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美,这个20岁的女生看起来拜物且虚荣,她用微博在网络上炫富,未料掀起一场对中国红十字会的舆论“海啸”,起因在她的微博认证身份“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
一个有着7万基层组织、超2300万会员的国家级社团,面对这场发迹于网络的问责风暴,公信危机如雪崩突然来临。在宣布暂停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的一切活动、邀请审计机构进行财务审计、对其运作方式展开调查之后,事态略为平缓。但公益界又一轮阵痛,不过刚刚开始。
就在6月中旬,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何道峰与笔者聊及公益问责时说,普通人捐款数量有限,个人过问的成本太高,很难向公益组织问责,企业家更应担负起这个责任。彼时郭美美尚未登场,微博带来的大众问责亦未呈现。回头来看,新媒介赋权只是开始,如何改变旧有生态仅需时日。
郭美美炫富与商业红十字会的存在,坐实了大众对公益资源去向的满腹疑问。这种内幕想象与大众经验结合,构成欺骗、贪腐、裙带关系、利益输送的种种图景,发酵出不堪的社会情绪。而从社会变迁的角度观之,公益提速带动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源投入公益慈善领域,信息技术则催生日益高涨的大众知情需求。公益行业要免于被这两个历史齿轮咬合撕裂的危险,需要改变只重视资源筹措、不重视公信建设的畸形资源观念,视公信力和透明度为重要的行业内生资源,进而围绕促生这种内生资源改良制度、设计规则。
在物质匮乏时代,如何筹集资源投入公益,这是公益慈善行业的核心问题。正因为此,行业经验多是对乐善好施、出钱出力的价值倡导和人性劝解,少有如何好事办好、可持续办好的公益技术与实践方法,对公信透明这些内生性资源的认识,也从未达到对人、财、物等外部资源的重视程度。而如果没有公益行业透明度、公信力这种内生资源的匹配,民间社会各种外部资源就难以与之良性互动,实现高效循环。这恰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近年来,公益基金会行业矢志推动自律机制与透明度建设,比如基金会中心网就致力打造公益资源的“玻璃口袋”。但对纷繁复杂的中国现实来说,行业自律只是培育公信力、提升透明度的方式之一,除此之外,还需要公益组织能力建设、政府法治监管、社会专业评估、公众主动问责等多种制度配套,方能整体提升社会资本,促进国家转型发展。
以政府法治监管为例,目前需要为社会领域出台根本大法,规范和支持社会组织,使之持续积累透明度和公信力,进而提升整个国家的社会资本、激活民间社会的深层活力。此方面,官办社团与民间组织不应区别对待,应以法治精神一视同仁。中国红十字会系统所以出现郭美美与红十字商会这样的监管盲区,社会领域游戏规则的设计是重大的体制痼疾。
在成熟的现代国家,公益行业借鉴商业经验来提高公益效率,早有许多成功案例。换言之,健康的公益行业并不排斥引入商业经验,但前提是要有透明的规则、严格的监管和高度的公信力。否则,最坏的公益与最坏的商业相联合,非但耗费社会资源,还会腐蚀人心、败坏公德。郭美美炫富与商业红十字会的运作,透露的正是这种令人不安的气息。于此,公益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