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众议:二十年后谈“孤独”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48 次 更新时间:2011-06-22 15:49

进入专题: 《百年孤独》  

陈众议  

《百年孤独》影响了我国好几代读者,但自从1992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版权公约》以后,国内就逐渐难觅其踪影,原因在于我们一直未能取得此书的中文授权。近20年后,这个状况终于改变。《百年孤独》的中文版权被国人购得,重译的《百年孤独》也于近日出版。

终于有人以百万美元的高价“请”来了《百年孤独》!这当然不是坏事。它多少可以消除马尔克斯的一些偏见,比如他曾公开指责中国和哥伦比亚出版界“海盗猖獗”。同时,也说明我们一些民营出版机构,已经发展到了能一掷千金而求物有所值的境地。

众所周知,我国“50后”、“60后”一代,甚至更老一点的和更年轻一点的,很多人都受过马尔克斯的影响,其中又以“寻根派”为甚。具体说来,首先,《百年孤独》独特的叙事方式震撼了无数作家。它从第一句“多年以后,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面对行刑队,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开始,行云流水般地瞻前顾后、纵横捭阖。这是一种集神话叙述与个性化叙述于一体的马尔克斯方式。其次,是他的成功为中国作家走向世界树立了信心。虽然马尔克斯那一拨拉美作家大获成功的诸多因素中,冷战是个不可小觑的客观因素,但他们处理个性与共性、继承与创新、民族性与世界性等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的方法,无疑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当然,魔幻现实主义不尽是《百年孤独》,它含括了一批优秀小说,比如《彼得罗·巴拉莫》、《玉米人》、《消逝的足迹》、《深沉的河流》等。它们最大的魅力无疑是重新发现并美妙地表现了美洲混血文化。其中令人眼花缭乱的集体无意识则是所有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为拉丁美洲的历史和现实披上了神秘色彩。它看不见摸不着,却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内心,一旦你信以为真,它就会产生作用——无论对于个人还是集体、历史还是现实。我本人并不觉得魔幻现实主义有什么新鲜。新鲜的是在那个时代会涌现出这么一大批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和作品。以马尔克斯的作品来说,个人最喜欢的当然是《百年孤独》,其次是更加不事雕琢的《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这两部作品都有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力量。至于他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和《家长的没落》,我认为则太过匠气。

如今,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冤家兄弟巴尔加斯·略萨也成了诺贝尔家族的一员。我曾称马尔克斯为文坛梵高,略萨为毕加索。前者是天才,《百年孤独》犹如神来之笔;后者则是与时俱进且极富创新精神的学者型作家。因此,孰轻孰重是文学的问题,也不尽然是文学的问题。俗话说得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文学解读和批评可以是感性的、印象式的,也可以是理性的和高度理论化的。文学不是用单纯的社会学方法便可以一览无余的,就像心灵不能用此时此刻或彼时彼刻的一孔之见来一概而论。

无论被冠以怎样的文学流派或头衔,探究经验与超验、已然与或然、物质与精神,以及情感的诚挚与怪诞、历史的真实与虚妄……依然并将继续是文学的使命。作为各民族的认知、价值、情感、审美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的文学,既是民族文化及民族向心力、认同感的重要基础,也是使之立于世界之林而不轻易被同化的鲜活基因。也就是说,大到世界观,小到生活习俗,文学在各民族文化中起到了染色体的功用。独特的染色体保证了各民族在共通与相似的物质文明进程中得以保持不断变化而又不被淹没个性。

对待西方文学,需要一个理性客观的态度。如今,拉丁美洲当代文学,我指后马尔克斯—略萨时代的文学,固然璀璨依旧,但终究风光不再。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马尔克斯那一代的“文学爆炸”多少得益于冷战,而冷战的结束又多少导致了资本之外一切皆无。物是人非,他们和我们都发生了变化。现在我们的市场时常惟利是趋,而拉美文坛也早已不是半个世纪前的文坛了,他们率先进入了由美欧所主导的“全球化”的狂欢。不少拉美作家如巴尔加斯·略萨、布里斯·埃切尼克、阿连德等选择了侨居美欧和“国际化”的写作路径。这种所谓的“国际化”既有立场和价值观指向,也有题材方面的变数。当然,也有不少拉美作家孜孜于超越马尔克斯等老一辈的光辉。这有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和人民文学出版社联手打造的“年度最佳外国小说”以及译林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引进的不少作品可以为证。

回到马尔克斯。在这样一个图书市场低迷的时候高价购买《百年孤独》,以目前国人的阅读情况看,要想在版权期内赚回此等投资是完全不可能的,况且对真正热爱文学、喜欢马尔克斯的人来说,如一些作家、评论家、文学青年等,《百年孤独》早已是人手皆有。当然,无论真喜欢还是假喜欢,每一代读者总会有一些相对钟情于名著的人,这也是各种名著长销而非畅销的原因。如是,靠《百年孤独》赚钱应该不是其版权购买者的主要意图,他或他们想由此为中国出版业正一点名、争一口气也未可知。再则,读书人的事怎能单单地指钱说话呢?借用桑塔亚那的话来说,衡量事物好坏的尺度并非喜欢者的多寡,而是喜欢者的喜欢程度。

    进入专题: 《百年孤独》  

本文责编:xiaol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大浪淘沙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153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