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革开放初期算起,此次货币的超速投放(增速超过30%)是近30余年来的第四次,而前三次货币供给的超高速增长,均带来了超过7%的高通胀。
2010年前三个季度,金融运行总体比较平稳,货币供应量增速得到有效控制,信贷投放基本位于调控区间之内。但由于2009年信贷大量投放的后续影响,通货膨胀率抬头,且潜在通胀风险仍然较大。
前三季度金融运行的主要特点
1.货币供应量增速得到有效控制,但仍位于较高区间。9月末,M2同比增长19.0%,M1同比增长20.9%。增速比年初有了大幅下降,M1和M2分别下降了11.5和8.7个百分点。尽管如此,货币供应量增速仍位于较高区间,尚未达到17%的调控目标。1~9月,M1增加了23800.9亿元,M2增加了90159.8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少增11705亿元和20094亿元,但与2008年同期相比,分别多增20571亿元和40662亿元。
2.贷款总量得到控制,但信贷环境仍较宽松。2009年是超额放贷的一年,新增贷款量达到创记录的高位。与之相比,今年在宏观调控部门的控制下,新增贷款的速度得到有效抑制,前三季度合计新增贷款63069亿元,同比少增2.36万亿元,月均比上年少增2660亿元。但是与2007年和2008年相比,今年的月均新增贷款量分别达到2倍和1.8倍之多,表明信贷环境还是偏松的。从利率水平看,8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62%,9月份为1.90%,仍处于较低水平,表明资金市场的流动性也是较松的。
3.贷款结构扭曲问题较为突出。今年1~9月,新增中长期贷款占全部非金融企业贷款的比重高达103%,远远超出2008、2009年60%~70%的水平。另一方面,新增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占非金融企业贷款的比重急剧下滑,由2008、2009年的30%左右下滑至-6%。其中票据融资负增长8082亿元,月均减少近900亿元,远低于2008、2009年同期水平。由于中小企业主要依靠短期贷款和票据进行融资,该比重的急剧下滑,明显恶化了中小企业的信贷环境。
4.存款结构变动显示社会资金流向改变。1~9月,月均新增存款由上年同期的13087亿元回落至11505亿元,但仍高于2007、2008年同期的5283亿元和7286亿元,这种状况与贷款增长的走势是吻合的。新增存款结构出现了明显改变:企业存款较上年同期出现大幅下降,接近2008年危机时期水平;财政存款稳步上升,机关团体存款大幅度增加。
5.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增强,地位明显上升。2010年前三季度,我国股票市场发行股票筹资额达到6260亿元,债券市场发行债券筹资77320亿元,均创证券市场建立以来同时期的最高值。
即便扣除央票、金融债和国债,实体经济通过资本市场的融资额也达到15183亿元,达到新增贷款额四分之一。
未来几个月金融形势判断
1.货币供应量。近期中央银行自2007年12月20日以来首次加息,显示了宏观调控部门在经济走稳之后防通胀的基本态度。预计在今年剩下的两个月中,中央银行将继续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对货币投放进行调控,全年货币供应量增速有望降至19%以内。
2.通货膨胀走势。2008年12月以后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的大力度刺激经济政策,使货币投放出现了近十年未有的高峰。如果从改革开放初期算起,此次货币的超速投放(增速超过30%)是近30余年来的第四次,而前三次货币供给的超高速增长,均带来了超过7%的高通胀。由于货币当局较早开始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速,使得此次货币超高速增长的时段较短,因此尽管通胀压力仍然较大,突破3%的概率很高,但同上世纪80~90年代相比,通货膨胀的程度可能相对较低。
3.人民币升值压力。近期人民币升值压力再度加大。一方面巨额贸易顺差引发来自美欧等国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前三季度外汇占款共增加20151亿元,尽管尚低于2008年同期34138亿元的增加值,但比2009年同期的16943亿元明显为高。特别是8月、9月外汇占款增速明显加快(分别比7月多增了432亿元和898亿元),表明外界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热钱流入欲望正在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