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德国防长古滕贝格终于宣布辞去国防部长职务,为自己在获取博士文凭时的学术不端买单。政治伦理与学术伦理孰高孰低,在历时两周的较量、拉锯之后终于明朗,来自学界的愤怒之火暂时平息了。
2009年4月,时年37岁的古滕贝格接任经济部长,成为德国二战后最年轻的部长,9个月后,又被续任的默克尔总理任命为国防部长。上任以来,古滕贝格频频视察德国驻阿富汗军队,鼓舞士气,并强硬地称阿富汗的军事行动为“战争”,并对国防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取消义务兵役制度,展现了战后德国军事领域前所未有的进取姿态。
古滕贝格由此一跃成为德国最受欢迎的政客,人们甚至预期他是未来德国总理的最佳人选。古滕贝格拥有完美的履历,同时,他年轻英俊、踌躇满志、出身豪门,更有一位明星夫人。当然,他还有一枚博士头衔,这是德国政界、商界或者精英阶层不可少的装饰,足以让人发自内心尊重。就连德国最权威的《明镜周刊》也递出了一顶高帽———“Mr.Perfect”(完美先生)。
然而,2月11日,布莱梅大学一位法学教授在引用古滕贝格2007年博士论文时发现,该论文多处未注明出处,公众随即哗然。一开始,古滕贝格否认自己故意抄袭,声称纯属严重失误,并试图以放弃博士学位来冷却民愤。
但是,反对者尤其是学界对古滕贝格的辩解毫不认可。自发对古滕贝格分数为优异的博士论文逐字逐句核查、挑错,一时成了寂寞多时的德国博士生们一大网络盛事。其400页论文中竟有300多页被发现涉嫌明显抄袭,或者没有遵照论文体例要求标识文献出处。其母校拜罗伊特大学随后宣布取消古滕贝格的博士头衔,导师也宣布和这位“政界高足”“划清界限”。2月24日,2.3万名德国高校博士生、学者和教授们联名向德国总理默克尔递交一封公开信,要求将德国现任国防部长古滕贝格解职,责成其对博士论文抄袭一事负责。他们在公开信中声称:“我们不指望人们对我们的科学工作予以感谢,但至少期待得到应有的尊重,严肃看待我们的工作。(您)对古滕贝格事件仅仅视为过失,这将使德国作为科学基地和”思想之国“(Landder Ideen)的可信度遭受重创。”学界在以学术伦理为标杆直接干预政客们的操守问题。
事实上,无论政治多么充满阴谋、密室、肮脏和交易,而诚信(Vertrauenswürdigkeit)这个基本伦理,作为德国社会秩序中最重要的一条道德准则,却不容任何政客或者权力机关的玷污。诚信原则不仅包括对契约的尊重,也包含对真知的固守,贯穿在日常生活、商界、学界以及思想等等一切社会生活领域,也具体化为学术界漫长艰苦的求知生涯。须知,德国目前在册大学生人数约有200万,但每年只有2.5万名左右博士学成出炉,平均每个教授每年只成功培养一个博士。德国的攻博之路艰苦而漫长,其间有相当比例的博士候选人不得不因各种原因中途放弃,或者无限期地休学。为了强调“madeinGermany”博士的含金量,德国坚持德国大学授予的博士头衔称呼是D r.,而有别于英美学制的博士头衔Ph.D .。甚至有法律规定,在海外获得Ph.D .头衔的博士不得在德国自称为D r.,一经发现,轻者警告,重者甚至会遭到起诉。如此基于诚信的学术伦理特别是通向博士的辛苦之路,才造就了博士头衔的社会声望。以至于激烈的选战之中,宣传画上笑容可掬的候选人再戴有一顶博士帽子,也能让竞选口号听起来多一点可信度。
因此,历数德国当代政客,不难发现,有博士头衔的比比皆是,博士头衔与政客们的政治信誉、政治声望息息相关。德国前总理科尔于1958年以政治学论文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Dr.Phil.);现总理默克尔是1986年东德时期分析化学专业的自然科学博士(Dr.rer.nat.)。在本届议会成员中,博士比例占19%,最突出的群体则属自民党(FDP)议员,博士学历拥有者达到22%,其形象代表就是现任德国副总理、外长韦斯特维勒,尽管其是德国唯一的国立函授大学———哈根函授大学授予的法学博士。
此次学历门事件,虽然仅关乎古滕贝格一人的政治声望,却牵涉公众对学术伦理与政治伦理孰高孰低这一社会生活的基本判断。因为对知识的诚信、对学术伦理乃至对学术体制的尊重,关系所有个体乃至集体的道德基础乃至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以及“德国制造”的国家竞争力。正如2.3万名德国学者们在公开信里陈述的:“科研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之一。诚实和创新的科学是国家富强的一个基础。如果对知识的保护在我们社会里不再重要,我们的未来也将迷失。”
(作者供职于清华大学政治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