是大学本科学历。大学生农民工这一特殊的“宝石”群体,承载了许多人的梦想,有的大学生农民工是全家甚至是全村人供出来的,为的是改变他们的命运,实现老一辈人没有实现的愿望,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许多大学生农民工,来到城市看多了城市的繁华,但看到的更多的是城市人的冷漠,他们享受了高等的教育,比一般农民工更渴望融入这个社会,但难度却一点不比其他人低。大学生农民工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殊群体,他们来城市是为了什么?城市到底能带给他们什么?这些值得全社会都深刻的反思。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中国工业产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潜力是巨大的,自2010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以来 各级政府部门对农民工问题逐渐重视,许多地方政府出台了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生存与发展条件的政策和措施,横亘在新生代农民工进城之路上的障碍在逐渐消退。
但要彻底打破这一格局,一方面需要新生代农民工自立自强,用自己的双手奋力拉开城市之门,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掌握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切实保障他们的各项权益,营造公平、公正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全力为他们推开城市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