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报道,针对近来网上热炒的“郭美美事件”,中国红十字会6月28日下午召开记者通气会。该机构常务副会长王伟称,中国红十字会并没有所谓的“红十字商会”机构,也未设有“商业总经理”职位,更没有“郭美美”其人。
另据财经网报道,此次“记者通气会”,实为“与央媒通气”。有多家媒体记者闻讯前往却遭遇阻拦,该机构工作人员称“是内部工作会,不是媒体通气会”,而门口保安手里持有的被邀媒体名单上只有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社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六家。
平心而论,中国红十字会逢此多事之秋,民间非议与质疑接连不断,官方审计又爆出诸多问题,越是在这样的时候,尤其应该以最坦诚的姿态来面对舆论,正面回应所有问题,继而在彻底反省的前提下寻求自身形象的救赎。但令人遗憾的是,该机构明显选取了别样的一番做派,不仅区别对待媒体,而且仍旧希冀以一纸新闻通稿就达到摆平舆论的目的,实属不智之举。更何况仍然抱守着早已过时的那套舆情应对逻辑,以社会团体之躯却极尽僵化的官家姿态,对于挽回其公共形象这一艰难努力而言,恐怕只会平添更多阻力。
从会后出具的新闻通稿可以看到,中国红十字会仍然以被动否认为其主要危机应对手段,对舆论所指其账目公开等问题依旧试图躲闪。尤其吊诡的是,在辩解审计署审出来的问题只针对“财政拨款”时,专门提到“不涉及社会捐款”,但财政拨款中存在的所谓“使用的问题”,是否也存在于社会捐款领域,却未见正面回应。钞票是看不出区别的,只会因负载其上的意义不同才有所差异。国家拨的钱,社会捐的钱,在同一拨人手中、在同一套财务管理思路下,恐怕很难有迥异的花法,而这也是人们最担心的一点。
问题关键还在于,辟谣与澄清总是滞后于质疑的速度,与其这样疲于应付地辩解,与其找几家自己认为信得过的媒体去帮忙澄清,真的不如全面、彻底地主动公开更解决问题。新闻出版总署6月27日重申,我国政府从来不允许新闻当事部门、机构建立所谓的记者“黑名单”,但中国红十字会在次日进行的“记者通气会”,却以貌似“红名单”的方式,实质上开列了一张范围更广泛的“黑名单”。
慈善是一份不仅要“通气”,而且要通风、见光的事业,任何违背这一宗旨的举动都应当被警惕、被追问。中国红十字会的闭门“通气”令人费解,而如潮的公众质疑,也必将在这种区别对待媒体的傲慢中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