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尚立:党对自身面临的挑战是清醒的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44 次 更新时间:2011-07-09 19:00

进入专题: 建党九十年  

林尚立 (进入专栏)  

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方位、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和历史贡献,作了全面客观的分析总结。第二,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作了总体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基本要求。第三,对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全面推进国家的各方面建设作了回顾,提出了具体方向和要求。总之,是历史总结、自我要求和对国家发展目标的展望;是站在历史高度和现实要求的基础上,对国家对政党都作出了很好的展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今天的大会报告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对当下党和国家建设任务和要解决的问题的客观全面的阐述。

讲话在历史总结方面有两个亮点:一是对三大历史贡献的总结,中国共产党解决了三大历史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和改革开放问题。二是对中国共产党90年的理论贡献作了全面科学的总结,概括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更值得关注的,是讲话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思考。一是强调人才建设。人才是党领导能力的基础,是国家发展、国家民族复兴的关键。在党的建设中,国家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了人才建设。人才包括干部、知识分子和创新人才。人才建设涉及党的执政、国家治理、经济和社会发展和创新以及科学进步,触及到根本。二是强调制度建设,强调中国共产党未来的建设和发展应该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执政全面走向制度化,这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战略要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有人才、党能够不断为国家选拔和输送人才,党自身能够在自我建设中不断全面走向制度化,这两个趋向都符合中国的民主化和现代化进程。

其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一个全党都必须警醒的问题,就是“4个考验”、“4个危险”。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对自身面临的挑战和可能遇到的危险是清醒的。中国共产党经过90年的发展,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依然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依然能够从国家和民族大局来考虑党和国家的命运。

在对国家和民族进步所作的战略部署方面,讲话强调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根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在这个基础上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建设,推进军队和外交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未来中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有相当系统的工作部署、执政方略和发展规划,基于党自身能力的提升以及自我的不断塑造,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总体全面部署。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国发展是非常光明的。

当然,讲话也指出,今天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我们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处在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这两个定位对中国共产党,对全体中国人民都提出了一个艰巨任务,我们如何在这个关键时期把握机遇,在攻坚时期迈过艰难,达到我们理想的目标。这是关系到未来中国发展的关键。在这当中,党的建设、发展、完善依然是至关重要的。

所有问题的根本在于一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国家是人民民主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来自人民,党是受人民的重托来领导整个社会,领导人民掌握国家权力。党的使命是服务人民,创造人民幸福,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在中国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中是根本性的决定性的力量。在这样的国家执政,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实现人民根本利益。这是国体所要求的,也是中国共产党所承载的历史使命所要求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是党与群众紧密相联的群众路线、群众工作方式和群众工作体系。如果哪一天,中国共产党丢弃了这一点,那她就失去了和人民的联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鱼水分离。党再有活力,也难以经得起这样的折腾,脱离人民就像鱼脱离水一样是无法生存的。

中国共产党掌握着权力,就必定会有权力的风险,这个风险就是腐败。在中国转型时期,在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腐败不可避免,但这不能成为腐败存在的理由。中国共产党要生存,要发展,要真正有领导力,必须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要消除和抑制腐败。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反腐败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功的,而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作。中国共产党的决心是铁定的,要使决心转化为有效的成果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建立了一套反腐败的体系,最终要达到多大的效果,可能还要取决于整个制度的建构,包括经济制度、社会管理制度和民主制度的建构。

进入 林尚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建党九十年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206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