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金融时报》26日发表题为《林毅夫:超越凯恩斯主义》的文章:
自从出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之后,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对于全球与中国经济走势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了一种必须聆听的声音。
1月25日,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办的朗润思辨圆桌会议上,林毅夫回到这个他曾任主任的地方,做了50分钟的演讲,较系统地阐述了他对当前全球经济形势的看法。他认为,全球经济已有明显复苏势头,但其基础仍不稳固,各国仍需以凯恩斯主义政策刺激经济,但也要超越凯恩斯主义,寻求走出危机的新路径。
林毅夫首先对本次危机和20世纪30年代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进行了对比,认为各国政府已经从当年的悲剧中吸取了一定的经验教训。在始自1929年的大危机中,失业率高涨助长贸易保护主义声浪,导致全球贸易体系土崩瓦解,经济低迷加剧。而此番危机中,20国集团(G20)领导人很早便达成共识,不论国内失业状况如何,始终坚持自由贸易。同时各国在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上亦有共识。
林毅夫认为,这两个共识使危机未演化出最糟糕的结局,也为复苏铺垫基础。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为首,各国相继进入复苏轨道。根据世界银行最近公布的“全球经济展望”,2010年全球经济增速估计为3.3%,2011年发展中国家可实现6%的增长率,这意味着恢复甚至超出危机之前的水平,而发达国家也将实现2.4%的增长率。
但他也警告说,全球复苏的基础依然相当薄弱。世行这份展望的封面也以一副形象的图画表达了这个意思:世界经济仍像两处悬崖之间摇摇晃晃的独木桥,下面是深谷和湍急的水流。
1月25日公布的一些经济消息似乎也印证了林毅夫的判断。美国的统计数据显示,工厂产量、零售和房屋销售量都有所上升,但失业率仍达9.4%,且毫无下降之势。市场推测美联储有可能再度实行量化宽松政策,规模可能为6000亿美元。而同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一份报告则称,低迷不振的欧洲构成了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
林毅夫说,全球经济目前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表面上看来是在希腊、爱尔兰等欧洲国家发生的债务危机,以及所有发达国家处于历史高位的失业率。但透过这些表象,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发达国家产能利用率的不足,尤其是房地产等领域的产能过剩。他说,根据统计分析,虽然经过了一年多的经济复苏,但发达国家制造业部门的产能利用率还是比正常水平低了10%左右。
他认为,产能利用率不足给发达国家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首要的表现是失业率高涨,进而影响到投资和消费。本次经济危机始于金融行业的弊病,后波及实体经济,而现在实体经济的问题又反过来影响金融与财政。由于产能利用率低,房地产和制造业企业难以偿还在危机之前的繁荣期大量举借的银行贷款,造成金融机构呆坏账积累。在产能利用率低的情况下,各国政府财政状况也必然不良,而失业高涨又使各种社会福利开支增加,遂进一步造成公共财政赤字的积累,从而表现为主权债务危机。
“发达国家很难走出困境,像当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之后的情况一样,经历十年乃至二十年的低迷期,这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林毅夫说。
他认为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各国仍面临一些政策选择上的困境。面对危机,传统的对策是凯恩斯主义的积极财政政策。但现在如以积极财政刺激,公共财政赤字的积累会加剧,而且可能导致民众对未来的财政与金融状况丧失信心。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在各发达国家内部,要求退出积极财政政策的呼声高涨。然而,如因退出积极财政政策而导致失业率上升、增长率下滑,会进而造成政府福利开支增加、财政收入减少,最终还是会出现公共财政赤字的积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财政政策选择似乎走入了一条死胡同。
在他看来,货币政策方面的情况也与此类似。首先,目前各国采取的零利率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并不大,因为在失业率高、人们对未来预期黯淡的情况下,纵使是零利率,家庭也不愿增加消费,企业不愿借债。而且发达国家的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导致出乎预料的结果,造成短期资金外流,流入那些经济状况较好的发展中国家,给其宏观经济管理带来更多的难题和挑战。同时还会有不少资金进入石油和粮食市场,推高油价与粮价,给发展中国家增添社会不稳定因素。
林毅夫认为,在面临这一系列两难局面的情况下,我们仍然需要凯恩斯主义,但必须超越凯恩斯主义。他说,当前国际经济复苏最大的挑战是占全球经济生产总值70%的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产能利用率低的状况。要走出全球经济困境,就应增加投资,尤其是那些能消除瓶颈、增加生产率的投资。投资如能增加,对资本品的需求便会增加,产能过剩就会减少,就业就会增加,民众对未来的预期也会变好,经济增长会加快,对房地产的需求会增加,金融部门的呆坏账可能减少,发达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和地方债务危机也可能消弭,从而实现一种良性循环。
林毅夫表示,这个观念目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接受。他举例说,去年11月G20峰会达成的首尔发展共识,重要的一点即为基础设施建设。在峰会之后,新加坡与世行共同召开东亚基础设施融资高层会议。在会上,新加坡准备用主权基金承诺5000亿美元的东亚基础设施发展资金,支持东亚基础设施发展。林毅夫将类似举措与二战后美国在欧洲实行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称如能设立更多这样的基金,将可望为全球经济复苏奠定更牢固的基础。
最后林毅夫还对中国经济做了评价。他认为在产业升级、基础设施、环保、教育、医疗等方面,中国经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仍需对可能的房地产泡沫等因素保持警觉,因为近来那些经历奇迹般增长之后突然停滞的国家,如日本、爱尔兰等,普遍都是受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影响。他还坚持近年来的一贯立场,强调要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等体制性问题。
“在风景这边独好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居安思危,另一方面也要把这些体制性的问题解决好,如果能这样的话,相信不管外面的风雨,中国肯定能在10-20年里维持8%左右的增长率。”他最后说。